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麗
摘要:三大構成課程教學,在進入新世紀后,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課程的目標、形式、內容和方式上,都有較大幅度的升級調整。從傳統三大構成設計教學模式淺析,到當前三大構成設計教學模式發展狀況,再到時尚產品設計專業對于三大構成設計教學模式的一些創新嘗試及成效,本文有針對性分析。
關鍵詞:三大構成;時尚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1-0043-02
三大構成課程從八十年代開始成為所有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重要基礎課,在我國設計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國內設計教育的標志性產物。但是隨著社會進步、技術發展、產業升級、行業不斷細分后對設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更細致而具體化的行業需求,需要根據不同專業對三大構成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進行調整與優化,在三大構成課程中導入面向職業崗位的多元化規范與標準,形成形式語言藝術化和創意化的設計基礎課程。
1 傳統三大構成設計教學模式淺析
三大構成課程,指的是“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及“立體構成”三個設計基礎課程,對于中國藝術設計類型的專業學生,三大構成課程是大家最熟悉且無法繞開的專業基礎課程,它們奠定了所有學生設計語言能力的基本結構。三大構成課程起源于上個世紀初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是劃分傳統藝術和現代設計教育跨時代發展的標志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課程被引入中國,最先開設于廣州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隨即在中國刮起了一股現代設計概念模式的颶風,是中國的設計教育發展前期最重大的歷史節點。
本文所指的傳統三大構成設計教學模式,指的是截止到上個世紀末中國通用的三大構成教學模式,以下為傳統三大構成的教學模式。
1.1 平面構成課程
主張以抽象的形式來表現,放棄傳統的具象寫實手法,平面構成也因此以新的造型原則逐漸發展成為現代造型設計訓練的基石出課程。
1.2 色彩構成課程
通過訓練色彩之間的關系調和搭配,達到具備色彩審美能力、應用能力的設計基礎課程。
1.3 立體構成課程
是一門學習在三維空間中,如何將立體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成賦予個性美的立體形態的基礎課程。
1.4 三大構成課程核心特點
首先,三大構成課程不是孤立的學科課程,三者之間的關系緊密相連,共生互補;其次,三大構成課程是以概括、提煉的方式進行能力培養,由繁入簡,其基礎理念是一致的,其教學受眾對象也是單一性的;再者,三大構成課程針對的是共性的學習群體,在所有的設計學習中導入統一的理念和方式,從而形成一致的學習模式進入到下個階段的課程學習。
2 當前三大構成課程的教學現狀
三大構成課程教學,在進入新世紀后,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課程的目標、形式、內容和方式上,都有較大幅度的升級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二
1)根據專業細分與不同需求,課程在設定上有授課區分。隨著時代發展腳步,設計教育也在原來大專業板塊上細分出多種專項學科類別,而傳統的寬泛式教學模式無法應對多種行業設計需求,在整體的設計教學模式上,也升級為多元化、針對社會行業目標清晰的點對點專業教學板塊模式。作為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三大構成,也在設定上根據不同專業進行了模塊劃分,明確對應細分背景下的專業課程體系。
①在平面視覺設計課程中,主干課程為“字體設計”、“標志設計”、“海報設計”等側重平面的課程,在該專業類別的三大構成課程以系統平面視覺編排、圖案、文字及藝術類插畫手段訓練,以培養平面視覺系統設計能力為目標開設的基礎課,課程中占絕大部分比例的是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而立體構成多以結構性、功能性立體包裝類別訓練為目標。
②在產品設計課程中,主干課程為“造型基礎設計”、“人機工學設計”、“產品專題設計”等側重立體空間并研究具體結構的課程,在該專業類別的三大構成課程以結構、功能訓練為主要手段,結合不同的圖案及表面肌理設計,是培養立體結構性設計能力為目標開設的基礎課,課程中占絕大部分比例的是立體構成,而平面與色彩構成主要解決外觀可視化美觀效果及材料的肌理質感設計能力。
③在空間設計課程中,主干課程為“工程制圖”、“工藝材料”、“空間專題設計”等側重立體空間關系的課程,在該專業類別的三大構成課程以空間形態、造型、結構與功能為主要手段,結合平面圖案、材料色彩肌理設計,是培養具有風格化空間設計能力為目標開設的基礎課,課程中占大部分比例的是立體構成,而平面與色彩構成主要解決空間的立面美觀效果、空間的材料肌理及色彩搭配等專業基礎能力培養問題。
