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芬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站在時代潮頭,高校工會也萌發了許多新問題、新挑戰,其工作對象、工作領域、工作方式等悄然發生著變化。如何推動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發展,滿足高校教職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成為了擺在所有高校工會工作者面前的一項時代課題。
1.1 高校工會工作的正確定位
高校工會作為教育行業工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服務對象為高校知識分子。高校工會要充分認識到教職工是工會存在、發展的根基和依托力量。高校工會代表和維護著高校教職工的利益,堅持從教職工中來、到教職工中去,一切為了教職工、一切依靠教職工。站在新的起點,伴隨著社會經濟條件、政治文化的發展,高校教職工的所想所需發生了明顯變化,高校工會樹立正確的工作定位,主動尋找并滿足職工的合理性需求。
1.2 發揮高校工會的橋梁紐帶作用
每一歷史時期,每一種群體都有不同的主張與訴求。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并發揮工會的溝通服務渠道,暢通教職工的民主表達溝通渠道,應俯下身子、深入基層,充分聽取廣大教職工對于學校的意見建議,并對其進行整理,反饋給黨政部門,進而贏得廣大教職工的支持與信任。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著力解決廣大教職工中存在的普遍性、突出性問題,激發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調動廣大教職工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職工中廣泛開展送溫暖、愛心幫扶等活動,增強工會對廣大教職工的粘合力。
1.3 著力構建以精準幫扶為重點的服務體系
目前,教職工群體多樣化,不同年齡、不同職能部門的教職工存在的困難情況不盡相同。通過打造精準幫扶,構建重點幫扶服務體系,進而形成幫扶困難教職工的長效機制。同時,建立特殊家庭、經濟困難教職工檔案,及時關注,及時對其進行疏導并解決其實質上的生活問題。構建教職工互助體系,鼓勵教職工之間互幫互助互扶,以重點幫扶輻射全體教職工。
2.1 健全服務教職工的制度保障
首先,高校要加大重視力度,切實將工會工作納入黨政工作計劃中,改進高校工會工作的統一領導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工會工作制度,完善工會工作的各項保障措施。其次,高校工會干部提高主動學習的意識,自覺學習黨的新思想、新論斷,高教工委下發的系列文件,仔細領悟思想精神,文件實質,用新思想指導高校工會工作,提升工會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此外,還要健全工會設施場地建設,打造工會之家等服務工會活動的場地,使工會活動有場所、有保證,在活動中增進廣大教職工的共識感和凝聚力。
2.2 樹立工會工作的品牌意識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發揮先進典型在職工中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利用微博、微信、官方網站等宣傳渠道,拓寬工會工作的宣傳面和影響力,逐步實現網上網下互動。第二,根據學校發展需要,積極培育先進典型。通過在廣大教職工中挖掘、培育一批努力工作、銳意進取、追求創新的優秀教職工,引領廣大教職工自覺學習,使廣大職工進步有目標,精神有榜樣,促進教職工整體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具體的實際工作中,高校工會要善于、主動聆聽教職工的呼聲,設身處地站在廣大教職工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把職工的需求作為“第一考慮”,注重把握職工需求特點,用事實說話,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面向群眾的理論宣傳、道德培育,寓于職工歡迎的信息服務、文化服務和社會服務之中,努力在服務、關愛職工中動員、引導職工,增強工會宣傳工作的感召力。此外,創新工會工作服務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長期影響力的學校工會工作品牌。例如,努力打造春送崗位、夏送清涼、秋送助學、冬送溫暖“四季幫扶”品牌,推進工會幫扶服務工作長期化和精準化。
2.3 延伸服務職工的工作手臂
首先,利用網絡途徑,積極探索職工普惠服務,將“互聯網+思維”引入工會工作體系,建立工會App服務平臺等工作載體,依托我院微信公眾平臺等建立職工互助保障等相關平臺,及時發布職工維權、職工互助保障、公益項目實施、“四季幫扶”等信息,推行集維權、互助、學習、醫療、娛樂等一體的職工服務新形式。其次,做大做優職工互助保障。繼承和發揚高校工會優良傳統,將高校工會的服務職能明確化,改進高校工會工作的方式方法體系,尊重廣大教職工的主體性,真正實現高校工會動員廣大教職工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第三,精心打造惠師工程,凝聚人心。著眼于教職工的需求,著眼于不斷增強職工的獲得感,主動把工會工作嵌入黨務工作,發揮工會橋梁紐帶作用,提高工會工作的滿意度。
高校工會要始終立足服務廣大教職工的初衷,緊跟新時代發展潮流,貼近廣大教職工生活、工作、學習和實際需要,創新性開展工作,充分調動并發揮廣大職工的主體作用,推動并實現教職工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