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霓
獨立學院產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在“互聯網+”、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下,對獨立學院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在目前國家對獨立學院發展的政策引導中,獨立學院在未來發展方向中,轉向民辦高校勢在必行,穩定、優質的師資隊伍成為獨立學院發展的關鍵問題。
目前國內外有一些對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但選擇獨立學院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為研究對象的較少,加之獨立學院因其投資方的差異性使得即便是同一母體學院下的獨立學院也存在很大差別。在對于“工作滿意度”的構成維度中,國內外不同的專家學者也有自身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從工作性質、工作環境、領導管理、人際關系、薪酬待遇、進修提升六個維度出發,調研得出了目前獨立學院教師工作滿意度處于基本滿意的水平,在不同背景下的教師工作滿意度存在著差異。
整體來看,獨立學院教師工作滿意度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教師對薪酬待遇不滿意;缺乏穩定有效的績效管理體系;國家職稱晉升改革對學校職稱政策有了很大影響;校內職務晉升崗位有限;學校缺乏科學的管理體制;學校科研學術氛圍需要進一步打造。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因素是:獨立學院的特殊性,管理體制的缺失,存在不滿因素,激勵措施不當,缺乏良好的組織氛圍。
如何提高提高教師工作滿意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
2018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地位待遇,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在整個意見中對中小學、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的教師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對獨立學院來說,也承擔了高等教育的工作,平等公辦院校、獨立學院、民辦院校教師地位,有利于穩定獨立學院、民辦院校的師資隊伍。公辦學院、獨立學院、民辦院校之間教師編制定義的“身份問題”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是從政策的角度,引導公民正確認識獨立學院、民辦院校在我國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是可以實現的。根據高校性質進行分類施策,考慮高校所在區域、城鄉差異、學校發展差異,結合各級各類教師的不同特點和個人發展實際情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
根據學校不同發展階段的規劃和需要,制定和完善階段性的管理方針、措施,有利于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聘任具有豐富高校管理經驗的中青年教師加入到管理團隊中。
在績效考核管理制度中,應注意考核指標設計的科學合理性,結合獨立學院管理體制傾向企業的情況,可以使用非財務式指標,通過平衡計分卡進行設定。績效考核制度的執行必須配以相應的薪酬體系(激勵機制)只有二者的有效結合,才能使激勵因素最大化。
在學校管理中,還應注重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進修提升,通過教師個人業務能力和知識背景的不斷提高,能夠有效促使教師在學校工作中職務和職稱的晉升,對教師個體而言,其相應的待遇也會因職務、職稱的提高而提高。同時,個人業務水平的提高,知識結構背景的優化,也會促進教師個人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年輕的教師獲得科研鍛煉的機會,提高了個人科研能力,同時通過教學改革和創新,把前沿的科研成果運用于教學中,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對學校而言,這個也是提升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部分。
學校應該創造的組織氛圍,讓教師在這里找到歸屬感和主人公意識。激勵教師熱愛并投身教育事業,把工作變為事業。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當教師個人價值取向與事業規劃合為一體時,工作滿意度將會大大提高。
對于學校管理者而言,在對教師進行管理時,根據教師的職業特性,應注重“以人為本”,使用柔性管理模式進行相關工作,充分的聽取教師自身的看法,讓學校的行政管理過程走進教師的內心世界,了解教師在平日的科研教學工作過程中真實的想法與建議,有利于促進工作質量的提升。
根據馬斯洛需要理論,教師個體在滿足基礎需求層次后,會繼續追求更高的需求曾經,需求被滿足才能帶來滿足感。教師如果對自己職業定位目標不準確,對于一些目標過于拔高,在短期內既無法實現,使得個人的滿意度較低。因此教師在工作中應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事業目標。
對一所學校來說,學校的教學科研能力實際上是由教師創新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決定的。這意味著教師水平影響著學校的水平,培養優質的青年教師群體,才是學校未來發展的關鍵,他們將是未來師資隊伍的骨干力量。因此,對學校來說,青年教師對個人未來職業規劃也影響到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發展。青年教師通過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不但對其自身發展有利,對學校來說,也是提高其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措施。
在獨立學院工作的教師,應該明確認識到獨立學院的性質,與公辦院校的差別。在工作中不能盲目與公辦院校進行攀比。應根據獨立學院的切實狀況,調整個人心理預期。在學校能夠提供的有限空間里,最大化發揮個人價值。
加強個人體育鍛煉,規律飲食和生活習慣,找尋工作中的成績感,培養個人職業精神,發現工作和生活中的樂趣……這些措施都能有效的促使教師個體良好的心態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