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李少婷
【摘要】“九曲黃河”是我國民間藝術發展中的一朵奇葩,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介紹了“九曲黃河”的藝術特征,再通過結合作品《燈舞》中的“九曲黃河”傳統隊形的繼承性與發展性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其在當今時代中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九曲黃河”;傳統;隊形;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九曲黃河”的藝術特征
“九曲黃河”是由蘊含著不同祝福期盼的燈所組合成的環形燈陣,如平安燈、發財燈、前程燈等,燈陣中的道路有出口、有進口,道路寬大約只有一米,只能容一至兩人通過。整個燈陣順著道路行進,全程大約為一公里?!熬徘S河陣”最早的記載是在《封神演義》當中。這“九曲”其實就是道家陰陽太極圖的一個變形,因此也有人說,“九曲黃河燈”起源于道家,目的是為了祭祀老子.相傳,游繞這九曲黃河陣,就能夠在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山西坐落于黃土高原之上,而黃土高原又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之處。誕生于民風淳樸、舞蹈種類繁多的山西,“九曲黃河”與生俱來就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更是山西民間舞蹈中的一朵奇葩,是山西民間藝術的果實,具有十分濃厚的傳統韻味。“九曲黃河”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精髓,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二、結合作品《燈舞》說明舞蹈中對“九曲黃河”傳統隊形的繼承性
九曲黃河燈會是民間男女老少都喜聞樂見的一種節日活動,通常在農歷的正月十五舉行,也就是元宵節。白天,民間藝術家們就在自己搭建的舞臺上唱戲,晚上就在舞臺上轉九曲。這“九曲”就是九條彎彎曲曲的道路,周圍豎著木桿或者玉米桿,中間用繩子鏈接起來。木桿高達兩米,頂端有圓形的燈架,上面有用紙糊的燈罩,通常為365盞,寓意著一年365天,天天燈火輝煌。山西的冬天常常下雪,襯著燈火輝煌的“九曲黃河陣”,實為難得一見的美景。
山西民間舞《燈舞》就是在九曲黃河陣的基礎上編排而來的。在《燈舞》的編排中,從“走燈”到“轉九曲”都圍繞著“九曲黃河燈陣”的隊形。在舞蹈的開始,從遠方走來幾個清麗的人兒,手里拿著用紙糊的“蓮花燈”,沿著蜿蜒的道路緩緩走入燈陣,她們體態造型獨特,極富山西民間舞蹈特色,步伐輕盈,宛若仙人。隨后開始“轉九曲”,幾個人散開各自擺著風格獨特的造型,好似燈陣中頂著燈籠的木桿,剩下幾人開始圍著她們來回環繞,時而繞出了陣中,時而又在陣中來來回回,表達著對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稛粑琛分忻總€隊形、動作的編排都無一不展示著民間勞動人民的文化內涵與當地特色的文化底蘊,展現著民間的智慧,極具地方特色。
九曲黃河陣背后所蘊含著的是黃河精神,是自古以來一代又一代民間藝人,參照戲曲、傳說等精心編排,舞蹈動作、音樂節奏等細細加工,最終形成了這一表達著山西人民熱烈、真誠情感的舞蹈。整部舞蹈作品傳達出的是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勞動人民質樸的情感。
三、結合作品《燈舞》說明舞蹈中對“九曲黃河”傳統隊形的發展性
人民群眾如今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重視,因此,像《燈舞》這樣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自然而然也需要傳承與發揚。想要讓《燈舞》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適應時代潮流,就必須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
在過去,民間舞蹈藝術一般都是宗教祭祀活動的一個延伸,表達的是民間的信仰。“九曲黃河陣”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信仰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現代社會中,民間的信仰要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項目的產生,而民間的信仰則又在內容上影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方面面。近年來,隨著民間信仰的式微,導致了“黃河九曲燈”等民間藝術文化逐漸消失在人民的視野之中。但同時也看到了,國家近年來對非物質文化不斷重視,對非物質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也正在開展,這為文化的推動力注入了很大的活力。
《燈舞》從誕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比如在舞蹈隊形方面就進行了改變,從過去固定的“九曲黃河燈陣”逐步演變為一種新的隊形形式,從人們繞著固定路線“轉九曲”演變為以走蜿蜒的S路線為主的隊形變化;又比如今天的《燈舞》表演舞蹈演員的動作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有了很大的“推陳出新”,從過去較為“原生態”的率性而舞,到如今有了幾套固定的動作、招式;比如舞蹈中“走燈”時的步伐都轉變為輕盈的“花邦步”和“圓場步”,很多體態造型在保持原始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提煉加工和美化,使之變得更符合現代審美,這些都是《燈舞》的適應時代潮流的直接體現。
四、分析作品中對“九曲黃河”中傳統隊形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
“九曲黃河陣”十分精彩,是一種社會喜慶歡樂、人民生活美滿的一個象征,更是民間文化的一種傳承。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大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發旺盛,這正是《燈舞》藝術發展的最佳時機,是民間傳統文化在現代中的繼承與發展。對于民間的舞蹈、民間的藝術不論是簡單地繼承還是一味地發展創新都難以保持其蓬勃地生命活力。如果換一個角度看,把傳統的民間藝術當做是歷史賦予傳統民間文化的責任和使命,就可以用更為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就能夠處理好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之間的關系,就能夠在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切實保護好其原生態地藝術風格,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地嘗試、大膽地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對原有藝術的發揚光大,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九曲黃河陣”能夠再次走進民間的街頭巷尾,能夠讓傳統文化能夠在現代社會中得到繼承與發揚。
五、結語
山西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民間舞蹈藝術在整個中國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史上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F如今,政府、社會以及民間都對其展開了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將其融入當今時代的潮流。傳承傳統中國民間文化的精髓,豐富當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本文通過以山西傳統民間舞蹈《燈舞》為例,重點研究了“九曲黃河”中傳統隊形的傳承與發展,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讓“九曲黃河”能夠在未來得到更好地發展,更好地融入當今時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賈莉莎.“轉九曲”儀式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6.
[2]馬彥奇.山西嵐縣嵐城“九曲黃河燈會”民俗研究[J]. 經濟師,2014(8):206-207.
[3]趙智娟.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曲黃河燈[J].北京檔案, 2011(9):64-65.
[4]羅俊毅.浙西南民間燈舞的活態現狀及傳承價值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11(1):82-85.
[5]苗峰.明清黃河流域元宵燈俗的歷史地理學考察[D].廣州:暨南大學,2010.
[6]舒云久.旅游文化特色學校創建探析——以黃龍溪學校創建校園火龍燈舞文化為例[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1-74.
[7]解憲生,舒云久,張曉林,何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黃龍溪“火龍燈舞”保護現狀及發展對策[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1-24.
作者簡介:王芳(1982—),女,漢族,山西長治市,沁縣文化館;李少婷(1994—),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碩士研究生,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