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會虎 徐家農
為有效突破應試教育的桎梏,實現教育實踐工作的大力落實,不斷促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我國許多開始立足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質需求,積極的將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現有的主體教學實踐相結合,更好的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空間,其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活動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保證學生能夠在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引導之下積極的挖掘個人的潛能。對此,本文從宏觀角度,積極的將理論分析與實踐研究相結合,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進行相應的界定,以期為推動我國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鑒。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的教學環境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發展導致許多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之中對實際的認知模式產生了一定的變化。為了能夠真正的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給予學生更多力所能及的幫助,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創造,學校和教師必須要關注不同教學實踐環節的有效落實,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給予學生更多力所能及的幫助,保障學生能夠在個人興趣的指導之下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實踐,積極的提高個人的綜合實踐動手能力。另外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在各大全國性會議中明確提出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關的若干決定,在推動經濟建設的過程之中,我國必須要將建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與現有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相結合,嚴格按照可持續發展觀的相關要求,在馬克思主義的引導之下更好的體現教育的戰略性意義,真正的細化現有的學生管理工作,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體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促進教學管理工作的落實。
不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性教育,在教學實踐時必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的主體性需求,給予學生更多的成長空間,積極的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和實踐。有一部分教師明確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實踐活動,符合素質教育的實際要求,能夠更好的促進課堂教學效率和水平的提升,但是如果站在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那么不難發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學校和教師教師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那么在教學管理以及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為什么一定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呢?
2.1 國際國內教育環境的變化
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時代之下,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以及互動越來越頻繁,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劇,不同國家在經濟建設以及政治發展的過程之中也開始不斷的以政治教育工作為立足點和核心,積極的實現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有效交流以及互動。其中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國際化發展的實質趨勢,能夠更好的明確教育的相關要求以及核心要點,以教育的國際化,主要以跨文化交際以及國際化發展為依據,真正的采取全球化的教育理念,更好的落實教學實踐管理活動。學校以及教師需要加強學生管理工作,科研工作以及教學實踐工作與后期的學生服務工作相結合,充分發揮教育的服務功能以及引導作用,真正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其次,在推動教育國際化實踐的過程之中,文化、經濟、科學、政治之間的交流以及聯系越來越頻繁以及緊密,這一點不僅能夠為學校教育的有效改革提供更多的依據以及指導,還能夠保證學校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對于學校本身來說,除了需要有效的落實基礎教育理論實踐工作之外,還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質需求,對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優化以及升級,結合學生長遠發展的實際情況,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不足,積極的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保證學生能夠在一個更加寬松且民主的氛圍之下實現個性化的成長和發展。
國際合作與教學實踐之間的緊密聯系的能夠更好的實現高效的國際化運作,積極的提高學校的國際化水平,真正的實現學生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對于教師來說,在教學實踐時如果能夠以學生為本,積極的踐行這一重要的教學理念,那么就能夠保證自身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緊密聯系。其中,以教師為代表的各類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樹立一流的教育管理理念,站在學生的角度,真正的結合學校的戰略發展目標,積極的加強不同教學實踐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系,以此來更好地推動教育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
2.2 學校環境變化的需要
作為學生培養的陣地,學校承擔著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等功能。需要站在細節的角度了解學校環境的變化,了解學生培養的具體情況,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體系,更好的將重點工作放在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實踐上。因互聯網、自媒體等新媒體的發展,學校培養學生的環境發生了重要變化。學校需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指導,學生科研工作指導以及學生創新工作指導。積極探索加強社區服務工作以及勤工助學工作,保證學生能夠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良性成長,不同環節的教育工作對教師所提出的要求以及標準有所區別。不管是教師還是學校都需要關注對學生的有效服務以及指導,充分的發揮學校的教育作用以及價值。
2.3 教育對象變化的需要
在推動學校教育實踐改革的過程之中,不同學校的學生群體結構產生了較大的變化,不管是高校擴招還是基礎教育實踐工作的鍛煉落實,都必須要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不足,保障教學實踐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更好的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以及指導。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實踐管理工作理念能夠更好的符合學生工作對象發生變化的實質要求,能夠積極的推動各項自身的進一步建設以及發展,充分的發揮學生管理工作應有的作用和優勢。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首先需要以前進的學生管理工作目標為依據,積極的結合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實質要求,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積極的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另外學生必須要以教書育人作為根本的任務,明確技術工作的核心要求不然學生成長發展的實質條件,真正的采取創造性的教學策略的教學手段,有效的踐行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其中,老師還需要將條件的創設以及目標的確立相結合,采取有效的措施開辟不同的教育途徑,為學生全方位成長提供更多的依據和指導,老師需要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最終的出發點以及歸宿,了解學生的主體需求,主動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及聯系。
3.1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尊重學生是以學生為本體教育理念的核心以及基礎,老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權利,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在了解學生的過程之中,積極地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以及管理條例,將學校的方針政策以及重大改革及時的傳達給學生,鼓勵和引導學生對學校的現實條件有一個更加宏觀的認知。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參與權以及自主選擇權,保障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學校的各種重大事件之中,提出個人的意見以及看法,為學校的建設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3.2 增進溝通與理解
教師和學生支之間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是有效的踐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師需要在多方面了解信息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溝通,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利用微信、QQ等交流和溝通平臺,加強溝通,增進感情。為教育和管理學生創造條件。
3.3 加強教育管理和服務
學校負責著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用服務的理念去管理、在服務中管理、教育和影響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是比較理想的教育狀態。服務學生、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校和教師需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并給予更多力所能及的幫助,不斷優化和創新服務模式。首先,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服務,開辟更多可學習的場所,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其次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其他方面的保障。在高校,學生除了學習這一主要需求外,還有其他方面的訴求,比如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環境、良好的飲食、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更多的活動機會等,學校各部門需要通力合作,為學生提供基本保障。再次,教師需要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服務。教師不僅教會學會專業文化知識,還負責學生的全面發展。專任教師、德育教師和班導師等不同系列教師需要在不同環節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并有針對性的進行個性化教育。
學校教育,更應該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管理觀念,學校和教師在教學、管理等教育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因素,深入了解學生個體需求,積極探索創新教學、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參與,以此突破傳統應試教育桎梏,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發展。
(作者單位:1東北大學文法學院2山東省莒南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