董建美
【摘要】剛升入初一年級的學生在觀察力方面還比較欠缺,沒有形成有效方法和習慣。基于此,結合該階段學生的特點,選擇性在“人物神態描寫”方面上著手,通過學生喜愛的動態視頻和掰手腕比賽兩種不同形式素材的導入和小組合作方法的采用,使得課堂產生質的效果。課后反思媒體效果,反思比賽有效程度,反思小組合作的可取性,為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提供思路。
【關鍵詞】活動;合作;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案例背景】
七年級大多數學生思想還處于懵懂狀態,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但對事物觀察缺乏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除非教者有意點撥。而該階段的學生還處于過渡期,目標領域相異,提出更高的要求。學會觀察是作文細節描寫的首要條件,如何在作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樂意觀察,學會觀察,樂意推敲解決問題,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案例描述】
案例一:
七年級(1)班教室電子白板播放微視頻:一位大眼睛的可愛的小寶寶吃酸檸檬,要求學生觀察其神態變化。同學們一下子被小寶貝可愛表情吸引了,一個個眼睛睜得圓圓的,望著視頻目不轉睛。我播放一遍后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結果大部分同學只覺得好玩,卻說不出小寶寶的表情變化。這時我提醒他們要抓住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脖子、臉色……的變化,要看清吃檸檬前、吃檸檬中、吃檸檬后的神態的不同。在播放第二遍的時候,同學們觀察得更仔細了。進入練筆階段,學生躍躍欲試,寫作激情高漲……
小組內互批互改。方式:四人小組先按順時針方向輪轉一次,再按十字交叉對調,確保每人改兩篇作文,每篇作文兩人批改。批改時要用作文修改符號,并用百分制評分,遇到困難或有爭議的地方在小組內交流。同學們興趣盎然,過程中可謂細致入微,哪怕一個錯別字都不放過。記得,有一個同學作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小寶貝睜著黃豆般的眼睛看著檸檬,嘴巴不停地吮吸著,好饞啊”,A生馬上提出看法:這句話通過眼睛、嘴巴的描寫表現了寶寶的饞,但是寶寶的“眼睛像黃豆”比喻不當。B生:黃豆太小,顏色也不準確;C生眼珠一轉:哎,比作黑葡萄還不錯哦。一個小小的失誤在同組學生的發現、交流、評改的七嘴八舌中搞定。
案例二:
基于歸納了神態描寫的基本方法后,我又在班級開展掰手腕比賽,精選兩名臂力不錯、實力相當的選手,當眾在教室里PK,其他同學吶喊助威,觀察他們的神態變化。同學們一聽,熱情高漲,馬上行動起來,教室里洋溢著熱烈而快樂的氣氛。兩位同學比試,其他同學在旁加油助威,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他 們,生怕漏掉一個細微環節。比賽結束,同學們自然地走入創作。
小組內依然互批互改,只是方法有些許變化。要求在批改的基礎上,還要對照神態描寫的四個要求寫評語,如果有認識不同的要拿出來在小組內討論,如還有異議提請班上共同討論。這一建議大大激起了學生們的表達欲望,甚至有個別組竟然爭得面紅耳赤。如,一個組圍繞一句話展開爭論:“施杜文也緊閉雙唇,皺著眉頭,瞪著雙眼,臉漲得像紅蘋果。”A生的評論:這句話生動形象,抓住人物神態的細微變化,抓住了特征,觀察細致。B生的評論:這句話前后矛盾,用詞不當。能既“皺眉頭”,又“瞪雙眼”嗎?用“紅蘋果”比喻施杜文的臉色恰當嗎?大家為此親身嘗試,“皺眉頭”就不可以“瞪雙眼”,施杜文黑黑的窄長的臉,用“紅蘋果”形容確實不恰當。看到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參與其中,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回首望過往作文課堂的冷清與沉悶,深悟小組合作給作文課堂教學帶來的效應。
【案例反思】
1.媒體挖掘潛力
