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娜
語言的學習和交流離不開文化,不同文化的語言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本文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主題活動和日常生活等三個方面,嘗試將英語學習與中西方文化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文化意識的滲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語言的學習和交流離不開文化,不同文化的語言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目前國內的小學英語教學,大多側重詞匯、句型、語法知識等,而往往忽略了文化因素。
北京師范大學胡春洞教授曾說:“在英語教學中注意文化意識素養的提高,可使學生從深層去理解和把握語言。” 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適當介紹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滲透文化意識,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逐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交際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呢?通過幾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反思,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對英語和漢語的雙重理解能力,使其感受不同文化的差異,具有文化意識。這就要求我們深入挖掘教材資源,適當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從而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
1.1 通過觀察單元教學主情景圖,滲透文化意識。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每一單元的教學主情景圖,了解單元主要學習內容,找出圖片中的隱含信息及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觀察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主情景圖,會發現步行、騎自行車、乘地鐵三種上學方式,通常還有乘公交車或私家車,此時介紹by ferry, by sled, by plane等中外不同的上學方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1.2 深入分析教學內容,找出語言和文化的內在聯系,滲透文化意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傳播方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深入分析教學內容,找出語言和文化的內在聯系,適當滲透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易于學生接受和傳遞信息,同時也會將由此獲得的認知、情感等遷移到今后的學習中,從而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和語用能力。例如,在學習grape一詞時,引導學生從顏色和味覺進行描述:green grapes, purple grapes, sweet grapes, sour grapes。Sour grapes譯為“酸葡萄”,引申為“酸葡萄心理”。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貍與葡萄》的故事,講的是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指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說它不好,以此來緩解心理壓力。
葡萄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榨汁grape juice或制成葡萄酒grape wine。葡萄酒在我國唐代詩人王翰的《涼州詞》中就有記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本是偶然想起第一句,學生就滿懷激情地朗誦出下面的詩句。在英語課上朗誦古詩,學生們覺得很新鮮,同時也體驗了英語與傳統文化的對話。
同樣教學grape,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內涵。在引導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結合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例如長城、故宮、指南針、印刷術等元素)進行教學,能夠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信。
1.3 利用圖片信息,介紹相關文化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My weekend plan B Lets talk部分時,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可以得到以下信息:Travel to Mars, Tuesday, Half Price! 但是,有些學生對海報上的信息不理解,其他學生知道有這種情況,卻解釋不清楚。于是,我趁機介紹了“周二電影半價日”活動,增強了學生對對話內容的理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 在英語活動中滲透文化意識
2.1 在班級設立英語角,張貼英文名人名言或中西方文化知識,創設英語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中形成文化意識。
2.2 借助英語社團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深入體會語言文化。社團活動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借助英語社團開展演唱英文歌曲、講英文繪本故事、表演英文課本劇等活動,通過觀察和模仿不同場景人物的語言、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的變化,使學生更加深入體會語言文化。
2.3 開展節日宣傳活動,內化文化意識。中外都有許多傳統節日,不同國家和地區也有不同的節日文化。比如在西方國家,圣誕節的象征是圣誕老人和圣誕樹,火雞大餐則是感恩節必不可少的美食。在宣傳西方節日文化的同時,我們還通過繪制英文手抄報、制作節日賀卡等形式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內化文化意識。比如過春節時,中國人要貼春聯、吃年夜飯,舉行除舊迎新等活動;中秋節也是一個團聚的日子,一家人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講述嫦娥的故事。
3 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文化意識
不可否認,我國和英語國家在生活習慣上存在很大差異。例如,見面時,我們通常會熱情地大聲問候對方:“你吃飯了嗎?”、“去哪兒?”等。西方人見面則不談年齡、去向等個人隱私問題,在公共場合大都安靜地讀書、看報,很少有人大聲講話。如果無視文化間的差異,就會造成雙方交流上的障礙。
針對上述現象,應鼓勵學生平時多觀察、收集外國人在日常生活、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圖片、資料,然后利用課前的“Free talk”進行匯報、交流,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文化視野,使其在頭腦中形成文化意識。
通過教學實踐和反思,我深深地體會到文化意識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將英語學習與中西方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重視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文化意識的滲透,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交際能力,最終達到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目的。
(作者單位:1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2吉林市豐滿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