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文
[摘 要]課堂教學改革,徹底打破傳統課堂模式的桎梏,把獨具特色的翻轉課堂,引入實際的教學中,豐富和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展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場景,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意識,促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提高。在中職計算機專業中,教師巧妙地把翻轉課堂引入教學實踐中,凸顯其先進性、特殊性和實踐性的特征,順應教育教學前進的趨勢,把握教學改革的航向,抓住傳統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計算機知識的內化和遷移。
[關鍵詞]翻轉課堂;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
翻轉課堂的主旨在于顛覆教師主宰課堂的模式,把課堂當做學生釋放才智的重要場所,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把部分教學知識,在課前進行科學的安排和布置,引導學生自主地去完成,并把研究和探索的作業在課堂上順利地解決,從而實現知識傳授和內化。這種新穎獨特而又靈活主動的教學模式,逐漸走進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并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愛,對課堂教學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中職計算機教師合理地運用翻轉課堂,深入探究其教學內涵,設計豐富有趣的課后作業,開展多元化的課堂活動,引領學生全面地掌握學習方法,獲取成就感和喜悅感,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整體效果的提高。下面,本人結合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實際,就如何開展翻轉課堂,進行如下幾點嘗試:
一、完善基礎設施,為翻轉課堂的實施提供堅強后盾
翻轉課堂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把互聯網技術巧妙地引入進來,以此為載體,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為此,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的教師在進行翻轉課堂的過程中,需要學校提供高超的計算機設備,要堅持“軟硬結合”的教學原則,把教學設備與學科知識完美地融合起來,以構建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新體系、新結構。比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開始之初,中職學校必須把高性能的計算機設備引進來,增加寬帶設施,構建自主交流的平臺,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便于學生搜集相關的信息。在教室、機房和圖書室等范圍內,實行網絡全覆蓋,讓學生在學習“幾種常用數制之間的轉換方法及數據在計算機中的編碼”中,可以把問題設計出來,讓學生利用校園的網絡系統,查找相關的信息,以找到更為優質的學習資源,從而全面推進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創新,助推翻轉課堂的實施。
二、巧妙地制作微課,為翻轉課堂的開展營造寬松氛圍
根據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科目的教學內容,嘗試運用翻轉課堂,必須把各個方面的內容有機地統一起來,要靈活地制作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微視頻,讓學生對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互聯網技術、多媒體軟件以及系統操作,進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尤其是在學生學習Microsoft office2016的相關知識時,需要突出微課簡短、精確、有趣的特點,徹底打破原來單純說教的滯后模式,真正把翻轉課堂與微課教學進行融合,盡量縮短時間,讓學生最大化地掌握基礎知識。比如學生在學習Word軟件的課程知識時,可以先讓學生在課下利用Word編寫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然后教師把自己所寫的文本,運用視頻課件的形式,按照格式化、頁面布局、審閱、視圖等文件來進行分類,重點指出底紋、邊框的制作,讓學生真正掌握Word的重點知識,最后還要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每個知識點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整理。
三、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為翻轉課堂的落實創造有利條件
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的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嘗試翻轉課堂,以打造出全新、高效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展示個人的才藝,真正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開展翻轉課堂的過程中,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的教師可以采用講授法、演示法、任務實施法等形式,多角度訓練學生,讓學生真正領悟出知識的內涵。比如在學習“IF函數”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整體地把握和理解,更好地切入教學的主題,然后開展實際的教學探究,給學生一組數據,讓學生判斷,看看如果把90分作為優秀、90至80分之間為良好、80分以下為一般,應該怎樣處理這一問題,學生把自己所預習的內容,進行實際地操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要實現翻轉課堂,不僅僅需要具備各項教學設施,更需要一線教育者精通信息技術,把豐富的教學經驗、先進的教學理念與之結合起來,制作出深受學生喜歡的課件或視頻,促使學生在課下自發地探究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大幅度地提升學生的自主意識,把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實現教師與學生地位的轉變。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與實踐的聯系尤為密切,教師要大膽地嘗試翻轉課堂,創設微課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從而提高翻轉課堂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王美麗.探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求知導刊,2016(22):80-81.
[2]張麗麗.翻轉課堂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12):74-75.
[作者單位]
敦煌藝術旅游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