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菁竹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對當代大學課程的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現階段,大學課程建設與信息技術之間的整合正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主要包括技術陷阱、教學質量提升受到忽視以及課程整合理念存在偏差等。基于此,我國各大高校必須實現對專業教師自身信息素養的有效提高,在實現對大學課程與信息教育相結合的同時,實現對課程評價機制完善方面的有效反思。
在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影響下,網絡多媒體技術已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中,這種熱潮對當代大學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均帶來了巨大影響。傳統的大學課堂教育方式,由于存在沉悶、單一等問題,導致整體學習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由此,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我國大學課程建設的迷失,在基于信息技術視野下對大學課程建設工作做出反思。
1.1 技術陷阱
在大學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國諸多大學由于過度重視表面的網絡資源平臺建設,導致可對課程內涵的挖掘工作受到忽視。同時,由于諸多高校將課件與網絡視為提升課程建設質量的核心關鍵,導致負責課程講解的教師本身無法熟練運用課件與網絡展開授課,從而導致課程建設質量無法得到真正的提高。不僅如此,在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PPT課件以及視頻錄像等方式,在極大程度上擴展了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視聽關內侯,讓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由于信息技術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教師費勁講解”的局面,導致現有的課程建設局面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灌輸”模式中,進而對大學課程建設工作的順利展開造成嚴重影響。
1.2 缺乏對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視
在當代大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對教師自身教學方法的提高以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均需要遵循大學課程改革的重點方向。自我國推出教育改革之后,當代大學課程建設的重點逐漸轉變為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在最大程度上適應學生自身學習方法與模式的前提下,將傳統教學所提倡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漸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但目前,根據對諸多高校的實踐教學結果來看,當代大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式是使用多媒體設備技術以及網絡技術來進行支撐。而對于如何培養提升學生信息化素養等工作的展開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課堂內學習與課堂外學習均是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外學習往往受到嚴重的忽視。另外,由于受到相關評價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導致當代高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對教學投入力度不足的問題,且部分學生也缺乏對學習的重視與追求,這種現象導致大學課堂建設與當代大學教學質量均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1.3 大學課程文化建設被忽視
近年來,我國大學實現對課程建設國際化水平的有效提高,在大學課程建設中引進雙語課程已成為教育發展熱潮。但實際的教學現象卻無法達到國外知名大學的教學高度,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諸多大學的課程建設中雖引進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課程,但這些課程均屬于有形課程,對于隱形課程的引進卻尚未實現。隱性課程存在多種認知角度,在大學課程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對外設條件建設于外顯化信息技術設備的重視,同時還應加強對部分細節化的處理。相較于國外諸多先進大學課程建設的經驗,現階段,我國大學課程建設過程中仍在存在諸多問題--對文本課程建設過度重視,從而導致整體課程的教學形態靜態化與顯性化,進而致使教育者缺乏對隱形課程與體驗課程的認知。隱性課程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上述情況來看,現階段我國大學課程建設在實踐環節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
1.4 大學課程建設在整合理念中存在較大的偏差
自我國推出課程改革工作以來,諸多大學在課程改革中均存在對課程結構過分關注的問題,這種情況導致課程的實質內容結構被忽視。而大部分高校將對課程的整合理解為是對課程的簡單疊加,這個問題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改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例如:我國要就現代大學提高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大學便在課程建設中加入人文課程;在信息時代的背景影響下,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一理念的推出,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得到了熱烈的呼吁。基于此,部分大學在展開課程建設時,會簡單加入計算機基礎、信息技術以及網頁設計等拼盤式的課程教學模式,這種機械性的課程改革法導致現代大學教育與信息技術之間存在的聯系被分離。站在實質的角度上出發,在當代大學課程建設中所涉及到的相關目標,比如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等,并不能依靠學習基本知識就能達成目標,而是在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應加強信息技術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有效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有效提高。
