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
[摘 要]高校鋼琴教學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運用傳統教學模式保持穩定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傳統模式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視。然而,伴隨著社會全方位的進步,高校鋼琴傳統教學模式也逐漸顯現出不足之處。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覆蓋,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均促進了“微課”、網絡直播線上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的興起,形成了高校鋼琴多元化教學模式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詞]高校鋼琴教學;傳統教學模式;微課;網絡與信息技術;綜合型音樂人才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5-0012-02
教育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教學模式是達成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鋼琴作為基礎且重要的學習范疇,其教學模式發展也備受關注,從最初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到今天多元化模式的創新與探索,都在教育事業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就需要教育學者、教育工作者對高校鋼琴教學模式不斷地進行仔細地探究與分析。
一、傳統教學模式對高校鋼琴教學的影響
“教育”一詞來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以人為本,傳承人類文明的社會活動。而教學模式是伴隨著教育活動的出現而產生的,作為實現教育的途徑,教學模式始終在教育發展中占著重要地位。自古以來,教學模式最初呈現的方式是一人教多人學或一人教單人學的形式。1927年,我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成立,當時的校長蕭友梅聘請了俄羅斯著名鋼琴家鮑里斯·查哈羅夫任教,鋼琴教學與其他科目教學均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課堂教學為主,學生練琴為輔的“教授—接受”“示范—模仿”教學兩點一線的單一學習模式,且受我國社會發展影響,高校鋼琴教學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穩定進行。
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全面實現鋼琴教學效果的規范化與鋼琴技術教學的專業化,最大限度地在鋼琴演奏教學中做到細致化,師生之間面對面交流,對教學以外的設備條件沒有過多要求。而不可避免的弊端在于傳統教學模式教授的非鋼琴專業音樂學生的彈琴積極性不高、鋼琴音樂理論知識性薄弱、鋼琴即興演奏能力較低,這對于旨在培養綜合型音樂人才的高校無疑是一塊攔路石。另外,當前鋼琴教學方式主要是灌輸式教學、一刀切的方式,而教學內容大多又以課堂教學、傳統設計的教學內容為主。[1]面對日益普及的鋼琴學習,“一對一”傳統鋼琴教學模式已不能解決教學需求,師資不足,教學任務繁重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鋼琴教學的質量,即使采用“一對多”的課堂形式,也由于教師個人精力以及課時有限等問題,難以達到將知識點全面傳授到位的教學要求。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高校鋼琴的傳統教學模式,對培養鋼琴專項人才是重要且主要的教學模式,但重要性并不代表唯一性。當今社會已進入網絡與信息技術時代,人類生活中已全方面體現出了網絡與信息技術的覆蓋性,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也隨之發展而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全方位的與時俱進,朝著多元且開放的方向逐步發展。
二、“微課”教學模式的興起及特點
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電子產品的發明與應用,學習資源的多元化、廣泛化已日漸凸顯。當下,絕大多數高校學生已掌握一定的信息科技能力,能夠熟練操作Windows、Android、Mac OS、iOS等系統,登錄各種網絡平臺操作各種媒體軟件。當今重要的新興教學模式——“微課”教學模式應時而生。
此前,高校鋼琴教學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進行,不可否認,我們獲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但作為日趨普及的教育內容和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師資匱乏、教學氛圍不活躍、網絡與信息技術覆蓋生活等都對高校鋼琴的傳統教學模式產生了沖擊。如果說以前的教育活動必須依靠人力傳播,那么當代已可以依靠網絡與信息技術分流傳播,面對面教授的方式已不再是高校鋼琴教學的唯一途徑。
所謂“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技能點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2011年,“微課”這一概念首次在國內被提出,隨后便引起了我國教育界內的關注,高校鋼琴教學也逐漸涉足于這個新興的教學模式之中。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較,微課主要具有短小性、明確性、簡單性、便捷性和簡易傳播性。實施微課教學是信息時代音樂藝術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2]
短小性——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教學視頻,時長一般為幾分鐘至十幾分鐘,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減短了課程的時間。
明確性——由于聲音傳播具有不穩定性,傳統課堂中經常會碰到學生不能完全獲取老師的語言信息的情況,那么在微課模式中,這一現象可以通過多媒體畫面聲文同步技術得到較好的改善,體現了傳達課程內容的明確性。
簡單性——在此所提的簡單性,也可理解為針對性。我國高校微課大賽官方文件認為“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
