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孫燕
人文思想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思想還可譯為“人文主義”、“人文精神”等。在高職院校的英美文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思想,一方面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真實需求,能夠去除他們的抵觸情緒與厭學心理,方便教師再去落實各項人才培養計劃,另一方面是教育體制改革得以全面深化的關鍵所在,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優化最終的教學效果,確保我國整體教育水平的持續增長。本文針對人文思想在高職院校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做出了深入的探究,希望能為其他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英美文學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傳承,對于歷史、政治、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英美文學是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引導和鼓勵學生朝著正確方向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完善自我,實現學習任務的圓滿完成,人才價值的不斷提升。另外,教師在認清了學生主體地位后,還要進行人文思想的有效滲透,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三觀,明確未來的奮斗目標也非常關鍵且必要。對此,筆者特意憑借自身多年的教研經驗,對英美文學與人文思想的有機融合闡述了幾點不同的看法。
1 人文思想及英美文的概念
人文思想體現著人文精神,指的是重視人的尊嚴,發現潛在價值,通過語言的關懷和行為的肯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自由相處。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進行發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肩負的重要使命。啟發高職學生們的人文思想,對于他們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雙向發展而言有著特殊意義,教師應該學會遵循學生自然的成長規律,選用適合他們、能被他們充分接受的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中達到素質育人的要求,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高職英語教學中,通過向學生引入英美文學作品,在人文思想的滋養下,學生可以真正品味到不同作品中闡釋的不同主題,構建完善的認知體系,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人文思想的滲透,有利于英語教學質量與實效性的快速提升,在實踐中應用起來,能幫學生更好的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創新之路。
2 人文思想在高職院校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滲透途徑
2.1 擴展教學,有效滲透
高職院校英語課程中,文學作品涉及的生活場景與學生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他們對于重點、難點、關鍵點的掌握并不到位,理解難度偏大,挑戰性更高。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任課教師應該嘗試拓展性教學,在向學生講解相關內容的同時,需要搜集一些背景資料,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確保人文思想得以全方位滲透。比如,針對《第一家麥當勞餐廳》這篇文章做出講解時,教師要領學生去分析文章蘊藏著的藝術價值,要向學生交代清楚文章的創作背景。或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這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傳播到位,使學生真正明白工業化、民主主義對于美國發展進程的重大意義。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人文素養得到增強,那么教師再去落實下一項教學計劃才會變得更加高效。
2.2 文化結合,有效滲透
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它們之間都存在著某種聯系。有的時候,一些傳統觀點并不符合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價值,只要一個部分有所缺失,那么整個體系都將不再完整。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英美文化與中華文化間的鮮明對比,來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比如說《圣經》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學作品之一,它向讀者傳達著西方宗教的原罪理念。但在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人之初,性本善”受到了廣泛認可。這一沖突即是結合點,教師應為學生展示出來,和學生一起去尋找英美文學與傳統文化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各種方法,之后通過批判性的交流,全面提高人文素質與人文精神。
2.3 課外閱讀,有效滲透
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思想無法一蹴而就,僅僅是英語課堂教學很難達到最理想的育人效果。我們教師不妨借助課外閱讀來滲透人文思想,一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啟發學生終身的閱讀意識,逐漸養成好的習慣,不斷增強主體優勢。比如,指導學生課外學習《魯濱遜漂流記》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課外搜尋有關《魯濱遜漂流記》的資料,認真、仔細展開閱讀,開闊視野范圍,感受藝術魅力。準備工作做得充分,閱讀習慣自然形成。再如,給學生布置一項作業,要求他們每月上交一份課外閱讀報告,課上選用抽查法,讓學生嘗試復述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重視課外閱讀,體現出人文思想的滲透意義。
3 結語
總之,在高職院校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思想,對于學生今后的進步與發展而言大有助益。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設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從而使其更好的發揮主體優勢,為了整個社會的進步起到積極影響。
(作者單位: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