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以德為先”的德育教育更受重視;少先隊活動作為少先隊教育的主要方式,與音樂學科的相互滲透,是以審美核心、文化主線、科學基點展開的智慧啟發,對學生文化修養提高有著現實意義。“紅領巾小百靈”主題活動的展開,實現了兩者的高度融合,賦予了少先隊活動生命力,確保了少先隊活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展開。
【關鍵詞】紅領巾小百靈;音樂學科;少先隊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少先隊活動的通知》明確規定少先隊活動要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活動課,小學1年級至初中2年級每周安排1課時。但實際上,學校對該課程的資源儲備相對局限,在理論、技術、時效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圍繞學生活潑好動等特征,選擇其喜歡,且富有感染力的歌曲學習方式實現引導教育,更能確保教育效果。
一、少先隊活動現狀
少先隊教育、自我教育離不開活動這一有效的方法手段,借助少先隊活動這一載體,能夠讓少先隊教育更加貼合學生生理心理特征,真正讓少先隊教育從以往的理論教育過度到實踐教育中。少先隊活動的展開,對貫徹社會主義性質,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帶動學生全面發展有著積極促進作用,更直接關系到學校教育水平,以及學生核心素養提高。但實際上,大部分學校少先隊活動展開效果并不理想。一是活動設計死板,缺乏趣味性,活動內容、形式等學生接受度低,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二是活動形式過度強調新穎,設計多樣化,但缺乏情感體驗,導致活動思想等不能深入人心;三是活動相對零散,以輔導員為主導,活動形式與內容主觀化,或是完全按照上級部門安排落實,活動缺乏長遠規劃,序列單一;四是與學生實際脫離,少先隊活動起點高、內容空、主題大,學生對活動展開意義理解片面,導致活動效果不理想[1]。
二、音樂學科與少先隊活動的融合
人文素質教育高度提倡的今天,少先隊活動課程應當如何改革完善并規避傳統教育形式中的問題,使其得以長足發展;對此,需要選擇合理的形式,作為活動設計的切入點。為貫徹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總體要求提出的學科統籌,深入發揮綜合育人功能,可以將音樂學科與少先隊教育課程整合。音樂學科深受學生喜愛,在促智、促創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與少先隊教育價值相切合,兩者有機結合,能夠賦予少先隊活動發展動力,使其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學習積極性隨之提高。借助“紅領巾小百靈”主題活動,少先隊教育價值也會隨之增強[2,3]。
(一)趣味化教學
活動主題與形式,分別是少先隊活動的靈魂、軀體,兩者缺一不可,與音樂學科的結合,賦予其嶄新的生命,更利于學生參與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提高,確保少先隊活動質量。在“紅領巾小百靈”主題活動中,可與六一兒童節、中秋節等節日結合,將枯燥的知識,以歌曲、快板、舞蹈等音樂形式串聯,使教育趣味化。輔導員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趣味問答活動,如體育節進行《運動員進行曲》歌詞編創活動,或是在勞動節上播放《勞動最光榮》,在掃烈士墓時播放《紅星閃閃》等歌曲。借助五愛教育等活動與音樂學科知識充分結合,激發學生互動興趣的同時,確保活動效果。
(二)情感化教學
音樂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歌曲等語言能夠傳遞情感,在少先隊活動中,應當充分挖掘音樂作品情感因素,以此帶動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德育等綜合修養。唯有深化少先隊活動主題,才能切實拓展活動育人價值,使其深入觸及學生內心。如在“紅領巾小百靈”主題活動中,引導學生觀賞《讓我們蕩起雙槳》《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北京的金山上》《共產兒童團歌》《團結就是力量》等紅歌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對歌曲演唱技巧、烈士英雄事跡、戰爭歷史等充分了解,讓學生在合唱中,憧憬中國夢,從而賦予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活動中,可以請相關人士為學生講解黨隊史,讓學生對祖國發展變化有著初步了解。輔導員需要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學習當地的紅歌,并傳達國家好政策,組織學生參與升旗儀式,并在黨員的帶領下合唱《國歌》,要求學生端正態度,歌聲鏗鏘有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情懷。讓學生因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與少先隊員而自傲。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學生行為表現,受到教師鼓勵與肯定時,會產生積極主動,以及愉悅的情緒體驗,學習熱情、信心,以及成功欲望隨之提高,更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創作思維、創新意識、探究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提高。可以通過教學任務等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創作與研究,讓學生發散思維得以拓展,及時鼓勵與肯定思維閃光點。
(三)序列化教學
音樂內容豐富多彩,能夠通過藝術活動,調動學生的興趣,打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愉快的,并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鑒于這一特征,“新標準”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但實際上,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喜愛并不充分,與音樂知識理解片面、學科核心素養不足、表現缺乏自信心等因素有關,教師應當加強肯定與鼓勵,尊重與保護學生個性的同時,進一步挖掘學生潛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提高對音樂的好感度。
