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秋瑩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科技的日新月異,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漸豐富,文化認知的提高和學習渠道的增多也讓各國、各地域的多元文化充斥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山東呂劇,山東本土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魅力,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隨著傳媒的多元化和外來文化的浸入,讓呂劇的生存環境日趨艱難。
當今社會,鮮少有人去挖掘、學習、傳承傳統的戲劇文化。越來越多的小劇種,由于地域和傳承方式的限制,逐漸沒落而瀕臨消亡。山東呂劇作為山東本土的傳統戲劇,也面臨著傳承、創新、發展的問題。當下,如何保護呂劇的地方特色、傳承地域文化,讓呂劇煥發出時代活力,在基層的文化建設中有效地做好呂劇的傳承工作變成了亟待重視和發展的事情。下面就基層文化建設中呂劇的傳承工作現狀及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呂劇在“文革”期間遭到了禁演,“文革”之后呂劇藝術事業得以復蘇,各呂劇院團演出傳統劇目,并編排新節目、培養新演員,呂劇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畫龍點睛》、《林娘》、《莊戶皇帝》、《苦菜花》等經典劇目的先后推出,讓呂劇進入黃金時代,淳樸的鄉土情懷、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明的時代特征吸引著廣大的觀眾。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老藝人的相繼離世,許多的劇目、曲牌和唱腔隨之沒落,呂劇的發展勢頭削弱。呂劇題材、風格、唱腔、內容、表現形式相對單一,缺乏創新性;與現代人的實際生活和欣賞品味脫節,缺乏時代性;呂劇市場基礎薄弱;傳承人的匱乏導致呂劇發展事業滯后。戲劇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發展受戲劇傳承的內容、表演形式的影響較大。2018年11月,新編大型歷史呂劇《鐵門關》在東營上演,賦予了呂劇一種新的音樂藝術形式,推動了呂劇的創新發展。
呂劇的發展需要呂劇演員“德才兼備”,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增加文化底蘊,精心打磨藝術經典。呂劇是舞臺表演實踐的藝術,需要“手、眼、身、法、步”協同合作,也需要“唱、念、做、打”的艱苦學習,更需要系統的、專業“科班”培養和訓練,戲曲學習非一日之功。目前來看,呂劇面臨著演員“青黃不接”的困境,年輕演員對戲曲專業技能的缺失和傳統戲曲知識的匱乏,使得呂劇藝術的傳承面臨困境。好的呂劇演員首先要具備演唱和表演天賦,呂劇傳承人則更要優中選優。呂劇唱腔的演繹,講究字正腔圓,以情帶聲,吐字清晰,男女均以真聲運用為主,高腔采用真假混聲,使聽眾聽起來自然流暢。戲曲演員要有一副“好嗓子”,還要有一副行云流水、動靜相宜的“好身段”。要領悟到呂劇的精髓就要熱愛呂劇文化,要用心去學習、領悟、感受,全身心的投入到戲劇藝術的演繹中。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入,戲劇已不再是以往人們茶余飯后的單一娛樂方式,可供選擇的娛樂方式已不再拘泥于廣播、電視,而是網絡、微視頻、影院等便捷、多樣的各種新興傳媒形式,聆聽音樂會或脫口秀、觀賞電影或話劇已成為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呂劇藝術的受眾群體日趨萎縮,成為“老年人的專屬愛好”。呂劇的受眾群體的減少直接影響著呂劇院團的生存狀況和文化傳承,這就要求呂劇與時俱進、改變思路、打破劇場演出方式來振興呂劇事業。
呂劇的許多優秀劇目的創作都集中在改革前后30年,并且多數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以家長里短為主要內容的,缺乏時代氣息和時尚元素。因而呂劇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老演老戲,老戲老演”的現象。戲劇文化的延續需要結合新時代、適應新思想,將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文化,保留傳統文化的核心,創作新劇目,這樣,優良的地方戲劇傳統和長久的文化記憶才能得到傳承。在創作題材上,讓小題材呈現大情懷,以小視角切入到現實生活,更能充分體現出呂劇貼近現代生活、反映人民心聲的特點。
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呂劇藝術進校園等活動使呂劇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形成保護戲劇文化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宣傳力度影響著地方戲曲的知名度,影響著觀眾對呂劇的關注程度。呂劇在宣傳上就有一定的缺失性,呂劇要有“名曲名家”,應該順應新時代形勢、結合新時代特點培養新時代的呂劇形象代言人,如豫劇名家“小香玉”等。從以往單一的墻體廣告宣傳、報紙、電視,到現在的互聯網、微視頻、自媒體、公眾號、各種各類的宣傳方法很少看到呂劇的宣傳,這是呂劇文化傳承自身亟待解決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對呂劇文化在基層傳承的現狀和問題的幾點看法。當前,越來越多的優秀傳統戲劇逐步走向沒落,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這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否則,多年以后,一些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會被我們的子孫后代忘卻,只能在歷史書上窺見其蹤跡。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傳承者,要將延綿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演繹成永恒的時尚,讓經典“詠”流傳。
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山東呂劇在基層的傳承現狀及策略研究》立項編號:QN201805。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