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佳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學校學習與工作需求對接的必然路徑,是現代教育與社會進步的基本需求。然而,從現有的研究現狀以及教育體系構建上不難發現應用型人才雖然在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尚未形成規范。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首先分析現階段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及其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負面效應;其次,分析此種問題產生的關鍵原因,從社會導向、教學導向以及學生選擇等三個方面解釋校園文化建設的缺失;最后,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基本需求,從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培育、校園文化升級三個方面探究其建設的基本路徑。
在高等教育領域關于人才培養階段的爭論一直存在。部分學者認為高校的培養目標應該以高端人才或者科研型人才為主要方向。同時也存在部分學者認為現階段我國社會需求依舊以應用型人才為主。此種爭論涉及到教育制度的基本方向以及社會人才的需求導向。然而,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可以在統一的教育體系下達到有效共存的。如現階段我國本科生教育更傾向于科研基礎以及應用型技能;而即使到了碩士研究生階段也分為了傳統研究生教育(科研型)與專業碩士教育(應用型)。由此可見,我國教育制度的安排是秉承著本科及部分碩士研究生向應用型發展,部分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向研究型發展的基本思路。
在上述背景下,高校建立更為有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制度與體系十分必要。而現有的研究更多的從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制度、師資力量等角度來開展相關研究,對于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相對忽視?;诖?,本文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要目標,探究在應用型人才模式下的影響、問題及相關建設措施,希望為后續的相關文化建設提供必要指導。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學生課余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份。
從現階段的校園文化構建來看,其主要存在如下四方面問題:一是校園文化缺乏有效的范圍支撐。目前的校園文化主要是在學生層面上進行自發的產生,在校方參與層面上尚沒有得到有效的支撐。甚至更多的情況下僅有學生會的指導教師或者部分的輔導員能夠有限度的參與校園文化的建設;二是校園文化缺乏目的性導向。在實際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并沒有對其重要意義進行充分的了解,進而也缺乏有效的導向。進而導致了現階段校園中存在一定的不良文化影響,如盲目的學歷追求或者物質條件追求等。這些商業元素雖然是校園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但是更多情況下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缺乏有效的貢獻;三是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并沒有結合人才培養體系來進行。學校的培養方向宣傳往往呈現出“大、空”的情況,如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或者“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才”此種目標不具備具體的實現路徑,也較為模糊,對于學生的影響力以及具體到所形成的指引作用較為薄弱,故而只能夠形成一種口號而無法落實到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過程中去;四是缺乏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在部分高校中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重要性存在一定的重視,也認為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行為引導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建設方法與經驗在構建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沒有適當的方法予以支撐,導致文化建設依舊薄弱,甚至是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上述四個方面是現階段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也是本文需要予以規避及克服的。只有在解決了現階段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并明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才能夠形成有效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才能夠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對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從問題的角度來看,其主要因素是學校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統一的認識與對重要性的理解。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2.1 社會導向對于文化體系建設較為忽視
不可否認,現階段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認可度還相對較低。更多的社會導向“倒逼”學生成為研究型人才。即使是在學生群體中也普遍存在學術型人才對于應用型人才的“輕視”。這一方面現象并不是一個個例,而是廣泛的存在于各個領域與體系內。如家長往往要求學生不斷的進行學歷教育,而對于學歷教育的意義并不清晰,此種唯學位論的基本思想便是源于對應用型人才的不理解;又如碩士研究生群體中的學術型研究生往往相對輕視專業碩士,認為其含金量相對較低,也存在認為其屬于“混”學位現象;除此之外,部分專業中也存在此種現象,如生物科學專業的招生競爭要遠高于生物工程專業,這也是對相較于應用型專業社會對于研究型專業更為青睞。
2.2 教學導向的中心缺乏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會根據自身的教學特征與戰略進行具體的教學導向引導。而此種引導距離形成穩定的校園文化尚存在一定的距離,具體表現為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學導向的范圍與重心與校園文化建設并不相符。在學校的教學導向過程中更多的是通過對教師以及教學結構的宣傳與升級改造,很少會涉及到學生層面。此種現象決定了教學引導更多的在教學單元與教職工范圍內開展,而高校中的該類人群并不是構建校園文化的主體力量,進而教學引導無法傳到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基層單元結構。
