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雄輝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要求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緊密聯系實際,生動具體地對學生進行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公共生活的基本道德規范教育。陶行知是我國著名教育家,“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思想品德教育要回歸學生生活,教育者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學生生活緊密聯系。
小學高年級學生情感日益豐富,道德感有了很大的發展,教師要依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選取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貼近生活的思想品德課是最親切的,教師要發揮情感的教育功能,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對學生進行教育,讓教育生活化。從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質的健康教育,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有著豐富的案例和素材,將教育內容與生活緊密貼合,讓課本上的事例鮮活起來,讓歷史再現,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枯燥的知識變得更有趣味性。
1.1 教師不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小學高年級思想品德教學內容較小學低年級理論性更強,許多理論知識脫離學生生活,教師沒有及時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課堂教育與學生生活脫節。許多知識離學生生活太過遙遠,對于理論性的知識,教師沒有注重知識間的整合,學生實踐機會少,不能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思想品德課沒有趣味性。
1.2 課堂以教師為中心
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絕對的權威者,學生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傳統思想品德課是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學生不會表達自己,學生沒有養成提出不同問題的習慣。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單純地采取講授法給學生講解理論知識,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沒有積極性。教師大多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沒有發揮學生主動性,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學生是接受知識的機器。
1.3 教學方法單一
許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學方法單一,大多數教師采用傳統的講授法給學生講解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氛圍不活躍,學生沒有參與進課堂中來,沒有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生不能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單一的講授法不能確保學生能獲得相關知識經驗,教師只是自己在說,卻忽視了學生究竟能聽進去多少。教師采用教師問、學生回答的傳統課堂模式進行教學,教學方法單一,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2.1 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內容與小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要實現教學目標,就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將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思想品德課堂,通過角色扮演、辯論賽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踐,將思想品德課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獲得相關知識經驗。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如小組表演,觀看新聞,讓學生錄制相關視頻,并讓同學觀看,以此來吸引學生注意力。要將思想品德教育理論融入學生生活,以真實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做課堂的主導,學生做課堂的主體,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該是學生能參與其中的。教師要創設溫馨和諧的班級氛圍,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品德價值觀。
2.2 探索新型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不斷探索新型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和身心發展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角色體驗法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通過角色扮演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能讓學會對所學知識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講解案例加深學生的記憶。選取的案例要與教學內容有關,要符合教學目標的設定,最好是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是學生能產生情感共鳴的,通過案例教學法,學生能更加深刻理解所學知識。辯論賽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開展辯論賽能讓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小學高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教師可以適時開展辯論賽,讓學生課下搜集信息,進而在辯論賽中展示自己。
2.3 合理利用教材
小學高年級思想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但也不能脫離教材,脫離教材的課堂就失去了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存在的意義。教材是課堂有序開展的基礎,教師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在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功能,根據教材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將教材知識聯系生活,將學生身邊發生的事與教材相聯系,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回歸生活。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內容由繁瑣變簡單,小學高年級思想品德課內容較小學低年級內容理論性變強,教師要適當將內容簡化,突出重難點。有的內容離學生生活太過遙遠,教師要適當補充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教學案例。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回家自己搜集材料,針對教材內容搜集相關信息,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學生獲取資源,并于第二天相互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4 對學生給予及時評價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以學生的期末檢測成績和平時課堂作業為主。學校要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不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針對學生的日常生活表現給予及時反饋。要高度重視學生的道德發展,幫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對學生的評價多以鼓勵為主,不能對學生挖苦、諷刺和體罰,學生犯了錯,教師要及時正確地引導,將評價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思想品德教育評價回歸生活化。
2.5 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傳統教學模式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教師要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情感表達,情感教育能幫學生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師應先做好示范,通過自身情感的流露來感染學生,情感的表達對學生道德發展有著促進作用。比如五年級上冊《父母對我的期望》這一課,教學目標之一是激發學生盡情傾吐內心情感的表達欲望,教學難點是表達真實情感。一般來說,教師會讓學生簡單地說出幾句對父母感謝的話,許多學生羞于表現對父母的情感,不愿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給學生播放父母和孩子之間感人事跡的視頻,通過音樂的感化,真實的語言來刺激學生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觀看感人的視頻后,大多學生會留下感動的淚水,此時教師就要讓學生表達自己,請學生說出自己對父母想說的話,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也可以把家長請到學校來,讓家長和學生進行一次親密的對話,許多學生在家里不會表達對父母的愛,可以借助這堂課讓學生對父母敞開心扉,說出內心想說的話,讓學生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如果能達到這種效果,那么這堂課就真正實現了它的價值,這堂思想品德課才真正回歸生活化,并且能對學生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結束語:思想品德課要回歸學生的生活,教師要注重課堂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探索新型的教學方法,合理利用教材,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情感表達。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關注學生的表現,并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評價,要不斷改進評價方式,轉變評價標準,注重過程性評價,不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將思想品德課回歸學生生活,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課堂,給學生真實的體驗,讓學生做課堂的體驗者。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黃畬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