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
當前,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基本方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是實現生態文明理念得到滲透和傳播的主要途徑。在開展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構建生態文明教育的平臺。這樣的教育模式體現了思政課程的時代性與實踐性。在思政課程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已經成為了教師所面臨的重要任務。本文就課程思政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實現模式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高職學校的教育體系中,思政課程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的主要平臺,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在現代社會不斷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優質的生態產品以及生態環境逐漸成為了稀缺資源。針對這樣的發展情況,對高職學校的思政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學校的思政教師應該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將思政課程作為基礎,開展全校范圍的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涉及的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比較多樣,需要不同的部門相互配合。首先,學校應該從整體層面進行教育統籌,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長效機制,將教育職責在不同的部門之間進行分配,整合教師的力量構建針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科學設計教學大綱、教學形式以及構建教學評價體系。當從整體角度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后,可以對教學模式進行逐漸完善,從更高層次的角度實施教學設計,在學校內部成立針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教研小組,從而達到提高生態文明教育質量的目標。
不同的思政課程中涉及到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以及呈現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的重復性,不同的思政課程針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側重點不同,內容分布缺乏統一性。這樣的課程特點為思政教師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根據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相互存在的聯系進行拓展和調整,從而呈現清楚的教育范圍和邊界成為了思政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程關于生態文明的主要內容是形成生態危機的制度問題以解決路徑;《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門課程主要從理論、建設原理以及制度這幾個方面對生態文明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主要從全球的范圍內介紹了生態環境問題發生的原因、發展過程以及各個國家所采用的應對方法等。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在不同的課程之間所呈現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因此,思政教師應該在各門課程中尋找銜接點,并將其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形成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專業素養對學生理解生態文明的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生態文明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交叉性,不同的思政教師對這門課程的理解程度和角度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想達到理想的生態文明教學效果,應該為思政教師提供專業化的培訓,彌補其在教學技能方面的不足之處。首先,學校可以組織開展針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研討會,鼓勵思政教師積極參與進來,互相交流生態文明教育經驗,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其次,學校可以定期聘請一些在生態文明教育領域具有一定聲望的學者到學校為教師舉辦講座和培訓等活動。最后,學校可以為教師組織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大賽,設置一定的獎勵,對教師形成一定的激勵作用。
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模式,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基礎上,融入一些實踐活動能使學生從更加直觀的角度理解生態文明的內容和意義。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能使學生逐漸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內化成自身思想觀念的組成部分,有利于優化生態文明教育的效果。因此,高職學校在思政課程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安排實踐環節。這樣的教學方法能有效使學生將自己對生態文明的理解體現在自己的行為方面。要想在高職學校中全面深入的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實踐和探索。高職學校可以與社會中的一些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和機會,整合校內以及校外的力量建設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基地。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程教學形式的豐富程度,還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構建。
結論:綜上所述,思政課程是高職學校課程體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平臺。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背景下,高職學校的思政教師應該對生態文明形成正確且深入的認識,并通過實施教育統籌完善教學設計,合理對課程進行銜接和配合,提高思政課程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及構建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方式為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通過本文對課程思政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實現模式展開的一系列探索,希望能為促進高職學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自列社會科學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gsly---03)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