第二,教學引導更多的強調知識型內容,而對于目標型內容以及方法型內容則關注不足。此種現象導致了學生即使是能夠接受到教學引導,也無法獲取相關的方法。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未來學習與發展方向為應用型人才,而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那些能力等關鍵要素并不清晰。這也直接導致了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有效的理論支撐與方法導論。
2.3 學生自主選擇對于校園文化具有負面影響
需要意識到的是學生的自主選擇是一種社會型選擇行為,而此種行為的基本特征是個體更具有停留在思想“舒適區”。即對于較為復雜,沒有明確反饋的問題與事項的主觀能動性顯著不足。這一現象也就決定了依靠學生的自主選擇所構建的校園文化必然是一種輕松的、松散的、傾向娛樂的校園文化。此種校園文化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或者說是對認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的貢獻均存在明顯的不足。該因素是形成現階段校園文化建設缺失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在未來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形成對學生選擇方向的有效引導,在校園文化形成之后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維持路徑,從而保障校園文化的有效性與可發展性。
通過上文的分析發現現階段校園文化的建設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而問題所產生的根本原因也相對復雜,即包括了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不重視,也包括了傳統社會評價體系所產生的人才“偏見”,同時也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方法缺乏。而在后續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將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目標與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有效的聯合,病在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培育、校園文化升級等三個方面形成有效的貢獻。
3.1 校園文化建設策略
首先,需要確定校園文化的建設目標。這就需要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與校園文化之間關系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在筆者看來教學目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校園文化是教學目標達成的基本路徑。
其次,需要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方法進行明確。一是要通過宣傳確定應用型人才在教師與學生群體中的地位;二是需要確定應用型人才的社會價值;三是需要提供應用型人才的成長路徑與方法;四是要為相關的人才成長提供必要的軟硬件保障。
最后,需要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效能進行有效的監控。通過對于學生行為、學生價值觀、學生教學導向等多個指標的觀察來評價校園建設的現狀、成果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在不斷的優化中達到逐步完善的效果。
3.2 校園文化培育策略
在校園文化培育的過程中必要的宣傳是一種必要路徑。而宣傳的方式則多種多樣,要在宣傳體系建設過程中尋找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事宜的方式來進行。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較深的影響。校園文化多種多樣,其主要形式:一是宣傳教育,即以形勢政策、愛國主義主旋律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報告、講座、媒體宣傳等。二是各種文化活動,即知識講座、辯論賽、講演賽、各種征文比賽等。三是社會實踐,即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四是社團活動。五是社區文化活動,即以社區為單位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包括宿舍文化活動等。通過各類活動使得應用型人才的價值能夠深入人心,能夠使得教師與學生產生足夠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獲得應用的效能。
3.3 校園文化升級策略
要明確校園文化并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隨著教學體系的升級與校園文化的生效而產生不斷的變化。試想以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建設如果存在人才就業或畢業動向并不理想等問題則很容易在學生群體中產生疑問,從而應用了校園文化的后續影響。而由綜合性或者研究型人才培養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一種升級過程。
針對這一觀點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同樣要注意對于其作用的宣傳,從而使得校園文化能夠長久的處于良性升級的基本態勢之中。在具體的建設中一是要注意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正確性進行宣傳;二是要注意對應用型人才成功案例與榜樣進行有效的樹立;三是需要明確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模式之間的互動關系;四是需要通過各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活動來不斷的對校園文化進行“激活”。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社會的必要需求,是學校改革的基本方向。在本文的研究框架下,首先分析現階段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及其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負面效應;其次,分析此種問題產生的關鍵原因,從社會導向、教學導向以及學生選擇等三個方面解釋校園文化建設的缺失;最后,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基本需求,從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培育、校園文化升級等三個方面為后續的校園文化建設建言獻策。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今后的相關建設提供必要指導。
本文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6年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GL16200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