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陳海珍
【摘要】作為區域性傳統音樂的傳承,沱江船工號子在當地地方音樂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了解沱江的船工號子、發掘沱江號子的音樂價值,傳承地方民俗音樂,本文將就此展開論述,旨在為進一步推動沱江船工號子的發展提供相關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沱江;船工號子;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眾多的勞動號子中有一種叫“沱江船工號子”。“號”有號召、召喚的意思。在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的《淮南子》中的《淮南子·應道訓》中指出“號子”是“舉重勸力歌”,“舉重勸力歌”是指人們在干較重的體力活的時候為自己打氣,加油的歌曲。“沱江船工號子”流傳在四川的沱江流域,是四川沱江流域船工為自己打氣加油的船工號子。“沱江船工號子”承載著四川沱江流域的自然、社會、民風民俗、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等文化內涵,,將這些內涵濃縮成了“沱江船工號子”。
一、“沱江船工號子”及其衍生的文化背景
“沱江船工號子”起源時間為明朝萬歷年時期,那時候的沱江流域的船運較為發達,在流域兩岸大部分人都是以拉纖為生計。沱江航運的較為發達的時候,光算內江、資中、資陽以及簡陽四個縣城的纖夫就高達1.4萬余人。雖然沱江的河床不是很平坦,并且還嶺壑相交、崎嶇起伏,這樣的自然條件是不利于船運的,但是由于當時的陸路并不方便,且若采用陸路運輸,成本較大,危險系數高,因為陸路運輸時常會有土匪出沒。對于水路運輸來說,其運輸成本較陸路運輸低,并且相對來說較為安全,中途或許還有碼頭有驛站,可以中途停頓休息。內江的物品(自貢的鹽、蔗糖等)又需要運出去,所以只能從沱江水路運出去,這樣的選擇是較為合適的。在這個背景下,就衍生出來了“沱江船工號子”。
“沱江河”是沱江的一個支流,并且是內江市的母親河,又叫“甜城湖”。甜城湖位于內江市的市中央。茶坪山脈九頂山是沱江的發源地,茶坪山脈九頂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邊緣。沱江出漢旺,經過成都平原,再穿過龍泉山之后經過資中匯入內江,整個過程長達629千米,流域面積高達27900平方千米。纖夫們拉纖的地段并不平穩,大多數都是灘多水較為急湍,若纖夫們配合得不好,便有可能會被卷入沱江,導致命喪黃泉。所以對纖夫們對配合度就要求得比較高了,為了有一個統一的節奏,大家都會跟著節拍,附和著領號人的節奏,“嘿、嘿”的吆喝著,有節奏的帶著船只平穩的向前行進,再到后來,領號人的吆喝聲漸漸的演變成了歌聲。內江獨特的號子從繁榮昌盛的水路運輸中誕生,流傳至今。
二、“沱江船工號子”釋放的音樂魅力
(一)音樂特質突出典型,音樂的獨特文化標記
內江沱江號子根據其勞動生產的分工不同, 形成了結構類型短小,演唱形式靈活的特點。 音樂的曲式大多以“一部曲式”為主,多段詠唱的結構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統一口號、統一步伐,便于大家齊心協力搬運船只,內容多反映內江本地的勞動場面。號子歌詞內容多為勞動呼號用語,大都無固定唱詞,唱詞都是在勞動進行中領號人見景生情,即興編出的。“沱江船工號子”是船工們在放灘和上灘時演唱的歌曲,也叫“船工調”。是運輸船隊的船工們齊心協力與水流和險灘做斗爭,在行駛的過程中以各灘為名即興編唱的曲調。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是“沱江船工號子”的特點之一。
號子歌曲風格中,既有輕松舒緩的慢板,又有近似山歌的高腔。在節奏較緩的勞動中,曲調高亢奮進,節奏沉穩有力,調式調性變化不大。領唱是一個人,其他纖夫應和,統一節奏,在整體的加油鼓氣中在心理上減輕疲倦。若勞動情況較為緊急,任務較重的時候,不管是“領句”還是“合句”都是比較短促的,會體現出那種時間緊迫、心情緊張的狀態;若是勞動情況較為穩定,節奏較緩的情況下,“領句”相對來說較長,而“和句”相對來說較短。正常情況下號子一般都是“領句”開頭,然后再接“合句”。對于“船工號子”來說,雖然也有曲調,但是關注更多的是節奏,主要作用是靠歌曲的節奏來統一大家勞作的節奏,提高勞動效率。江上緊張的勞作,較重的勞動負荷等特點導致船工號子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吶喊、吆喝,俗稱為“喊號子”“吆號子”。“喊號子”不僅能起到減輕疲勞,統一勞動者的思想,以及協調勞動者動作,還有利于抒發纖夫的感情,在與危險斗爭后,取得勝利的喜悅之情。
(二)演唱手法匠心獨運,演唱方式豐富多彩
“沱江的船工號子”在演唱的手法上是賦予多變,形式多樣的,不僅有自由抒情的演唱方式,也有短小簡單的高腔手法,歌詞不受拘束,既能夠即興創作,又彰顯了靈活多變的演唱方式。相對于歌詞來說,音樂結構是較為固定的,這是為了方便不同船的纖夫們可以進行交流,遙相呼應。“沱江船工號子”根據行船的不同場面以及演唱的形式來劃分,可以劃分為靠岸、離案、上水行船號子,下水行船號子和其他號子等幾種類型。“沱江船工號子”主要是因為多樣的演唱形式所以造就了其獨特的美。
船隊靠離岸的號子。在水上行走,因為各方面的條件都有差異,所以每一次在水上行船的勞動條件也會有所不同,而號子也會隨之改變,比如說靠岸、裝卸貨物、離岸、推船下水等動作都會對應有不同的號子。總的來說,這一類的號子曲調較為動聽,旋律性強。節奏自由。舉幾個例子:《活錨號子》指的就是第二天即將出發,前一天晚上船工們擺酒祈求路途順利的時候會喊的號子。這一號子節奏自由,速度緩慢;《獨角調》指的就是快到碼頭的時候要通知岸上,船隊即將靠岸時所喊的號子。
