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敏珠 王意修
自從進入21世紀,中國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國際化的步伐大大加快。與此相適應,國家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廣大教育工作者通過艱苦卓越的努力,開展一系列教育改革與探索,逐步實現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重大變革。
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他們擔負著國家和民族賦予的神圣使命。如何培養和教育好廣大青少年學生,引導其健康和諧地成長,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意義深遠。筆者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內外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青少年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最長,相對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而言,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最重要的教育。《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年輕人擔負著國家的未來,學校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各個方面都在青年人的成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很多學校尚未很好地實行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只關心學生的文化考試成績。一些學校緊盯住中高考,大張旗鼓地宣揚“狀元”、“重點率”、“上線率”等等。如此廣大學生形成“共識”:只有成績好才是好孩子、好學生。對于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將成績上的落差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敗。于是學生自然感到惶恐和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選擇了極端的做法,給家庭、學校,也給自己造成了不應有的缺憾。
現實生活中,廣大教育工作者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是人格最為高尚的群體。廣大教師對學生有著深深的愛,他們往往是恨鐵不成鋼,但有時出發點雖好,是為了敦促學生上進成才,可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思想傷害,可能比肉體受虐待更大,因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遭受了全面摧殘,心理嚴重受創。
另外一個,教育專家也關注到:學校教育環境對青年人成長有著深遠影響。這里的教育環境包括物質環境、文化環境、人際環境等。學校優良的物理環境可以使年輕人熱愛學校,在課堂上愉悅地學習有用的知識,同時享受校園建筑、文化設施、書籍和材料等這些物質的美感。而學校文化作為環境教育力量,創造了一種隱蔽而恰當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學校的人際環境對年輕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師生關系上。輕松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可以使人感到快樂,從而增強控制情感的能力,健康發展個性,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和困難挫折。教師作為實施學校教育的主體,也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直接負責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除了教授和接受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相互支持鼓勵。教師的關懷和容忍對青少年具有明顯的積極影響。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的。每個孩子第一位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他們不僅是孩子生命的締造者,也是孩子心靈的塑造者。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其思想、性格的形成是最直接迅速的。幼年期如果沒有經過正確的家庭教育,就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道路上“誤入歧途”,成年后再來改變就相當困難。因此家庭教育是其它所有教育的重要基石,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礎十分必要。
首先,很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偏重于智力教育,學前階段就教孩子學外語、彈鋼琴、背唐詩等等。不顧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對孩子提出過多苛求的要求。于是過重的精神和身體負擔,將孩子的天真爛漫壓制得幾乎喪失殆盡。同時很多家長沒有足夠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孩子的心理發展與智力開發嚴重失衡。
其次,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更要重視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要靠從小的“言傳身教”。父母要成為子女行為的榜樣。孩子特別是在小時候的模仿能力特別強,父母孝則子女孝,父母勤則子女勤,父母儉則子女儉。父母的道德理想觀念、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生活習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的那樣:“(父母)如何同別人談話,如何談到別人,你們如何歡樂悲傷,這一切對兒童都有巨大的意義。”這體現了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傊?,父母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素養,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積極陽光的正面典范,在潛移默化中來引導孩子的健康成長。
另外,父母要給孩子創造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包括創造一定的經濟條件。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的壓力緊張感,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愛護和溫暖,如此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是樂觀開朗、蓬勃進取的。父母在和孩子相處中,要為孩子撐起一片天,讓孩子感受到天地的廣闊,從而具備闖蕩世界的勇敢。
校園無法圍住學生對世界的向往,圍墻擋不住時代潮流的沖擊。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隨著社會轉型和開放程度的擴大,如今的學生受到多方面渠道的社會價值觀影響,各種媒體、時尚以五色繽紛的形式,四面八方的途徑,將學生完全包圍起來,嚴重影響著他們對社會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在濃重的拜金、享樂主義等利益驅使下,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正在逐漸弱化?!敖煺叱啵吆凇保瑥V大學生深受影響。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對他們的關注也就是關注國家的未來。如今不少青少年過早地沾染上了許多不良習氣,這需要家庭、學校以及全社會,都來關心愛護和引導他們,讓他們健康地成長。目前,《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政府必須加大對這兩個法律的實施貫徹力度,強化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建立健全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各項機制,防患于未然。
學校和家庭要了解社會的發展,因勢利導,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培養學生抵擋誘惑的品質,捍衛學生心靈的凈土。
首先,學生必須接受良好教育,了解國情,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從而走出狹窄的個人天地,投入到無盡的學習和工作中去。社會和學校要建立合理的心理健康指導體制,幫助學生解決青春期的煩惱、升學的壓力等,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擴大人際交往。老師和家長要教會學生明辨是非,培養他們抵擋不良誘惑的勇氣。而校園里團隊活動、文體活動、法制宣傳活等良好的集體活動則是富有感染力的第二課堂,使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鍛煉社會活動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在良好氛圍中思想進步,這對于學生健全人格,適應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互聯網真正向大眾開放只有短短的二十年。然而,在這不長的時間里,我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網絡驚人的發展速度以及對人們的影響。
首先,互聯網的出現應該是廣大青少年的福音。早在孔夫子時代,教育只能采取面授的形式,因為師生間傳播知識只有當面授課這一種途徑。如今,各類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在各個平臺上共享以后,世界上最優秀大學的教學視頻都能在網上找到,人人都有機會接受最優秀教師的指點。大量各行各業的專家在網絡上講授他們的畢生所學,不管是視頻還是音頻都應有盡有?;ヂ摼W確實成為獲得海量知識的優秀途徑。
互聯網的誕生具有劃時代意義。正確使用互聯網對青少年學生的積極影響和意義都非常巨大。網上信息豐富,凡是人類生活涉及的最新內容,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增強了人們與外界的聯系,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維,從而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目前,網絡已經融入學生學習和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和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場所。人們從互聯網獲取的信息,已經超出了從課堂、人與人交流、電視中獲得信息的比例。從以上觀點而言,互聯網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然而在現實中,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給廣大學生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只有深入分析和把握網絡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才能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這是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合理使用網絡的基礎。
目前互聯網上流傳著眾多違法淫穢書刊、黃色光盤。這些都成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鴉片;網絡游戲也使眾多青少年沉迷其中。網吧環境凈化不力,對未成年人具有較強的不良誘惑,導致有的學生通宵上網,影響學習和身體。
同時,沉迷網絡文化會使青少年進入“人-機”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使得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與他人、社會接觸的機會。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和游戲虛擬空間使青少年淡化了與家屬、同學之間的感情聯絡,與現實中的生活脫節。當他們回到現實社會后,面對不理想的社會現實常常感到悲觀,極易導致孤僻、冷漠等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為此,應強烈呼吁切實加強網上文明行為規范的建設,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信息,以健康的心態開展網上學習交流活動,合理安排上網時間,正確使用網絡。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吧倌曛莿t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社會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家長,還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冷靜反思,努力為孩子創造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的未來更光明!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