便捷性——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時間與空間方面。傳統的課堂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與學生近距離地面對面才能完成教學,而通過信息與網絡技術,教師的授課可以在一個較小的空間完成微課視頻的錄制,之后將視頻保存并上傳于網絡平臺,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在任何方便的地方打開視頻聽課學習。微課的“教”與“學”不需要同時進行,也不需要到指定地點,基本擺脫了傳統課堂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便捷。
簡易傳播性——在網絡和數碼產品普及運用的今天,微課將“上課”這一活動過程通過網絡進行傳播,人們只需要在數碼產品上簡單操作,點擊分享鏈接,微課視頻便能輕易地傳播出去,如此簡易的傳播性是傳統課堂教學難以實現的。
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一直是我國教育發展道路上的重要要求,傳統的高校鋼琴教學模式雖有一定的優勢,但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今網絡信息時代的需求。因此,微課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成為當今較受歡迎的教學模式之一。高校鋼琴教學的微課教學模式,體現了我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它以視頻作為載體,利用網絡與信息技術增強學生上課的感知性和主動性。學生主動觀看微課視頻是學習積極性的標志,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的單向進行,有益于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也促進了更多新興教學模式的發展,如網絡直播教學等。
三、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發展因素
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發展與人們社會生活的方式息息相關。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覆蓋,“微課”教學模式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已得以運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此前師資匱乏、學生學習興趣薄弱、時間空間局限性大、學習內容針對性不強等壓力。在“微課”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在網絡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網絡直播線上教學也嶄露頭角,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可以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做到遠程同步教學,在解放空間局限性的同時保證了實時性,使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融于社會生活的發展之中。目前,雖網絡直播線上教學還未形成規范化,但它的誕生是網絡與信息技術發達的全面體現,為高校鋼琴教學乃至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
另外,作為計算機科學的分支——人工智能也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焦點,其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通過專業技術賦予機器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的能力。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勞動生產、語言表達等多個領域得以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并逐漸向人類生活的更多領域滲透漫延。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理應順應社會發展的步伐,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完善和普及,將此技術應用于高校鋼琴教學模式中來。
高校鋼琴教學模式在受到物質生活水平影響的同時,也與社會人才發展需求緊密相連。根據近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情況中可以看出,普通高校鋼琴專業的學生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要同時掌握多種相關技能,才能在不斷發展的社會中體現更好的社會價值。鋼琴是音樂專業的基礎學科,面對如今人才需求的局面,如何加強非鋼琴主專業的音樂專業學生的鋼琴水平和擴展鋼琴專業學生的學習領域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未來的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應從培養專向鋼琴專業人才的單一方向解放出來,運用新興教學模式的優勢,向培養高等鋼琴專業人才與提高“非鋼”學生鋼琴基本能力等多個方向同時進行。
結 語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且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高校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對強化鋼琴專業學生演奏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成效。然而對鋼琴普及教育和“非鋼專業”的音樂學生而言,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就顯得有些單一。因此,運用微課教學模式、網絡直播教學模式等新興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基于此,從宏觀、多元的視角去看待、選擇、運用與學生彈奏水平與學習個性相匹配的教學模式,建立一個豐富多彩的鋼琴教育課堂,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
注釋:
[1]陳媛媛.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師教學方法研究——評《方百里鋼琴教學法》[J].教育發展研究,2017(05):41—42.
[2]胡鐵生,黃明燕,李 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36—41.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