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體論屬于哲學概念,是探究事物存在的本質的哲學問題,歸納總結其基本屬性和特性。本文旨在從“街舞本體”作為探究的“入口”——由表及里地分析其形式。根據其特性總結出“斗”“交流”“編創”三種形式。從文化視域下進行街舞本體溯源并結合個人實踐經驗進行觀點闡述。
【關鍵詞】街舞;hiohop;本體;溯源;形式;
【中圖分類號】J71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克萊夫·貝爾提曾提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街舞是比較接地氣的文化,其形式出現的背景都來源于對生活現象的映射。這種形式是街舞獨有的,專屬的,并符合其風格特點,為街舞本體提供的生命氣息,使其本體的特殊發展背景的野蠻生長更具藝術氣息,本體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成為街舞文化有效推動力。
一、街舞本體溯源
街舞的誕生與霹靂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1949年,黑人歌星詹姆斯·布勞德曾以霹靂舞者的形象在大眾面前出現,這種極具個性的舞蹈語說服了紐約城的觀眾。20世紀50年代,霹靂舞文化的傳播受到了環境影響,僅流行于美國小部分地區。直至20世紀60年代,隨著經濟基礎的提升,生活多元化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發展,街舞也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走入大眾眼簾。街舞的雛形是美國黑人貧民窟舞蹈,20世紀70年代初Funk音樂的出現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加州誕生了locking和popping兩大舞種。音樂傳導的作用下,街舞文化的盛行使許多舞者打破了區域限制,跨海岸合作,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盛況。不容忽視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李小龍的中國功夫電影在美國的流行直接促進了力量型動作的出現,一系列高難度、技巧性的力量動作被創新出來,區別于之前搖擺步此后稱之為霹靂舞。
20世紀80年代初,FUNK風格的傳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舞者也帶著這種文化現象,從街頭走向舞臺。1983年,以霹靂舞作為主題的美國好萊塢影片《閃電舞蹈》成為當時的最賣座片之一正式的街舞團體、俱樂部、學習、劇團也在這種環境下破土而出。1984年,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閉幕式上,200位舞者面對全場100位觀眾和25億世界觀眾戰士里霹靂舞,由此,霹靂舞跨越美國,走向世界。街舞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了一個瓶頸,進入了停滯區。20世紀90年代,街舞以一種新的形態出現,我們稱為新派嘻哈舞蹈(New School Hip-Hop Dance),并帶起舊派嘻哈舞蹈(Old-School Hip-Hop Dance)。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街舞,街舞一直到今天,依然是生機勃勃,活力四射。一個小群體的肢體表達最終發展成為席卷世界的熱潮,將各個角落的創造力匯集在一起形成不可估量的推動力和感染力,這就是街舞不可磨滅的魅力和價值。揭開街舞的歷史就是要讓人真正的理解它的本質并得到尊重。
二、街舞本體分類方式
通過溯源街舞本體的發展和流變總結出,街舞的分類方式不是唯一的。其分類方式都是基于在當時社會語境下人們對街舞這種文化的認識,不存永久和絕對的分法。以地域為標準劃分為東海岸和西海岸兩類,此類劃分是嘻哈文化常見的劃分方法,但卻包含了非常復雜的文化、歷史和政治的沖突斗爭。它把美國黑人,包括卷入到嘻哈文化的其他所有人群鮮明的分成兩大陣營。
以時代為標準可分為Old School和New School,即為新舊兩種流派。
三、街舞本體形式玩味
(一)“斗”——Battle文化中的精神傳遞
