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楚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網絡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工作形式,可以說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與工作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同樣,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也與網絡有多處銜接,以至于現階段有很多大學生離不開網絡,甚至沉迷于網絡。本文就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為例,分析網絡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挑戰,由此提出網絡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為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意見。
1 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凡事皆有兩面性,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來說既有優勢也有劣勢。網絡時代的特征就是海量信息飛速傳播,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拓展知識視野,接觸更多的內容。但是,若大學生在網絡應用過程中不能遏制自己,就會造成網絡依賴,以至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限制,實踐能力下降等。
2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教育主體:革新教育方式 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高校應針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革新現有的教學理念,以全方位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目標,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教學形式,通過網絡健康知識教育教學,讓每一個大學都對網絡有正面的認知。同時,高校應不斷完善心理咨詢室的功能,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必要時做出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在此基礎上,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板塊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建設,為大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的知識,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教育與心理輔導。利用網絡實現師生互動,在互動中要平等、保密, 使學生信服,盡而能真正了解學生心理狀況。
高校作為辦學主體,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扮演的是管理與服務的角色,所以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不斷汲取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只有嚴格要求、嚴格管理自己,才能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樹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與大學生網絡心理相結合的教育理念, 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
2.2 教育系統:全面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高校要不斷強化校園網的建設,為大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內容,與此同時要注意的是校園網的信息監管,要杜絕不良信息的傳播,保證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從校園網中獲益。在校園學習生活中,將網絡技術與知識傳播相結合,利用網絡來實現教育的宣傳,以此大學生會對網絡有更深刻、更正確的認知,這將逐漸改善那些沉迷網絡的大學生,使他們對網絡教育、網絡技術有更深的意識,正確看待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規避問題心理現象的產生。
2.3 自我認知:幫助大學生養成自律意識
以網絡環境為依托,我們可以看到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單憑教師的講授教育,是很難實現教育目標的,以此類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倡導者、引導者的身份來進行的,想要真正意義上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應該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以發自內心的情感為主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學習。大學生自我教育要深入貫徹主體性發揮原則,給學生更大的自我管理權和自我選擇權,,通過他們的自我教育發揮他們的潛能, 使其具有良好心態。與此同時,要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激勵政策來激發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認知的興趣,這樣能夠幫助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提升心理綜合能力,也逐漸減少對于網絡的盲目依賴。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為其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自覺養成懂法、守法、尊法的良好意識,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其成為一名具有高尚網德的網絡參與者、使用者。為了豐富大學生自我教育途徑,高校可以通過貼吧、論壇等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來幫助大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網絡社會,以此優化自身的自律意識,在面對社會環境時保持平靜的心態,正確的看待現實社會中的事物。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下我們的生活被科學創造著、改變著,網絡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生活、教育、工作都在網絡環境中不斷革新。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然而當下網絡環境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若得不到有效利用就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通過上文可知,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從網絡教育平臺、校園文化生活、自我認知三方面抓起,讓大學生在健康的網絡環境中熏陶受教。
(作者單位:安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