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情境教學法在教育教學中進行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益。筆者僅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感悟,從“借助故事設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借助技術再現情境,深化學生理解”“借助對話生成情境,提高學習效果”“借助問題探索情境,發散學生思維”和“借助生活創設情境,增強學生體驗”這五方面入手,就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發表個人的認識與看法。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習內容,是學生學習各科的基礎。學好語文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但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以下,筆者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圍繞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展開詳細分析與闡述。
一、借助故事設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足以可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最好的教師。由此出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發展特點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其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愛聽奇聞逸事的特點,在講解課文前,給學生設置有趣的故事情境,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這部分教學內容時,筆者首先對學生說:“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古代兒童的故事,大家想聽嗎?”學生都積極回應。接著筆者繪聲繪色地講述了起來: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才七歲,他很聰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講完后學生們紛紛討論了起來,接著筆者說:“如果把剛才老師講的原原本本寫下來,就是白話文。我們現代人寫的文章,用白話,叫白話文,這么多年來我們學習的課文除了古詩外,也都是白話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古人寫的,古人寫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剛才老師講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呢?”通過故事來設置情境,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都異常高漲。
二、借助技術再現情境,深化學生理解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因信息技術具有集聲音、動畫、圖像、音樂于一體的特點,可以將學習內容通過不同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基于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借助技術,再現情境,從而有效深化學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時,筆者帶領學生深入分析了海底世界的部分。筆者請學生們扮演游客,同時筆者配樂朗讀第四自然段。之后筆者展示西沙群島海底世界的動圖,提問:“小游客們,剛才在海底世界里都感受到了什么?你從哪感受到的呢?”學生們說:“感覺很美,魚很多。”筆者繼續引導:“你是從哪些句子看出魚很多呢?”學生回答課文中的內容:“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有的……有 ? ? ? 的……”這時筆者播放了更多的海底世界的圖片,繼續說:“從這些詞句中我們知道海底魚數量多,品種也多,那么大家喜歡這四種魚兒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同時挑一種你喜歡的魚,說說它哪里吸引你。”通過信息技術播放海底世界的動態圖,可以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般的感覺,從而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借助對話生成情境,提高學習效果
“對話”在語文情境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話是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情境的有效方法。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創設豐富的對話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其中,對話情境可以分為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自我對話情境等,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對話形式。
例如在教學《帶刺的朋友》這篇課文后,筆者引導學生說:“學了課文,說說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刺猬?”學生們都說這是一只聰明的、可愛的、機靈的小刺猬。筆者繼續提問:“為什么要以‘帶刺的朋友為題呢?”筆者提示學生從“小東西”這個詞語來體會。接著筆者請學生根據“那個東西”“那個家伙”“聰明的小東西”三個詞語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們展開了交流,總結說:“從陌生到欽佩,到非常喜歡。”筆者總結說:“作者已經把刺猬當作了家庭的一員,這種情感只有那些與小動物有親密接觸的人才能體會。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小動物呢?請仔細描述一下。”由此學生之間進行了充分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借助問題探索情境,發散學生思維
問題是激發學生思考,活躍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探索情境,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使學生充分地發散自己的思維,大膽地學習和探索語文知識。
例如,在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課文時,筆者首先出示了法國梧桐樹的照片,并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見過這種植物嗎?”有的學生說見過,有的學生說沒有見過。筆者提示說:“它是法國梧桐樹。”接著筆者介紹了法國梧桐樹的基本特點,如法國梧桐樹,高可達20—30cm,葉掌狀,花黃綠色,等等。之后筆者又引導學生說:“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法國梧桐樹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筆者寫下課題“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并提問學生:“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想法?”學生們提出了質疑:“巴掌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會鋪滿金色巴掌?”筆者對學生的質疑給予了鼓勵,同時請學生對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
五、借助生活創設情境,增強學生體驗
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語文中處處都體現著生活之際,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泉。但目前的語文教學已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學生學習、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鑒于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創設生活情境,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我的暑假生活”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學生課余的生活照片,然后對學生說:“有些學生可能看到在平時同學們活動時老師經常拍攝照片,老師不但拍了照片,還做成了影集。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看一看,照片上的學生都在做些什么?他們是怎樣做的?想象一下他們當時的心情。”接著筆者展示了學生看電影電視、旅游觀光、玩游戲、上網查資料、學游泳、跟爸爸媽媽干活、唱歌跳舞、讀書做作業等圖片,并引導學生說:“多么豐富的課余生活呀!這堂口語交際課我們就來舉行一次‘多彩的暑假生活展示會,說一說你們的暑假生活,看誰說得更有趣。”接著學生紛紛回憶自己的暑假生活,分享了自己的暑假趣事,如此一來,可以充分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們教師要認真分析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應用情境教學法創設故事情境、再現情境、對話情境、問題情境和生活情境等,從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武鴻雁.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學周刊,2016(30).
[2]萬海容.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8).
[3]張家祥.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6(13).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