水上航行的號子。這種號子主要是在船工們行船逆水行舟的時候所喊的號子,逆水行舟的時候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情況就需要對應不同的勞動方式。“上水行船號子”可以劃分為“過攤號子”和“平水號子”,是根據在行船過程中江水的流速、風速等自然條件以及不用的勞動條件等來劃分的。“過攤號子”指的是在逆水行舟時遇到的攤多水急的地段,此時需要加大力度來拉纖,自然喊出來的號子也是比較激昂的,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號子。在過攤之前是喊“開頭號子”的。“開頭號子”節奏規整,速度平緩,重復的音調較多,這意思就是馬上就要上攤了,大家要做好準備,團結一致向前走。“開頭號子”喊完之后,領號者會吆喝,這表示船以上攤,接下來纖夫們就會一齊向前撲倒,咬緊牙關,團結協作拉緊纖繩與大自然展開搏斗。“平水號子”指的是逆水行舟中在平水中行船,水流速較低時所喊的號子。“平水號子”較為規整,歌詞也較為自由,領號者可以隨意發揮,速度平緩,音調較為悠長,合號者可以根據領號者的音調、速度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合拍,達到統一動作、穩定節奏的目的。若是情況有所變化,需要加大力度的時候,喊號的速度也會有所加快,力度加強,合號也短且有力。“平水號子”的領號者有時候不是在唱,而是在即興喊話。
準備下水的號子。下水行船號子指的是在順水行船中纖夫們所喊的號子,順著水流走的時候,纖夫們主要通過“櫓”和“棹”進行行船操作,“棹”的作用是在船的前頭掌舵,把握好行船的方向。下水號子又可以分為“彎船號子”、“下攤號子”和“搖櫓過街號子”。在平水中行船,是較為安全的,不需要過高的勞動強度,整體節奏也是比較緩慢的。所以“下水行船號子”更偏向于音樂,音樂性更強,若是船隊到了集鎮或是碼頭的時候,隨著領號者轉調,轉成“過街調”,大家就會知道是到達集鎮或是碼頭了,并且號子的調性也進行轉換,隨之“過街調會有所提高,過了一個碼頭,他們又會改變一下節奏,這就說明是又過了一個碼頭。這個時候,船隊就會喊“開頭號子”接著就是“過街調”,如此反復三次,稱之為“三起頭”。過了集鎮或是碼頭之后。可能會遇到險灘,若果真如此,船工們就會喊“下灘號子”。下灘水流較為急促,一般要用到“櫓、舵和棹”,水較為急促,船工們就必須掌好舵,把握好方向,較為緊張,所以此時領號者一般是在吶喊,而合號者則是反復著一個短促的音。
三、沱江船工號子的音樂地位及當代價值
內江地區的音樂中“沱江船工號子”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此,四川省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沱江船工號子的第七代傳人李遠輝老師對“沱江船工號子”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傳承發展。在老百姓能夠接觸和凝聽的號子里,認為號子音樂基本上都以短小且鏗鏘有力的音樂。根據調查,在內江“沱江船工號子”的各種風格及多種類型中,既有音樂規模較大結構相對完整的“號子”,也有音樂結構短小精煉的“號子”。“沱江船工號子”的音樂表現形式是豐富多樣,音樂結構富于變化,音樂語言極具濃郁的地方特點,是研究內江“沱江文化”的歷史和音樂文化的藝術瑰寶。
隨著一批批老船工的相繼過世,真正能夠掌握和傳唱“沱江船工號子”的人越來越少,加之目前對文字、樂譜的記錄和保護意識不夠,對“沱江船工號子”的傳承和發展無形之中增加了許多的難度。在撰寫此文章初期,有幸拜訪了沱江船工號子第七代傳人李遠輝老師,1984—1985 年,李老師參加了民族民間音樂集成和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的收錄和整理工作。主要采集了沱江號子的資料,在內江市的白合鎮、石子鎮、順河鎮、平坦鄉、蘇家、楊家、沱江鄉、史東鄉等地走鄉串戶,找到了一些解放前在沱江河上撐船的老船工們,分別采錄了他們的沱江號子,還將他們十多人召集到內江,集中收錄了他們三個聲部的合唱。2007 年沱江號子要申被省里批準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四、結束語
隨著全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僅要保護傳統文化,更要將其發揚光大。對于本地的傳統的音樂文化,足夠顯示出當地民族的風俗文化,本土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逐漸被人們喜愛并引起重視。
“沱江攤名號子”是“沱江號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具特色的原生態部分,保護民間傳統音樂文化是首要任務,還應該是將其發揚光大,這條路并不容易走,任重而道遠,在這里希望大家能攜手合作來研究“沱江號子”的藝術美、音樂美,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到“號子音樂”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和弘揚傳統音樂的隊伍中來,將其發揚光大,爭取讓“號子音樂”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都知曉的特色音樂,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范錚,劉用良.滄州大運河船工號子研究[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4).
[2]王碩.探究川江號子非遺民歌的現狀與傳承[J].藝術科技,2018(3).
[3]楊燕,何杰艷.從勞動號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的時代變遷及其反思[J].四川戲劇,2015(10).
[4]劉笑巖.蓬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反思——訪談“嘉陵江船工號子”傳承人有感[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5]胥必海.巴渠船工號子消亡原因探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2).
作者簡介:孫靜,女,漢族,江蘇徐州,碩士研究生,內江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