2.1 從根本上轉變現有的大學課程建設理念
實現將課程建設理念朝著現代化理念的有效轉變,是確保當代大學教育模式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在我國大學課程建設工作中,針對課程整合體與信息技術融合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現有的課程建設理念過于落后,而思想決定了行為,觀念決定了教育行為。在受到信息化技術的影響下,現代大學課程改革應將適應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核心目標,并在該基礎上實現對其信息化素養的有效培養。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是其在潛移默化中能夠獲得自主學習的方式與技巧,進而實現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有效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確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思想能夠真正的貫穿與課堂教學中,進而達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目標。
2.2 加強對大學教師自身素質的持續提高
根據對國外知名大學的課程整合資料的分析,要想確保大學課程得到有效整合,就必須提供對課堂教學的重視,但同時也得提高對課外教學的重視,比如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模式中,不僅應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更應該強調對課前、課后的應用與滲透,其中包括使用電子學習資源實現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由此,當代大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更新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同時還應在最大程度上挖掘課程中隱藏的信息,并將其呈現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當教師實現對自身的有效完善時,便能增加課堂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進一步強化自身的課程意識,并定期參加信息能力培訓活動,不斷學習教學軟件與信息技術的使用方法,這對于提高當代大學專業教師的自身能力有著重大現實意義。
2.3 實現對大學課程建設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整合
目前,信息技術將學生作為認知工具,并通過結合相應的專業課程,幫助學生能夠自主建立起知識意義認知系統,這不僅是當代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探索方向,同時也是大學課程建設與時代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的本質要求。在我國教育領域中,一直存在著學科課程與信息激素分裂與對立的問題,要實現對二者之間的有效整合,就不能將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展開教學或是輔佐學生進行學習的工具。通過將大學專業課程與時代信息技術的有效互動與整合,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合作關系,在構建教學共同體的過程中,逐漸實現“以人為本”的新教學活動方式與新型大學課程建設。在大學專業課程教育中融入信息技術,可實現二者之間的借鑒與提升,這是一個雙向吸收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能夠利于大學專業課程內容的教學,同時還能實現學習信息技術的長遠目標。在整合信息技術與大學課程的過程中,應確保信息技術自身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并在最大程度上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數字化內容全面整合,以此實現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效轉變。從大學專業課程的人才培養作用的角度上看,實現大學專業課程與時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整合,是確保當代學生自身信息素養能夠得到有效培養的重要基礎前提。而站在廣義的角度上出發,課程教學也是信息分析、表達以及評判過程的主要表現,由此可見,培養信息素養不僅僅是信息技術教師的職責,更是全體教師所共同肩負的重任。
2.4 實現對大學課程評價機制的持續完善
要想實現大學課程與時代信息技術整合的高質量水準,就必須確保相關的考察評價工作能夠引導并吸納課程建設中的信息技術原色,同時還應在考察實際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實現對傳統教學觀念、目標以及學習方法的有效改變。通過借鑒國外大學在專業課程評價方面的經驗,能夠為我國高校完善課程評價機制工作的展開帶來積極影響,務必確保課程評價機制不在是傳統教學中的單純“打分者”,而是將其貫徹到整個教學以及整合過程中。站在評價主體的角度上看,課程評價機制屬于開放性系統,需要對教學各方面進行評估。而站在課程評價的角度上看,對基礎學習技能以及陳述性知識的掌握則屬于顯性化的低層考察;對于學生自身學習潛能、提問與解決問題、知識遷移、價值觀以及情感觀等方面的評價,則屬于隱形化的高層評價;針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重點在于教師能否有效引導學生在適應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展開自主學習,并實現對問題的有效解決。而要想明確教師是否具備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主要通過考察其能否熟練掌握并應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教學軟件來實現對自己教學方法的有效支持。同時,還應考察教師是否能夠自主開放相應的數字資源,以此評價其是否能夠滿足現代教學發展的實際需求。隨著學習理論的建立,在基于信息技術的前提下,實現對大學課程的有效整合,并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機制,能夠有效引導并極力當代高校課程改革得到進一步發展。
總而言之,當代大學必須加強對課程建設實踐的深入研究分析,并將信息技術全面應用至課程建設環節中,以此實現對大學課程改革的有效推進。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