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金
【摘要】新課改理念深入教學的今天,提出一種新題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其特點是由表單、文字構成,通過圖文結合的呈現方式出現在文本中,主要考查學生能夠依據表格、圖示、目錄索引等來提取信息。試題來源主要體現在與社會生活相關的熱點事件,其內容具有豐富多樣的特性。這樣的考查試題設定,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通過所學知識聯系實踐,提升學生們的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圖文表格;碎片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考是檢測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的標準,它跟隨新課改理念不斷調整考核的方向與要求,就拿高中語文考題來說,越來越多新題型的出現,成為老師們教學的焦點話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就是近幾年新出現的一種題型,很大程度上考驗了學生語文素養等綜合能力。所以說,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意識到“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重要性與價值,也是我們教學策略研究的重要課題,并應該及時開展與實踐在教學活動當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與發散性思維,同時也能有效提高學生作答的綜合能力。筆者通過實踐教學經驗,探討其現狀問題以及應用策略。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現狀
作為一種從未出現過的新題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受到老師與學生的共同關注。對于傳統高考語文來說,大多數試題內容來源于課本知識,文學性較強,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在這種試題練習考查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固定思維模式。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學生的思維受到了試題教學模式的禁錮,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得不到體現與提升,導致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將重心放在解題技巧上,忽視了與生活實際理論關系的解讀。由此可見,傳統試題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適應社會的能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考題形式出現,就是要向我們證明學以致用的重要性,要讓我們擴展學生對圖文材料閱讀的綜合能力,開闊學生閱讀視野的同時,能夠讓學生借助所學運用在實際生活當中,實現科學素養能力的綜合提升。
當下高中語文教學中,這種模式的教學融入相對來說還處在摸索階段,許多老師對這一模式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這也與傳統教學理念的固定模式有一定關聯。相對于過去的高中學生來說,由于信息時代融入生活,當代高中生的思維與眼界要更為活躍和開放,我們若是墨守成規,學生的潛能就得不到有效開發,創新意識也被泯滅,語文學科思維也被禁錮。所以說,要想學生的整體素養得到提升與培養,我們就有必要創設與學生息息相關、貼近生活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掌握這種新的解讀思路,掌握其方法與技巧,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要求與需求的人才。
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策略一,以文化圖、圖文融合。“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最大特點就是不連續性,也可以稱為碎片化。在傳統完整文章閱讀基礎上,學生習慣快速總結中心思想與重點內容,文本的把握也很到位。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所呈現的本就是不完整語段,其中穿插圖文結合方式來呈現文本,又或者是不同材料文字信息組合的呈現方式,所以說其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圖文融合能力與技巧的掌握情況。這也是符合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文本表現形式。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什么情況下都是單純的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畫,因此圖文結合是需要學生必須掌握的實踐能力,將文字與圖畫融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助于降低閱讀難度,加快提升對文本閱讀的理解。總之,以文化圖是一種以文字轉化圖片的方法,它可以加快理解速度與深度,能夠快速提煉文本中的重點信息,實現高效閱讀的實效性。
策略二,以圖化文、圖文轉化。對學生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主要以圖表類文本為重點,文字類側重學生對文字整合能力的檢測。圖表類題型考查識圖能力、圖文轉化能力,所以說學生閱讀過程中對圖表的閱讀方式與理解方法的鍛煉與培養十分重要,它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圖表的解讀,還有利于學生將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的邏輯推理與分析判斷能力的提升,最終達到歸納整理、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與習慣。圖表類題目的解題思路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首先看圖例,接著看縱橫軸,按照步驟一步步分析。
第一,老師要給予學生正確仔細的圖表解讀方法,引導學生自行挖掘關鍵信息點,而后將所有信息點整合。
第二,從圖表形式入手分析,尋找其間各要素的內外部特定聯系。
第三,利用文字來描繪圖表,分清主次。
第四,將圖文之中的規律加以總結,最終得出結論。
舉例:我們在“2017 年高考全國課標Ⅱ卷”中的第七題,可以看到“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就是一道典型的以圖化文題目。此題的答案理解就在于學生能否讀懂材料圖表,能否根據已知的圖表數字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合理概括,最終用自我的觀點與看法表達出來。題中前兩項的對錯取決于圖表,后兩項對錯則在文字內容中體現。在作答此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先認真閱讀一遍圖表,根據圖表材料一可知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與實踐情況,總結出細分的市民小項占比,觀察正確答案出現在A、B、C中,所以錯的就是D。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模式來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可以分配給大家小組任務,從全文字轉化為表格、將全表格用文字說明、將圖文共體分析解讀。總之,以圖化文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文字的凝練度與流暢度,同時也強化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立體思維與轉化思維得到長足的進步。
三、擴大“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知識面,開啟廣讀模式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看似是一個新的考查類型、新的教學理念要求,但它其實并不陌生,只不過以前沒有出現在考題中。要想讓學生習慣這種題型,習慣這種認知方式,我們就應該加大對這種生活中常見閱讀材料的閱讀。培養學生多讀、透讀、愛讀的好習慣,快速掌握這種閱讀方式。至于文本的挑選原則也需要老師加以指引,它們的形式豐富多樣,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老師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要讓學生有興趣愿意去自主閱讀他們所感興趣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題材,從而讓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經常向學生灌輸文本積累的意識、解題的思路與方法,可以督促學生多看新聞報道、熱點話題、重大事件、與時政相關的影視作品,對學生加以啟發和熏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辨識度,豐富學生視野,拓寬認知的渠道。
例如《人民日報》的評論、新聞訪談,各種機關、單位、企業公開化的年度報表、圖表等,都是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拿來借助閱讀的。我們一定要指導學生廣泛閱讀和積累,提升他們對非連續文本的熟悉度,從而迅速掌握題眼、表格的重點內容,通過大量積累閱讀,快速習慣圖文之間的轉換與總結理解。
四、總結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學習與強化,需要不斷的資源材料閱讀積累,從適應到習慣這種模式,在已經學習過的文本的基礎上快速閱讀更多相似文本,達到閱讀速度與效率提升的同時,也能快速給出答案。“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具備社會實際意義的模式,其有利于培養提升學生們的多種能力素養,如語言提煉整合、圖文分析、空間想象、探究推理、理論結合實踐等。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閱讀策略,都需要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何閱讀廣度,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
參考文獻
[1]許黃裳.怎樣閱讀非連續性文本[J].中國教師,2018(7).
[2]張來芳.基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培養微探[J].語文教學,2017(9).
附 ? ?注
課題名稱:高中語文非連續性閱讀(碎片化閱讀)現狀及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0497。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