臨近端午節,為了讓廣大少先隊員了解、感受節日文化,進一步傳承、發揚傳統美德,開展了粽葉飄香活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愛國意識,努力成為一名思想品德良好的少先隊員。在少先隊課程教學中,安排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粽子,了解粽子的種類,講解南北方包粽子差異與習俗。在輔導員的講解下,讓學生了解端午節包粽子的由來與典故,并一起品嘗粽子,感受節日氣氛。讓學生間分享自己收集到關于粽子的民謠、歌曲、詩詞等,如歌曲《漁家傲憶端午(羅中旭)》《端陽(白雁冰)》等;民謠《重五謠》;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籠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等歌謠。以及詩詞《五月五日(梅堯臣)》《已酉端午(貝瓊)》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方式演繹詩詞,如快板等,講解自己對相關歌曲的喜愛,讓學生在愉快的兒歌以及故事視頻中,了解更多的端午文化。舉辦歌唱比賽活動,讓學生聲情并茂的演唱歌曲、詩詞,或是表演舞蹈,進行評比,準備物質精神獎勵,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少先隊活動中來。設置知識搶答游戲環節,如端午節日期、端午節的別稱、節日由來、節日習俗等問題,讓學生根據屈原的典故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深刻感受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最后布置一項課后作業,活動內容形式不限,學生可以新學習一首關于端午節的歌曲、舞蹈等,也可以自己制作一個粽子、香囊,或是與父母一同到敬老院做志愿活動,也可以制作感恩等相關題材的視頻,實現節氣文化、學校特色文化、節氣教育等緊密結合,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從而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認識。
(四)生活化教學
少先隊活動的展開,應當貼近生活實際、與兒童生理心理特征相符,適應各個年齡段兒童身心發育、表達方式、理解能力、認識方式等,利用活潑生動、難易適中、人性化語言方式的活動形式展開,切實保證活動的具體化、兒童化與生活化。在活動主題、音樂題材等方面,做到貼近少先隊員與生活實際,可從學生身邊的事做起,提高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欲望,讓學生邊做邊學,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可搜集網絡關于好習慣養成歌曲,包括課前、下課、個人衛生、上學、升旗、吃飯、環境衛生、出操、愛學習、交通安全等歌曲,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學一首歌,并在少先隊活動上帶領其他學生演唱。如在交通安全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發表言論,說一說過馬路應當注意的事項,讓學生在多媒體視頻與音樂營造的輕松學習氛圍中,學習“無車飛馳才過去,慌里慌張傷自己,受傷住院誤學習”等安全歌,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家長、交警、老人、紅綠燈、兒童、車輛等角色與事物,在交警與紅路燈的指示下,讓學生學會安全出行。根據交通安全三字歌,讓學生進行知識搶答,讓其對轉向燈、排第秩序、頭手伸出窗外、馬路打鬧等交通規則充分掌握,對錯誤行為及時糾正,從而做一個懂交通、守規則、講道德的好學生,最后在背誦交通三字歌活動中結束本節課程。
如在文明禮貌主題活動中,可從學生喜歡的“你拍一,我拍一,講文明來懂禮貌;你拍二,我拍二,同學團結又友愛”文明禮貌拍手歌入手,引發活動開始,讓學生講解自己身邊同學文明禮貌的行為,如不遵守課堂秩序擾亂紀律、不愛護環境、偷盜行為、勤儉節約、對長輩沒禮貌等行為,因地制宜的展開教育活動,如針對于人際關系緊張問題,教師為了增強現實寬容意識感,與他人和睦相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體驗中感悟與升華寬容,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讓學生演唱《眾人劃槳開大船》《真善美的小世界》等歌曲,播放關于寬容主題的小品、歷史故事等,讓學生收集關于寬容、忍讓的格言警句。讓學生在歌曲與典故影響中,感悟智慧的多樣性。出示六尺巷圖片,讓學生了解六尺巷的典故,總結鄰居態度轉變的原因,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出寬容是美德、境界、水平的體驗,學會寬容是睿智、豁達、深度與才能,使其能夠主動理解、體諒他人。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自己對“得饒人處且饒人”“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等名言警句的理解,以及今后應當糾正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在討論中實現取長補短與優勢互補。最后在合唱文明歌中結束本節課程。
三、總結
“紅領巾小百靈”主題活動的展開,為音樂學科與少先隊活動扎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礎,也是兩者結合的產物,校園文化更加豐富。為學生創建了多元競技舞臺,能夠讓學生以小組單位進行,在自主發揮、即興表演中,展現積極向上與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鍛煉表現能力的同時,在無形中學習與感悟思想品德知識。
參考文獻
[1]劉茜.當“五彩”行動遇上“五小”活動[J].輔導員下旬刊(教學研究),2017(9).
[2]翟麗群.巧用網絡資源增強少先隊活動課的實踐性[J].當代教研論叢,2016(6).
[3]張文娟.關于實施少先隊活動課與爭章活動有效結合的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20):14-15.
作者簡介:洪藝玲(1974—),女,福建省龍海市人,廈門市康樂第二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大學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