2)根據應用載體的發展,課程在訓練技術上有明顯轉變。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行業主導了現代生產與生活,手機、PAD等可移動終端替代傳統紙質媒體成為設計應用的主要終端載體,也同樣決定了設計工具和技術的更新換代。
三大構成課程訓練的方式和技術經歷了二十年前由電腦工具代替手繪工具的轉變,現在又面臨著傳統的靜態式應用軟件向多媒體動態視覺軟件的轉變,新的軟件工具也成為課程訓練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多媒體技術融入到三大構成課程,是目前課程訓練方式和技術的重大轉變標志。
3)根據設計服務對象的精準定位,課程在表現形式上有升級。傳統的三大構成課程在表現形式上是概念性的圖案、色彩和結構,由于現在設計教育模式的升級,不同的設計對象決定了三大構成課程在表現形式上的深度延展。
①“平面構成”課程,在平面視覺類別中由靜態邁向動態,可視化的移動終端展現是其發展的目標;在空間或立體設計類別中,平面圖紋圖案結合材料質感,是課程展現目標。
②“色彩構成”課程,色彩已經融入到界面、排版、實物和商品中,色彩緊密結合心理學、商業模式和人機交互模式,展現到實際的應用效果中。
③“立體構成”課程,結構性、功能性與藝術性的高度融合是課程展現形式的新目標。
目前,三大構成課程在細分設計專業背景下,成為了點對點、精準定位的模塊式教學模式,并更新了教學的技術和軟件工具,其展現的最終效果也更趨向于實物化,并以動態效果呈現。
3 時尚產品設計專業對于三大構成設計教學模式的一些創新嘗試及成效
筆者從事三大構成課程教學多年,也同時承擔了時尚產品專項設計課程教學,對于設計基礎課程到專題課程的銜接和邏輯關系深有體會,目前細分到時尚創意皮具設計學科中,三大構成課程教學形式與創意皮具設計課程形式有很多共同點,經過近年來的授課,課程創新上個人有一點小嘗試,在課程訓練方式、設計概念創意形式及最終展現效果上,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構成設計課程中導入時尚文化。作為時尚創意產品設計基礎課程,三大構成課程應以特有的、專屬的時尚創意文化為核心,在文化背景的引領下實施構成課程教學,在學生有限的時間空間內能最大限度的深挖視覺創意及美化效果,又能讓三大構成課程與后續的專題設計課程形成統一的限定條件,對于設計基礎的夯實有實質的教學成效。
2)在構成設計課程中實現電腦工具和手工制作的有機結合。在三大構成課程實施中,將立體構成的課程部分作為皮具產品結構實施課程,在此基礎上進行皮質表面的紋理、圖案及配飾的創意設計訓練作為“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的命題,從而達到創意在電腦工具和手工制作復合創造過程中實現,平面、色彩、立體三大構成在軟件中構思、繼而在手工制作實操中完成,這個過程既有現代設計工作流程,更鍛造學生學習設計專業所必須具備的“匠人”精神。
3)在構成設計課程中強調材料質感與肌理再設計的重要性。以往的三大構成課程使用材料單一(多為紙材),在皮質創意產品中以皮質材料的應用作為構成設計的基礎材料,讓課程學習在皮質材料上得以展開和深入,對于皮質的粗細、光滑程度、色彩搭配、作為“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課程必須進行的訓練項目,強調基礎構成設計中的材質肌理組合設計,讓材質和肌理設計提前成為基礎能力,有的放矢,使學生在三大構成設計課程中得到專屬行業的基礎能力鍛造。
4)在構成設計課程中實現系統性設計。三大構成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基礎訓練課程,是在時尚創意產品的概念、外觀、結構、紋理、肌理質感和色彩上是整體連貫的系統化設計。平面構成課程實現紋理圖案的創意組織、概括和美化,同時輔助立體構成完成外結構的比例和輪廓造型設計,融合材質搭配、肌理再設計和色彩搭配等能力訓練,達到綜合性復合型設計技能訓練課程模式。
5)在課程中設定與后續專業專題課程的無縫鏈接通道。基于三大構成課程是概念性的半成品訓練課程,在完成基礎的圖紋圖案、肌理紋理和結構輪廓設計后,留下了很多課程未解決的問題,包括實施成品的工藝流程、圖紋應用到實物的效果、皮質結構的多樣化制作方案等,都是學生在三大構成課程結束后留下的問題,這些問題,自然地打開了一條通往后續專業專題課程《皮具設計》、《皮具制作》、《產品專題設計》……的路徑,學生在了解基本的造型、素材與視覺美學原則,初步制作半成品產品基礎上,渴望進一步掌握制作工藝,提升設計技法,完善產品包裝及結構,這些都形成了推動后續專業課程無縫對接的捕墊,從而構建出一套符合行業規律一體化高效率的教學體系。
4 結語
三大構成課程學習是一個有機整體、系統學習的設計課程,其成果反應在多元化的設計制作半成品上,優化、細分行業標準的整體模塊課程,并與后續專業專題深化設計課程形成邏輯體系,三大構成基礎課程才能成為新形式下設計教學的支點。
參考文獻
[1]何頌飛.立體形態構成[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王安霞.構成設計[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