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源自于生活,將幼兒音樂教育生活化,不但能幫助幼兒感受和發現生活中更多更美的事物,讓幼兒的音樂潛能得以深度挖掘,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使幼兒學習音樂的方式多姿多彩,讓幼兒的學習生活充滿音樂,使音樂與幼兒的學習生活緊密相融。這樣的蘊意也正符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指出的:“藝術是幼兒的另一種表達認識和情感的‘語言。幼兒藝術教育應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事物與現象,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的精神。
【關鍵詞】音樂教育;生活化;身心健康
【中圖分類號】G613.5?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指出,“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 音樂是一種藝術,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音樂教育只有緊密聯系生活才能實現它的社會價值和意義。音樂是奇妙的,它不僅能豐富精神世界,還能滋養靈魂,它能用神奇的力量來激發出孩子們的想象力、感受力、創造力。幼兒在幼兒園時期,她們的身心通常都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而音樂教育的開展對幼兒的想象力、感受力、創造力和認知、體驗世界等能力都具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藝術是幼兒的另一種表達認識和情感的‘語言。幼兒藝術教育應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事物與現象,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這就要求我們更要寓幼兒園音樂教育于幼兒的生活之中,以此來實現音樂教育的生活化。
一、幼兒音樂教育環境的生活化
(一)用音樂營造幼兒的學習生活氛圍
用美妙的音樂營造學習生活氛圍,讓音樂自然地流淌滲透于幼兒們的生活中。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的學習生活情況和身心狀態播放不同的音樂曲目,營造不同的音樂環境,增進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喜愛。
例如在清晨,孩子們走進幼兒園,親切溫和的音樂迎接著他們,它就像教師溫暖的懷抱一樣,給孩子很好的安全感;在用餐時間,舒緩的音樂讓孩子們能慢下來,安靜享用自己的用餐一刻,學會食不語、細嚼慢咽,提升食育效果;在運動時間,歡快活潑的音樂背景下配合著孩子們的運動,讓他們的身體隨著音樂不由自主的律動,在每一天的運動中強身健體;在午睡時間,溫婉柔和的音樂能夠幫助幼兒快速進入夢鄉,有效改善幼兒的睡眠質量;在教學活動時間,優美的音樂讓孩子們自由的放飛心靈,在知識的海洋里無限去思考探尋,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感觸。
用不同類型的音樂來伴隨孩子們一天不同種類的學習生活,這樣不但能夠體現出音樂的自身價值,而且更為有效的將音樂與幼兒的一日學習生活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使幼兒在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愉悅同時,促進他們的心智、情感和諧發展,為幼兒形成健全良好人格奠定很好的基礎。
(二)用音樂取代對幼兒學習生活的指令
在幼兒園的多項活動中,為了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教師都應該盡量用音樂來表達各種指令,進而以音樂去取代各項指令,讓音樂成為教師和幼兒的另一種溝通模式。
例如引導幼兒們做游戲,如若教師以話語介紹方式來讓幼兒們產生做游戲的興趣和了解游戲內容和規則的效果就沒有用音樂的指令方式所帶來的效果好,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會為幼兒營造出真情所動的情感指令;在每天的生活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利用音樂的指令方式也會比教師的硬性要求好,音樂的感染方式是幼兒們感受得快、學做得好的有效形式。具體做法如可以給幼兒準備幾首固定的音樂曲目。可以用《喝水歌》來提示孩子們現在是喝水的時間了,趕快取水杯排好隊喝水吧;可以用《乖乖吃飯歌》來提示孩子們吃飯用餐的時間到了,大家快快排隊取餐吃飯;還可以用《我會自己上廁所》提示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別忘了上廁所。
在輕松、愉悅、充滿藝術氣息的學習生活氛圍中,這種用音樂代替指令的做法,給孩子們創造了充滿妙趣的學習環境,激發和調動著孩子們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能夠使孩子們自由、自主、自發的完成各項活動,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二、幼兒音樂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一)探尋大自然里的音樂元素
大自然是美的集合體,并向我們展示了很多美學的內容。而自然界的各種聲音是自然美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它刺激和美妙了人的聽覺神經,賦予人們通過聽覺來感知生活和學習生活的條件,不論是風聲、雨聲、海浪聲、樹葉沙沙作響的聲音,還是青蛙的“呱呱”、小貓的“喵喵”、小狗的“汪汪”、小牛的“哞哞”等等,這些無窮盡的、最原始狀態下的自然聲音,都是會被幼兒們所關注和傾聽的,也都是能夠給幼兒帶來新奇快樂的感覺和聯想的,是他們愿意去學習模仿的音樂教學對象。
除了大自然的聲音,幼兒還能在自然中找到合適的自然樂器來演奏音樂。比如把沙子裝進空瓶子,能發出和沙錘一樣的聲音;用兩塊木頭敲擊在一起會發出木質打擊樂的響聲;用樹葉放在嘴里能吹出美妙的笛子一樣的樂音……因此在幼兒音樂教育生活化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引導幼兒去大自然中用心去尋找、去發現、去模仿、去創造,并從中體會到音樂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愉快體驗。
(二)尋找日常生活中的音樂元素
音樂源于生活,來自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聲音也是一個重要的音樂教學元素。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大自然的聲音之外,還有敲門門鈴聲、汽車鳴笛聲、鐘表聲、各種電器聲等,這些聲音元素都是幼兒的傾聽欣賞對象。有些聲音天生具有很強的節奏感,例如鐘表聲,它們是幼兒進行音樂節奏練習的優質教學資源。因此在幼兒的音樂教育學習中,教師要注重深度挖掘、利用這些生活中天然的教學資源,使之很好地為音樂教學服務。
三、學前教育應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提高教師的音樂素養
在學前教育系的實際的音樂教學中,為了讓這些準幼兒教師獲得更高的音樂素養,要逐步引導學生能夠將音樂教育與幼兒的生活相結合,能挖掘出生活中的音樂元素,能通過教學活動充分發展幼兒的音樂潛能,并且要具有將音樂教育融入在幼兒一日生活環節中的意識和能力。幼兒園也可以不定期得對教師進行培訓,來提高其音樂素養。而對學前教師說來,更應該具有真心喜歡、積極專研音樂的個性品質,因為要想希望兒童真心喜歡和熱愛音樂,教師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教師對于音樂的態度和表現能力都會在一點一滴中耳濡目染給幼兒,教師就應該多去接觸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善于表現音樂的魅力,善于將幼兒帶入音樂表現、音樂聯想和音樂教育中。
四、結語
幼兒音樂教育生活化順應了教育生活化的大趨勢,要給幼兒創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境,更加關注幼兒的生活經驗,把幼兒的生活河音樂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音樂元素滲透到幼兒的學習生活的各領域中去,使音樂教育生活化,不僅能夠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還能促進幼兒音樂素養的提高,最終實現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當然,音樂是千變萬化的,也有著太多太多的可以利用來進行幼兒教育的元素,要想從眾及渠道更適合于達成幼兒教育目的的資源與方式方法有很多,需要幼兒教師有意并用心探討其規律并運用到教育活動實踐中。
參考文獻
[1]吳雅芬.音樂在幼兒常規教育中的滲透初探[J].通俗歌曲,2015(4):87.
作者簡介:張學蕾(1985—),女,遼寧省沈陽市人,遼寧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聲樂教學法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及奧爾夫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