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新有
引言: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導致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甚至虐待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兩年,青少年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這種不健康的社會現象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會。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應成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庭環境、學習壓力、教師的教育方法和社會影響等。它反映了學校教育及社會家庭等方面的許多矛盾,只有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去避免它。
1.1 不正確的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弱小的心靈。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
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和家長的條件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的家長對子女只有訓斥,使孩子心生叛逆思想,對父母敬而遠之;由于與父母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容易產生消極心理,自暴自棄。有的家長對孩子保護有加,寵愛過度,導致孩子刁蠻任性、自私自利、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大多選擇逃避。有的父母感情破裂,雙親離異,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心靈。更有些“問題家庭”家長本身品德低劣,作風不正,對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當,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學校教育有失偏頗。
由于很多頑劣的學生不愛讀書,并在學校、教室里給老師制造了不少的麻煩,因此這類學生總是不太受老師歡迎,甚至被老師厭棄。他們習慣于被老師責罰,對老師容易產生抗拒心理,不愿意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辦事,對學習更是不感興趣。再加上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事。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害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
1.3 不良的社會風氣使孩子深受其害。
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沖擊較大。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深入,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視內容流入,都對青少年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別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學生的非正常心理的產生。
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就應該因材施教,從多個方面做工作,才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2.1 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良方。
很多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孩子的有關知識。因此,他們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難以把握,更難以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交流,不能換位思考,為對方著想,那么當他們產生了矛盾也就很難從根本上化解。因此,教師就應作為他們之間溝通的橋梁,把學生在校情況和他們的心理狀態如實向家長反映,以便使他們多了解子女的情況,及時正確地教育孩子。
2.2 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現代人的生活工作日益繁忙緊張,人們的心理更是變化無常。若教師在工作中時時流露出情緒化,必然會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教師的職業牲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應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2.3 在學校開設有關心理健康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的,能真正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心理障礙及其他心理問題。使學生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心理健康標準,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因此,在學校開展心理課對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能起到重大作用。
當從外界環境入手解決孩子心理問題后,還需從本質上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水平,使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從而擁有健康心靈,在生活中瀟灑自如地面對困難,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
3.1 敢于直面困難,改造自我。
心理健康要求對生活中的問題,不能退縮和回避,而要面對現實,并做出適當的、有效的行為。當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環境時,由于要面對學習生活方式、社會人群的較大變化的問題,很多人會產生心理壓力,會感到焦慮、憂郁,做事猶豫、退縮。但其中大部分人能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并不會影響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也有人由于個性的缺陷或個體的適應不良,出現恐懼、退縮、軟弱以及多愁善感的狀態,產生心理上的消極防衛,甚至影響學業。所以學生要盡可能擴大生活領域、積累生活經驗,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進行自我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實現,逐步使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達到和諧統一。
3.2 認識自我,展現自我風采。
同學們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中,會進行彼此之間的溝通了解,相互進行著競爭和對比,會對自身產生新的認識。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優點而感到滿足,也會由于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而感到自卑。由于現實中的自己與理想中的自己的差距而產生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沖突,進而增強挫折感。因此,學生要敢于面對現實,在自尊自愛的基礎上,確立理想而又現實的目標,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使自己達到最佳狀態。
由此可見,年輕一代擁有健康的心理,對于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對于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是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對社會的健全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悅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