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摘 要:泡沫經濟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經濟現象,其在現實經濟實體活動中產生,對現實經濟活動及金融經濟發展均產生不同程度影響。本文在解讀泡沫經濟內涵、生成原因及其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基礎上,探究金融危機下我國金融經濟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泡沫經濟;實體經濟;金融危機;金融經濟;發展策略
20世紀出現的貨幣金融危機演變成誘發經濟周期變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具體體現在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與破碎以金融危機的形式影響實體經濟活動,造成經濟衰退。因此,應全面解讀泡沫經濟的內涵與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性,理性處理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促進我國金融體制的完善,削弱或規避泡沫經濟對我國經濟產生的不良影響。
一、泡沫經濟
1.含義
《資本論》對虛擬經濟的概念做出論述,并分析了泡沫經濟的誘發因素。虛擬資本是以借貸資本與銀行信用體制為基點形成的,是定期收入資本化的形式,以股票、債券等多種有價證券樣式存在。虛擬資產自身并不具備價值,但其可經由循環運動生成經濟效益,在這一點和實際資本存在異曲同工之處。而泡沫是虛擬資本和現實資本之間的差異之處,泡沫一旦破裂不會對資產實際價值產生直接影響,但干擾經濟活動的進展,促進信用危機的生成與蔓延,間接促進經濟危機的形成與發展,誘發金融危機,社會經濟陷入窘境通常是最后結局。
從本質上分析,泡沫經濟是由于虛擬資本超限度膨脹導致股票與房地產等資產單價快速膨脹化,是虛擬資本增加速率遠遠超出實體經濟增加速率所構成的一種經濟繁盛的“假象”。由于泡沫經濟是實體經濟活動發展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產物,故此其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對市場經濟的社會性提出的要求也不斷提升。但是在相關要求得不到滿足情況下,其就會以泡沫經濟或金融危機的形式擾亂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轉,造成社會經濟運行狀態混亂不堪。
2.產生的原因
泡沫經濟是虛擬經濟超限度膨脹后的直接產物,但其也與實體經濟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誘發泡沫經濟的因素可做出如下概述。
(1)貨幣政策失誤和金融監管不利,是促進泡沫經濟體制形成的直接因素。
(2)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過度拓展,造成金融質量普遍偏低,大量呆賬、壞賬長期滯留也是誘發泡沫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
(3)發展中國家在實體經濟方面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外加結構性問題明顯,此時若金融市場無序發展,就會造成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誘發泡沫經濟。
二、泡沫經濟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
由虛擬經濟誘發的泡沫經濟,其將會對實體經濟活動產生深刻影響。一旦泡沫經濟生成,不管持續時間長短,最后均會殊途同歸,即破裂并引起較為嚴重的金融危機。泡沫經濟的本質是市場預期狂熱所致的資產價格高估,隨著價值規律的作用以及市場回調泡沫最終將會毀滅,此時經濟必然會受創。經濟泡沫屬于中性范疇,而泡沫經濟則是貶義詞,二者不能簡單畫等號。
在泡沫經濟下國家或者地區的社會經濟增長率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對居民生活以產業結構調整等并無益處,隨著泡沫經濟的膨脹,增長就會中斷,而且社會經濟發展就會停滯或者倒退。屆時資源失配并且出現產業結構失衡等現象,必然資金、建材以及勞動力等過多沉積于房地產或者股市,以致房地產業和金融行業出現非正常膨脹現象,不利于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甚至加劇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隨著不良資產的不斷出現,信用關系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泡沫經濟最終會對整個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
1.扭轉資源配置形式、降低資源分配的有效率,對農業、工業等實體經濟發展產生制約作用
在泡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股市、匯市與房地產等行業中有投資行為的個體將會獲得較高利潤回報,這是實體經濟難以企及的,也促使大批量資本從實體經濟部門轉移到股市、匯市或房地產等領域。在這樣的背景下,實體經濟部門會因為融資成本過高而陷入萎靡或停滯狀態中。而泡沫經濟繁榮發展的“假象”,并不是實際經濟增長的結果,其形成與發展會造成國民經濟總量虛假增長,結構歪曲。
2.導致很多人實際收入水平降低,影響消費與投資行為,造成社會經濟蕭條
