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的社會文化因為受到后現代主義的影響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后現代主義流行于二十世紀下半葉,對音樂影響也很大,在創作與表演等方面產生了影響,如音樂創作的觀念、手法與方式,以及欣賞心態等各方面。并以此反思了音樂的定義、功能、傳統與意義,把時代特征的符號通過對音樂的批判、解構以及多元觀念的指導而進行體現。但是本質上來講,后現代主義雖然復雜而多變,在思維觀念上和傳統的理念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思想體系。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音樂;藝術審美
【中圖分類號】J60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后現代主義因為受到解構觀念的作用而對那種深層次的崇高精神興趣不大,在秩序方面已不再受傳統的制約,也不受定義與創造的限制。把流行與通俗融合進來而不再囿于高雅與古典,在藝術標準上實施了新的解構。偶然性、多元性以及差異性是其所追求的,因而對后現代主義音樂來說,在本身多元化、內在化與不確定性基礎上,音樂的表現與創作手法都有獨特的角度,也很有新意,但音樂所遭遇的危機常因為異化的藝術而產生。
一、后現代主義的闡述
后現代主義是兩次世界大戰與科技進步共同作用產物,戰爭對人們造成了精神創傷,被異化后的社會使人長期處于焦慮狀態。后現代主義是科技時代的產物,生命意義的消失在空前膨脹的知識權利,科技技術的主體性的潮流被激發而起。后現代主義哲學(解構哲學)為代表的德里達批判了將一切問題建立在認識論與本體論之上的哲學體系,他反對傳統的思維定式,反對任何設定好的理論前提及推論。
(一)后現代藝術
對現代藝術進行反思是后現代藝術的起點,在新的觀念替代傳統的基礎上,把新的思想表達方式與信息傳遞的新方法產生出來,進行技術換轉,西方當代文化的發展趨勢以及其所表達的公眾意識通過多元價值觀與自由創造精神的表達而進行了展現,只不過,在風格迥異的體制與文化、地域差異下,對于這種世界范圍的藝術活動,中國的美術界在短時間內還不可能進行整體性的融入,但是,這種新藝術因素的增強并不受到制約,對于這種西方當代藝術的知識,從常識的角度加以了解也不受阻礙。
后現代主義思潮在反俄羅斯中心主義,解構主義,多元主義的影響下,各個思潮也明顯地體現在了音樂上。傳統與現代這兩種方式的并存,在樣式的解構與拼接方面并不沖突。在解構樣式上有很多種,有具體的、偶然的,還有電子的一部分,以及環境、概念與電腦這些音樂的模式等。在這些樣式音樂中,對人工、形式、美學的反對是其特色,沒有固定秩序的結構,以行為化來定義作品。一些浪漫主義的音樂和更側重于綜合的音樂均包括在無機拼貼音樂范圍內,其不是回歸了傳統音樂,而是把多中心或者是無中心的特點結合起來的一種拼湊。
1.虛擬性
在現實意義而言,藝術的產生是具備這方面意義的。對現實的反映在后現代社會里的藝術已不具備這種功能,反而是藝術構成了現實,在這種形式下,由虛擬的東西構造出了實實在在的現實。圖像或者影像的制作方式就是在這種社會形態下產生出來并成為一種很常見的藝術生產方式并后現代現實社會中存在。
2.事件性
在永恒本質被消除掉之后,所有偶然發生的事件都具備了意義。不可重復性是后現代行為藝術對事件的集中體現,把日常生活里的理性秩序與因果關系以讓人吃驚的現場效果進行了崩解。
3.觀念性
在瓦解了現代藝術的自律觀念之后,憑借本身藝術并不能把藝術構成出來,而總是要“關乎到什么”才行。在藝術的構成中也將包括對藝術的理論解釋,在思想觀念的潮流上,藝術與哲學將越來越近。
(二)后現代藝術的藝術現象
1.不求純粹
并不受限于視覺形式的當代藝術,無論用何種方法,只要能把特定的信息加以表達,無論是文字語言,還是音樂戲劇,以及大眾傳媒與數碼影像和聲光電化都可以拿來使用,平面再也約束不了繪畫,在雕塑中融合進建筑和風景,更不會僅限于在博物館與畫廊中進行繪畫的展出,西方社會如今已把視覺藝術充分鞣合進其它藝術門類了。
2.善侍傳統
具備富饒傳統文化資源的人類并不希望摒棄掉這些傳統的資源,所以,對于傳統的資源現代的藝術家并不反對,在對自我更新上充分地利用了傳統。把舊資源的新意義的產生隨著環境和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如蔡國強的“草船惜箭”與分冰的“天書”莫不是如此。
二、后現代主義音樂
后現代主義的音樂中占主體地位的是理性,這種體現英雄主義的精英文化統一了理性和感性,在概念的追求上更在意深度。對音樂的構建用嚴謹的規范來進行,從而把作品所蘊含的深度深挖出來,或者把凌駕于作品自身的一種精神力量加以升華,在這里主體性才是最為突出的。
(一)后現代主義音樂的發展
西方的正統專業音樂產生于中世紀,傳統、現代與后現代是三種基本的音樂表現形態。以中世紀教會體系為基礎而產生的大小調體系是傳統范式的主要內容,而現代主義的范式包括了剔除傳統范式外的一些結構體系,比如有體系與沒體系。那些解構的與多元的形式就都包括在后現代范工范圍內。在是否能清楚區分上面,這三種范式是很明顯的,因為有大小調體系結構的傳統范式是有序的,具備很多非傳統的人工結構的現代范式雖然有序但人工因素很多,無序的后現代,在形式與風格上是相反的而且是拼貼的。
