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霞
閱讀教學一直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閱讀能力也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閱讀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本的理解,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更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閱讀對于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通過閱讀優秀的作品,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提高我們的修養,增長我們的智慧,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一直是貫穿整個教學的一個重點。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怎樣的方法去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呢?下面就談一談我的體會。
1 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論語》中說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也就是說,對于喜愛的東西,人們總會主動的去探索、追求。可見,興趣真的很重要。只有有了閱讀的興趣才會主動去找書讀,而不是每天都被老師、家長逼著去閱讀。
孩子總會無意識的去模仿家長的一些行為。如果家長喜歡讀書,在家中陪伴孩子時,拿一本書靜靜的看著,孩子也會受很大的影響,這會極大的提高孩子讀書的欲望。只有你做到了,孩子才有可能做到,并且你要與他同讀并與他分享書中的快樂,讓他樂在其中。另外,還可以多帶孩子去圖書館、書店轉轉,讓孩子看看成人們是如何認真讀書的,讓孩子們從中受到熏陶。給孩子樹立一個讀書的榜樣,最好是孩子的同齡人,這樣孩子會受到激勵,從而也愛上讀書。
2 作品的選擇
市面上的書籍五花八門,盲目的閱讀難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談不上綜合素質的培養。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段及學生的個性喜好,為學生推薦適合他的書,尤為重要。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知識、閱歷等方面存在差異,即使是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閱讀能力也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講:小學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武俠小說等感興趣。
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應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同時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向他們推薦適合的書籍。
3 閱讀方法
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教師要以課內帶課外,讓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我歸納了以下幾種主要的課外閱讀方法:
(1)抄讀法。每讀一篇文章,要摘抄里面的好詞佳句。這種方法能使學生積累詞佳句,打好語文寫作的基礎,俗語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這個意思。
(2)精讀法。在一段時間內,選擇幾篇從思想內容到藝術表現都比較完美的作品,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把它們讀熟讀透。重在質量,汲取知識的精髓。(3)瀏覽法。我們需要讀的書很多,可是時間和精力又很有限,為了盡可能地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拓寬視野,必須采取走馬觀花的瀏覽方法。有的文章,是屬資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內容就行;有的文章,雖然重要,但目前對于自己還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記下一個題目和出處即可。
4 為學生創造閱讀展示的舞臺
學生讀了書,要讓他有一個可以展示的舞臺,這樣才能更加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所以,可以開展“講故事”、“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 “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這樣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在這么多的課外活動形式中,其中,最讓學生感興趣的非“講故事”莫屬了。
故事人人愛聽,一聽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這時候,當老師講完故事,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但是,僅僅靠老師講故事,學生聽還遠遠不夠。不僅老師講,還可以讓學生講,還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的發言權,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愛課外閱讀;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課外閱讀的誘惑。
總而言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當學生在頭腦中樹立了強烈的課外閱讀意識,才能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課外書籍。特別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尤其應該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和樂趣相聯系。用“興趣”“樂趣”這兩把“金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扉,引導他們步入知識的殿堂。
(作者單位:貴州省余慶縣白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