Battle即為“斗舞”,這一時期的舞者聚集在大街小巷,不分場合不分地點,伴隨著音樂跳著風格迥異的舞蹈,用自己的身體來創造了獨特的娛樂方式,以此來實現自我價值,校驗了Battle這一文化形式源于美國貧民的事實,生產資料方式、經濟等因素在特殊歷史時期與人們的審美感受相聚合。時至今日,在國際著名的街舞比賽中,Battle的形式都不可或缺,通常參與Battle的舞種多種多樣,富有挑戰性,簡單粗暴的比賽方式直接激發了很多街舞愛好者的好勝心。舞者們將這種精神、信念予以語言文字、口號標語的形式固化下來,一方面從文化意識層面提升了高度,另一方面提升了“Battle”精神的穩定系數。最常見的比如“Respect”“Peace&love”都是街舞愛好者空中經常出現的詞匯,也促進了這種激烈的形式尋找文化支點,將斗舞轉化為精神文化進行傳播,鼓勵舞者用文明的方式去證明自己。
(二)“交流”——Cypher中的自由之舞
Cpher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玩法,幾個人圍成一個圈放一段音樂,聽到喜歡的音樂,就可以到圓圈中間來表現自己,像一個舞者的Party。在很多大小比賽之前,經常看到舞者圍成圈做Cpher熱身交流互動強調即興,不刻意突出舞種,沒有有任何固定的舞步和姿勢,著重身體和心靈的溝通,以自由和開放的態度來探索身體本身的創造力。舞者用各種肢體語言來表達自我、與他人交流,感受到彼此的交流信息之后而做出感受反饋。這種獨特的交流方式打破了舞種限制、音樂風格限制。使舞者有更自由的發展空間,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交流圈,在互相鼓勵互相欣賞的過程中建立友誼。
(三)“編”——Urban傳播中的思維風暴
如果說傳統街舞的形式傾向于競技,那當下大熱街舞的形式更多的是從思維層面出發,Urban Dance以極其必要的存在出現在我們視野中。
Keone Madrid & Mariel Martin夫婦,最早他們用不同之前風格的音樂進行編創,并且創辦了網站命名為Urban Dance,將視頻上傳,相較之前的發展,更像是一個完整的街舞作品,抒發人物內心情感,不再是單純動作性的連接。這種形式的出現激發了一些有創意的舞者的編創欲望,作品中融合各種舞蹈的元素,呈現出不同效果的編舞風格。思維活躍度和表達需求必然導致了這種形式的廣泛傳播,Urban Dance的最大魅力在于給了舞者自由表達情感抒發的空間,在很多編舞作品中,舞者都嘗試著加入了結構、劇情,觀賞性和敘事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推進。就舞蹈本身來說,它模糊了傳統街舞的物種分類,打破了舞種之間的壁壘。
從“迪斯科”到“霹靂舞”再到現在的“街舞”,都是當時社會文化的縮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產物。街舞不光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發展與流變過程中,街舞慢慢將“尖銳”的一面轉為個性化的精神層面的感染力,在形式、內容中,都有著飛快的進步。感謝此課題給我提供了這樣梳理探究街舞本體問題的契機。
參考文獻
[1]沃爾夫·林德內爾(德).從霹靂舞到反戰[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
[2]張德榮.Hip-Hop運動文化管窺[J].體育文化導刊,2004(9).
[3]黃璐,孫平.20世紀下葉街舞運動誕生于美國淵源所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
[4]吳婧.文化視閾下街舞運動的創新進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7(10).
[5]張磊.美學視閾下街舞運動微探[J].襄樊學院學報, 2011(2).
[6]黃璐,付小春.美國街舞文化的全球化契合與中國式認同[J].浙江體育科學,2006(9).
[7]周憲.從舞臺到街角:舞蹈現代性的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3).
[8]武艷.從邏輯起點到體系建構——讀呂藝生先生新作《舞蹈美學》[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4).
[9]黃璐,吳新宇.美國街舞運動中“BATTLES”文化[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6(3).
[10]張磊.美學視閾下街舞運動微探[J].襄樊學院學報,2011(2).
[11]李熾強.舞蹈文化觀念與舞蹈本體意識—關于當今舞蹈審美創造現象的理論辨析[J].舞蹈,1999(10).
[12]陳倩.“嘻哈”——社會的多棱鏡[J].中國圖書評論,2014(9).
作者簡介:馬婧,山東藝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舞蹈編導理論與實踐(M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