由于價值具備回歸價值的本質,故此泡沫經濟破滅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當泡沫經濟破滅后其在形成階段出現的債權債務關系梳理難度就會明顯增加,產生信用危機,進而對國民經濟運行造成巨大沖擊與危害。伴隨倒閉企業數目的增加,社會失業率也相應增長,此時人們經濟收入水平也固然降低,其消費能力與未來投資收益的預期指標也同步下降。
3.擾亂金融系統運作的平衡性,削弱銀行抗風險能力,誘發金融危機
在泡沫經濟活動中,投機行為屢見不鮮,資金需求量在短期內快速增長,導致銀行等眾多金融機構連續提升利率以獲得更大經濟收益。而高利率下銀行可能拓展信貸范圍,導致信貸質量審核與可執行性研究等工作缺乏嚴謹性,造成諸多金融機構的大量資產涌入股市、匯市等市場,此時實體經濟部門不具備承受銀行高利率的能力,以致其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阻礙了正常業務的發展與運行。而泡沫經濟破裂后,金融機構隨之而來的是大量不良信貸,此時銀行等金融機構資產質量急劇下滑,抗風險能力降低,誘發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擾亂宏觀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三、預防經濟泡沫破裂及金融危機的有效舉措
我國粗放式經濟快速發展方式面對諸多結構性難題、資源短缺及環境保護等問題。泡沫經濟的增長及其對實體經濟發展構成一定威脅,提示我國金融機制應積極朝著技術推進與內需促進型方向發展。為規避泡沫經濟破裂造成的金融危機風險,應在金融體制與結構上做出相應轉型。由此可見,我國實體經濟面對著金融結構完善與風險調控兩大艱巨任務。
1.強化金融結構構成的多元化
這是迎合我國儲蓄與實體經濟部門融資需求的有效方法。完善資本市場是調整金融結構的關鍵任務,具體是增強資本市場的投融資能力,為金融體系的持續發展構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平臺。此外,應增強市場資金的配置作用,強化政府監管部門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調整由政府主導的信用擔保機制,構建與市場經濟模式發展相匹配的資產融通體制。
同時,還應當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拓展投資渠道,真正從資金源頭上對經濟泡沫進行預防。投機資本以及投資資金均來自國民儲蓄,此消彼長的關系一直存在。實踐中若想達到分流投機資金之目標,地方政府應當立足實際,優化整合產業結構,并且進一步拓展投資渠道,從而降低國民儲蓄轉化為投機資金的份額。采用該種方式,能夠有效預防大規模投機資產泡沫,并且采用分流投機資金手段應對泡沫經濟。
2.金融發展積極與實體經濟靠攏
金融結構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金融資產比例相應上升,促進虛擬經濟的發展,而虛擬經濟從本質上分析就是一種易促進泡沫經濟發展的經濟形態,但在監管不力情況下,易造成泡沫經濟破裂,誘發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因此強化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模式間的緊湊性具有很大現實意義。
(1)將資源配置給具有較大成長空間、發展價值的行業與公司,建設健全基礎“標的”多層次市場的建設。
(2)將風險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則整合至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使用過程中。
(3)促使虛擬經濟遠離實體經濟。
3.對金融創新的應用與推廣加強辯證分析
金融創新為人們提供多樣產品與服務,建設了更具實效性的交易體制,同時促進金融市場完善性的提升。可見,金融創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但其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共存。故此在對金融創新意義評估與相關內容應用過程中,一定要辯證分析、趨利避害,進而促進其實用價值的發揮。
筆者認為積極將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結合是一種有效措施。針對我國當下出現的房地產泡沫問題,應以預防、指導為主,對非房地產公司從事土地經營活動嚴格管控,可采用對閑置土地征稅方式進行遏制。并科學指導銀行不動產貸款,對抵押資產推行一定比例折價法,以將可能誘發的金融風險率降至最低水平。
四、結語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應警惕泡沫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性,理性處理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關性,促進我國金融體制的持續發展,削弱或規避泡沫經濟對我國經濟產生的不良影響,希望對我國金融經濟健穩、持續發展有一定啟示。
參考文獻
1.趙華,王杰.基于混頻數據的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時變溢出效應研究.統計研究,2018,35(07).
2.楊勝剛,陽旸.資產短缺與實體經濟發展――基于我國區域視角.我國社會科學,2018(07).
3.田川.試析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無法融合的原因及控制對策.財會學習,2018(14).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