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武 王建萍
初中階段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比如,初中生的性格、價值觀念等也大多在這一時期定型。作為初中生群體中的特殊群體,農村寄宿生往往會在學校中出現諸多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不僅與他們自身的境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與周邊環境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想要幫助這些農村寄宿生走出心理困境,我們就必須根據現實狀況擬定一系列措施。
據調查,較城鎮學生而言,許多農村寄宿生都比較沉默,性格偏于內向。就學生本身而言,在對外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他們總是被這樣或者是那樣的煩惱所困擾。在這些困擾的影響下,他們既不能專心致志于學業,也不能在人際關系中如魚得水。就教師方面而言,由于班級學生眾多,教師根本無暇對每一個學生都做到重點照顧、細心呵護。因此,教師必然不會發現那些在學生身上日漸滋生的負面情緒。如此一來,他們便不能及時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就學校方面而言,學校往往更關注學校發展過程中的“整體狀況”或者是“特殊狀況”,對于有著敏銳感知力的農村寄宿生來說,學校方面并未投入過多的精力與時間來管理、疏導。等那些沉郁于心的負面情緒徹底爆發后,該農村寄宿生便由“普通案例”成為學校方面重點關注的“特殊案例”。
比如,在筆者的身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例子:在看到身邊一些生活條件較為富裕的同學后,某農村寄宿生更為自卑、內向。也正是因為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他變得愈發沉默起來,以致于班上許多同學都不知道班級中有這么一個人。魯迅先生有句話說得好:“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或許正是因此,在初二時,該生便因為頻繁損害他人財物而被拒于校門之外。在筆者看來,由于沒有做到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教師和學校也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初中校園中的弱勢群體,農村寄宿生更需要別人的關懷與引導,否則,便很容易誤入歧途。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農村寄宿生的心理劣勢呢?在此,筆者僅從自身視角出發,談談農村寄宿生心理劣勢的成因。
首先,“背井離鄉”的不安。
在進入初中學習后,農村學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沒有了疼愛自己的父母、長輩,也沒有了自己熟悉的環境和小伙伴。對于這樣的陌生環境,大部分學生是存有畏懼心理的。因此,他們經常覺得惶恐不安。再加上,一部分學生因為之前在家里被照顧地特別“周全”,到這個陌生的環境后事事都要親力親為,因此,他們經常會感到力不從心,有時候因為擔心他人的嘲笑便用“刺”將自己裹成了“刺猬”。這種“過度防衛”雖然能夠暫時給予他們心理上一些虛假的安全感,但是時間一長,只會使他們逐漸變得孤僻、自卑、焦慮。
其次,“新鮮事物”的沖擊。
升入初中后,農村寄宿生在開始遠離熟悉圈子的同時也見識到越來越多新奇的事物。眾所周知,“新鮮事物”和“無知”經常是一起出現的。在接觸這些新鮮事物時,他們往往顯得一無所知,有時候甚至會當眾出丑。心理素質好的學生可能一笑而過,當作是一場鬧劇;但是,對于那些格外較真、愛鉆牛角尖的學生來說,這種“洋相”可能會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陰影。
由上可知,這些“新鮮事物”的沖擊不僅會讓剛剛步入新環境的農村寄宿生無所適從,也經常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見識短淺”,曾經那些在村子里賴以自傲的本領也變成了“貽笑大方”的無用之技。在這種心理認知影響下,農村寄宿生必定會對自己的評價大打折扣,過于看輕自己的能力,從而嚴重影響到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眾所周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在充分了解農村寄宿生情感關懷缺失的前因后果之后,我們就必須針對這一狀況擬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力求在最大限度上幫助農村寄宿生獲得情感上的關懷和寄托,使之能夠重新以昂揚、樂觀的姿態步向未來。
首先,創建溫馨校園環境。
校園是初中農村寄宿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陣地,也是除家庭之外,學生呆的最長久、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一處所在。因此,想要改變農村寄宿生的消極狀態,我們就必須創造一個溫馨的校園環境,讓農村寄宿生在校園中生活和學習時能夠不斷地發揮自身才能,并借此得到大家的認可,從而收獲真正的自信。
其次,時刻關注學生內心情感。
許多悲劇的產生便在于學生的負面情緒無法得到釋放,因此,對于這些較為敏感的農村寄宿生,教師應該投入更多的關心與耐心,時刻關注他們的內心情感,給他們一種家人的感覺。如此一來,這些農村寄宿生才會在遇到難題的時候第一時間向“家人”求助或者說出自己的“訴求”。這樣,教師便能對其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使之能夠重新回到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
總之,農村寄宿生情感關懷的缺乏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是,筆者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之下,這部分學生不僅能學會正視自身處境,還能學會充分利用外部條件改善自身不足之處,以確保在自信與樂觀中獲得更大的成功與希望。
此文是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中小學寄宿生情感關懷缺失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396)。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古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