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嫻華
【摘要】審視現在孩子的讀書情況,大多是看一遍就完事,根本沒有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提出要做到“讀書留痕”,就是要邊讀書邊動筆,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事實證明,只有充分意識到“寫”的重要性,并與“聽、說、讀”共同發揮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讀書;動筆;培養;摘錄;激發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句話告訴我們注意讀與寫要并重。立足于讀,放眼于寫,致力于知識積累,得益于能力發展。 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也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 ,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掌握書中的難點、要點;讀書動筆,有利于儲存資料,積累寫作素材;讀書動筆,還有利于擴大知識面,提高分析綜合能力。可見“讀”與“寫”是不可分離的,不能把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看成不相干的兩回事。正如著名作文教學專家丁有寬先生所說的:“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正因為讀寫結合如此重要,“不動筆墨不讀書”被看作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收入在蘇教版國標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并要求學生能在自己的學習中養成這種好習慣。
可是審視現在的閱讀課堂教學,我們看到的大多是聽、說、讀的訓練,學生的瑯瑯書聲、激烈討論乃至侃侃而談,幾乎占據了課堂的全部,而“寫”往往被忽視。在“聽說讀寫”中,“寫”雖然位居最后,但并不說明它是可有可無的。相反,在閱讀教學中,“寫”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在“寫”中能享受到個性化閱讀的樂趣,樹立起個性化閱讀的信心。事實證明,只有充分意識到“寫”的重要性,并與“聽、說、讀”共同發揮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讓我感到閱讀教學中“寫”的重要性,學生在讀書時光用眼、用口、用心還不夠,還必須用上筆,讀書過后要留下痕跡。現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一、動筆,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好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良好的閱讀習慣無疑會讓人終身受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長期培養。在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的語文書中,這樣要求學生:讀書要做記號,可以圈出生字新詞,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需要重讀或背誦的章節,還可以畫出精彩的語句。在教學中,我這樣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要做到:首先,對文本中的字、詞、句、段進行圈點、勾畫;然后,邊讀課文邊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最后,找出本課中精彩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妙。起初,學生在我的要求下被動地進行訓練,所圈所點并不到位,只是胡亂地畫幾個詞語和句子。但經過老師的有效激勵,久而久之,他們的預習習慣漸漸養成。在此基礎上,教學生學做批注,試著去記錄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疑惑或體會;學完課文后,適當安排摘抄、仿寫、續寫等動筆的環節,以達到通過閱讀積累語言的目的。
在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時,讀了課文第一自然段,大家都知道高爾基很愛自己的兒子,那兒子愛不愛自己的父親呢?學生大聲答道:“愛。”那從課文中什么地方可以體會出來呢?請你讀讀課文,在關鍵詞語旁寫寫自己的感受。在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后進行交流時,學生抓住“探望”“顧不上”“一直”“栽種”等詞語來交流。其中,有個孩子這樣說:我找到的是“告別”,從這個詞語我知道孩子很懂事、很尊敬自己的父親,回家時會和父親告別,從這里我了解到高爾基的兒子雖然只有十歲,卻是個懂事的孩子。在其他學生也認同之后,我讓學生體會“卻”字用在什么地方,自己也來試試用“卻”字說一句話。有的說,“兒子經過長途跋涉來到爸爸身邊后,顧不上休息,卻(忙著栽種各種各樣的花草)”;有的說,“高爾基的兒子雖然只有十歲,卻(非常懂事)”。這樣,學生不僅抓住了關鍵的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還寫出了自己的感悟。這就讓我有所啟發:在讀書時要動筆,可以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畫出精彩的句子,還可以抓住關鍵的詞句讓學生動筆寫寫自己的體會和感悟。這樣的讀書,學生的收獲會更大!