(二)現代主義音樂
感性是最初的現代主義音樂的側重方向,比較高尚。比如印象主義,把人內心的感受由外物來引發,但支配點還是放在人的視點上。在對外部事物進行描繪時去若有若無地表現主體,其中人的因素從不缺少,這種現代處于傳統與后現代的中間。
三、專業音樂領域中的后現代主義音樂
(一)無序、解構、反形式的音樂
有序的對面就是無序,結構的相對體是解構,噪音音樂、電子音樂、偶然單樂、概念單樂為代表形式的單樂形式體現出了無序、解構與反形式。
音樂的原料是無序聲波,在音樂上,未來主義潮流的表現形式是無序化結構的噪音。《噪音藝術》這個作品的就是對未來主義音樂的一種宣言,是由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畫家、作曲家、發明家索洛創作的,他進行音樂作品創作的最基本音響材料源于日常生活的噪音,魯索洛發明出了各種噪音發生器,并且用噪音發生器創作出了《汽車與飛機的集合》這個作品,但是,關于噪音音樂會的舉行,盡管后來魯索洛在巴黎也舉行過,但仍存在很大的爭議性,最終也因為觀眾不買賬而不了了之。
通常電子音樂指的就是通俗而言的電子合成音樂,換句話說就是用特殊的電子設備來合成各種各樣的想要的聲音,并且這種合成模仿還可以模擬出現實中音響和傳統樂器音響的聲音,在這些聲音的模擬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對那些人類經驗中并未出現的音響聲音的合成,對這種作品而言并不需要人工來進行演奏而是可以直接播放的。因而,相對于傳統的以人工進行演奏的電子樂器音樂而言,是有很大區別的。
(二)音樂混雜了多元因素
無序和解構音樂相對容易理解與辨別,但是在后現代內容中,那些多元性的、混雜的無機拼貼音樂在理解與認識上則有點難度。
最早在視覺藝術中出現的拼貼術語,主要表達的是對不同材料的粘貼結合,有時候還與繪畫一起。把一些不協調的、讓人意外的成分結合起來是其在音樂中的定義,西方的一些其它音樂作品常常會成為其組成成分。不是只有七七年代后才有拼貼這種音樂風格或手法的,只不過到此時期才真正突出發展。代表作品有貝里奧的《交響樂》(1968),這也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把馬勒的《第二交響曲》里的第三樂章的全部作為其第三部分的創作背景,還有就是融合拼貼了貝多芬與肖斯塔科維奇,以及拉莫與馬勒音樂的施尼特凱的《第三弦樂四重奏》也是如此。
四、結論
有明顯區別的現代主義音樂與后現代主義音樂,在情感與態度上的變化上來看,前者顯然不如后者。以精英文化著稱的現代主義,是一種對彼岸世界向往與追求的表達,是一種個人對社會的反抗、以自我對異已的反抗、以潛意識對意識的反抗來進行的。表面來看,是對理性、理想的反對,但實質上卻是一種對理性的一種推崇。對解放途徑的尋求是現代主義大師們所注重的事情,對精神異化和普遍性的自我喪失進行不遺余力地揭示。對人性的墮落和丑惡進行了鞭策,所有終極的信仰與光環為人類極力提供出來,以期使那種超越現實的絕對自由的精神感受可以體現,在精神深度與藝術感覺上有新的追求,現代主義音樂的構成元素就包括這些基本的特征。世界的景象因為二戰之后的經濟復蘇而呈現出和平與繁榮,人們對于反抗與仇恨社會不再感興趣而是追求生的舒適與享樂,對于信仰與目標不再去堅定地持有,社會的中心價值因為充滿的自由欲望而土崩瓦解,因此,對傳統價值理念的推翻,藝術家們通過對從未有過的新的藝術形象的創造來加以表達。事實上,只能或不得不站在現代立場上去看后現代音樂完全對立起來也是不利于真正理解后現代音樂。
后現代主義作為飽受爭議的思潮和意識,對音樂的發展是積極促進還是消極反叛,目前看來還是一個未知的問題,對于音樂而言,后現代主義的沖擊依舊是一把雙刃劍,在開闊創作者和受眾視野的同時,也對傳統文化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后現代作為一種哲學思潮被帶入到音樂之中,主要表現為對傳統創作技法的顛覆和表現形式的多元化,這樣的一種創作觀念使得創作者得到更好的情感表達,進而藝術審美也隨之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1]王岳川.后現代主義音樂的文化特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宋瑾.究竟什么是音樂的后現代主義[J].西安: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3(1):5-12.
[3]于潤洋.音樂美學文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秦汐(1994—),女,漢族,重慶人,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7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鋼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