過往作文課堂中千篇一律采用教師給話題,提供多角度寫作思路,有時會提供材料范例,在自認為達成預設目標后布置寫作,課后課代表收齊作文寫作本后交教師批改。學生對此早已習以為常,難以調動興趣,一次復一次機械應付著。隨著信息互聯技術迅猛發展,為作文課堂教學的革新提供條件,完全有能力利用電子白板插播需要的文字、音樂、視頻,為課堂呈現鮮活的畫面,為學生提供精彩視聽。2016年如東縣政府出資為每所學校安裝了SMART電子白板,為課堂信息媒體技術的運用提供平臺,教者們一直在嘗試,在踐行。SMART電子白板,具備呈現、批改、投影、播放等系列功能,也就有了案例中視頻的展現。媒體服務課堂,服務學生,使得平時的課堂沉悶一下子被點燃,在適合學生心理特征的點上給予一束光,無拘無束。
2.比賽契合內容
毋庸置疑,有效的活動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學的重難點上,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去提示、突出、強化,最大限度推移學生的“選擇性失聰”,使其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思索 片刻。這樣便不知不覺地延長了注意時間,提高了聽課的質量。
掰手腕比賽深受初一年級學生喜歡,筆者利用該階段學生喜好,搬入課堂將他們躁動的心吸引過來,使他們的心智融為一體,達到充分貫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于這一點上,無疑筆者是對學生進行了充分了解,深入到學生中間去了,知曉當下學生的想法、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制定有效且切合實際的方法,加入比賽的競爭,使得高漲走心。聽課是一個注意的范疇,比賽引入,適時引導,使得學生形成主動性,產生有意 注意,帶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教學藝術的魅力是要調動學生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熱情與潛力,使課堂氣氛緊張而不死 板,活躍而不紊亂。加拿大教育專家安尼福來斯特曾說過,你的教室將很少有完全的寧靜,分享和交流是輕松氣氛的關鍵。新的發現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帶來的強烈的喜悅,會引導學生產生急切傾聽下去的興趣。如果設計的思路既精辟簡潔,又新穎有趣,就一定會引導著時刻都會脫韁而去的小野馬們跟著自己一步步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
3.合作培養習慣
小組合作有效開展既培養了學生傾聽的習慣,又提升了表達的能力。兩次小組合作任務互相關聯,方法有同有異,難度由淺入深。保證每個同學改兩篇作文,每個同學都有事可做,都有評價別人的權利,而自己的作文又在被評價之列。對于這樣的安排是教者一次嘗試也是對每一個學生的挑戰,因而每個同學都不敢敷衍了事,既想不甘落后地找出別人的失誤,又期待著他人對自己作文的評價。第一次要求修改和評分,第二次不僅要求修改、評分,還要作出合理的評價。從學生的表現中看到了有爭奇斗艷的應答,有各抒己見的爭鋒,還有錦上添花的解說,他們的表達讓人刮目相看。早在2013年南通市教育局就出臺了“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的12字課改意見,確保課改在深水區順利推進。筆者依照市局精神,結合課堂實際情況才有了大膽嘗試與之后的革新。實踐證明,這樣的做法無疑是親切合理的,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的靈感,有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動和合作使學生彼此保持親密、真誠的對話對流;活動和合作讓其全身心凝神傾聽,成為彼此的忠實聽眾,發現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慮、收獲和創意;活動和合作讓他們及時捕捉課堂的生成資源,讓學習在動態生成中挺進,使課堂充滿著生命的氣息與情趣,充滿著挑戰與創新。
參考文獻
[1]張月蘭.電子白板與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J].文學教育(下),2015(8).
[2]薛艷彬.淺談小組合作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黑河教育,2018(12).
[3]陳杰.聚焦課堂推進課程改革深入發展——南通市課堂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基礎教育參考,2017(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