二、動筆,摘錄書中的精彩段落
“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要善于把書中重要的精華部分記錄下來。健康有益的書籍是人的思想結晶,里面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見。有的是心靈火花,讀之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妙語如珠,讀之讓人愛不釋手;有的解疑釋惑,讀之使人茅塞頓開。把這些在閱讀中能夠打動自己的、頗有意義的精華內容及時記錄下來,對于加深記憶和理解,促進知識的轉化是非常有益的。正如古語所講:“最淡的墨水勝過最強的記憶。”古今中外許多成功者,都曾把抄書、摘錄、背誦作為增長知識、提升自己素質能力的重要手段。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一生創作小說100多部,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多產作家。但他去世后,人們發現他親手摘錄的筆記竟有2500多本,其博學廣記同樣達到驚人的地步。我從偉人身上深受啟發,要求學生在讀書的同時,準備一本摘錄本,及時摘錄書中的精彩段落或句子。
順應我校爭創書香校園的潮流,我們中隊爭創書香中隊。我要求學生每天讀書半小時,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并及時摘錄書中的精彩段落,因為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棲息著許多優秀、崇高甚至偉大的靈魂,我們步入書海,就可以與這些智者對話,向他們請教,享受他們曾經享受過的感情,體味他們曾經體味過的思想,做隔代或隔洋的交流,讓自己的靈魂在擾攘中得到凈化,在貧瘠時得到營養,在低下處得到提升。要達到這樣的讀書效果,非細嚼慢咽、精品細讀不可。翻開學生的摘錄本,你可以看到他們所摘的精彩詞語、精彩句子,乃至精彩段落,有的甚至有感而發,寫下自己的感受。正如有個學生讀完一文后這樣寫道:其實有些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有很多事情我們都能做到,只看你是否能想到,是否經過自己的努力。讀完這篇文章以后我一定會嘗試著去做看似很復雜的事情,哪怕是失敗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讀完孩子的感想我被震撼了,如果沒有深入思考,她是不可能有這么獨到的見解的。如果長期對學生這樣訓練,那提高的不僅僅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甚至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升華!
三、動筆,激發自己的創作欲望
“不動筆墨不讀書”,可以邊讀書邊思考,善于結合所學內容,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及時總結心得體會,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這種“動筆墨”,同時也包括品評和批判,這同樣是一種思考,一種更為深邃、更高層次上的思考。在這方面,毛澤東堪稱典范。他多次通讀《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名著,分別作了精辟的點評。在延安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讀過不少哲學著作,每讀一部,都寫下大量的批注。這些批注,源于他對哲學著作的深入思考和對革命與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字字珠璣,實在管用,成為領袖經典著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這些批注,才讓他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著作,如《四言詩·祭母文》《清平樂·蔣桂戰爭》 《論人民民主專政》等。可見讀書動筆墨,還能激發自己的創作欲望,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即便是普通人,在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頭腦中也會產生一些這樣那樣的火花,也會引發對人生、對工作的思考,用心把這些火花與思考寫出來,也許就是一篇好文章。長期堅持這樣做,就會使自己學有所獲,受益多多。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的課文《老師,您好》時,同學們進行有感情地誦讀,久久都沉浸在濃濃的尊師情懷中。因為課文是一首抒情詩,在贊美教師事業崇高和美好的同時也抒發了孩子們對老師的感激和熱愛之情。見此情形,我順勢問孩子:你們覺得作者寫得怎樣?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好,我話鋒一轉,說其實我們也可以照著書上的樣子來寫一首贊美媽媽或老師的詩歌,就算沒有書上的那么朗朗上口,但也是我們自己的作品,讓我們拿起筆也來做一會小詩人吧!孩子們興致盎然。在批閱孩子的作文時,有個孩子這樣寫道:“媽媽,我想對您說,您是太陽,我就是幼苗,在您溫暖的懷抱中成長!媽媽,我想對您說,您是雨傘,風雨襲來時,是您為我遮風擋雨!”瞧,這不就是孩子的真情流露嗎?盡管格式不夠整齊,但我依然為他喝彩!我這樣要求學生,當你看到一篇好文章時也可以自己把心中的感觸和火花動筆寫下來,及時動筆,積極創作。這樣的作品就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一定不會空洞乏味!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古人對讀書的情有獨鐘。其實,對于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于: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但是讀書時光用眼、用口、用心還不夠,還必須用上筆,讀書過后一定要留下痕跡。馬致遠說雁過留聲,那我們就做到讀書留痕吧!為了提高讀書的效率,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邊讀邊寫,培養孩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真正做到“讀書留痕”!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