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渤東
漢語在浩浩湯湯的歷史洪流中,流傳至今,一脈相承,不曾斷絕。是我中華民族屹立世界5000余年的歷史見證,亦是篆刻著我國燦爛文化和輝煌記憶的烙印。所以,在教學中規范語言文字的使用和推廣普通話的交流,不僅是利于學生在新時代下的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大施拳腳,更是傳承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維系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情感,完成偉大中華復興的歷史使命。
在長時間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我院學生關于語言文字的認知水平及相關能力的現狀分析,發現目前普遍存在的語言規范化建設的重難點,現就筆者的研究與思考進行闡述,所論未必周全,僅供探討。
1 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中的現狀與問題
1.1 現狀
1.1.1 學生對語言文字規范化的重要性不了解,也不在乎。對相關的政策、法規知之甚少。在相關的調查中被調查者有近49%并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而44.6%被調查者不知“普通話和規范字具體是指什么內容”。
1.1.2 網絡用語泛濫,社會用字十分混亂。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由于大量學生來自貴州本地,學生在用語和用字上存在著大量“鄉音情節”,不僅普通話推廣起來屢屢受挫,而且學生會根據方言,利用“諧音”等形式,造出不符合規范的書面用詞,如:“克”與“去”、“聽”與“天”的混用。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網絡用語被引入到生活中,語言文字使用愈發混亂。發明新的簡化字、濫用繁體字、語義混亂、語言失范等現象屢見不鮮。諸如:“2333”、“紅藍CP”、“小仙女”、“小鮮肉”等等網絡用語混淆在各種文章之中,使人難以閱讀。
1.1.3 社會生活環境對語言文字規范化的阻礙。由于貴州處于偏遠地區,很多的學生家庭缺乏規范用語的環境,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極少在家使用普通話,而社會中隨處可見的廣告、影視劇、歌曲及其他社會活動中都存在語言用字不規范化。這對學生養成良好的用語習慣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1.2 問題
1.2.1 教師傳統教育模式和應試教育體制的制約。由于學生經歷了十數年的應試教育,缺乏針對個體綜合素質的培養,且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薄弱,所以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不足。而教師隊伍中,除與語言相關的老師外,普遍文字功底有待提高,其中不乏部分教師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推普周”等基本知識了解不夠。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常在教學中使用方言普通話教授學生,有些教師則是字跡潦草、書寫筆畫有誤,而有些教師語言使用不規范、成語典故使用混亂等,都給學生帶來了不良效果。
1.2.2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興文化空前發展,社會呈多元變化。新興事物蓬勃發展,新興詞語應運而生。夾雜著數字、外來詞匯、方言、英文字母等的網絡用語充斥在日常生活。學生善于模仿和學習,對新鮮事物有極大興趣,導致了規范化的語言文字受到學生的抵觸,為學習普及起到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2 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的探尋與創新
在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后,我院采取了以下方式,試圖用以下方式為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尋求新的方法和途徑。
2.1 觀念升級,與時俱進,思想上改變以往教學模式
為改善現狀,做好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工作,首先是通過組織教師學習國家相關法規,使廣大教師意識到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的重要性,并認識到自己在推廣語言文字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認真做好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其次是改變舊有的教學模式,結合現在漢學熱,利用流行的電影、電視為輔助,普及文言用語等相關知識,以《詩經》、《楚辭》等經典詩篇編排舞臺劇等形式,普及規范化的語言文字。組織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比賽,使學生產生寫好文字的興趣。
2.2 在互聯網思潮下因勢利導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
紛至沓來的網絡用語雖然包裹了我們的生活,對學生影響頗深。作為教師的我們,在面對這個情況時,應該做到正確看待。網絡用語不是邪門歪道,它也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新興的文化現象。我們應對其具體情況,分類分析,不可一概而論。“網絡語言”與其說是不規范的文字用語,不如說它是新興的“另類語言”,迎合了現在青年學生對語言的特殊化、異形化的心理,是多元社會發展的產物。所以對學生創造和使用網絡用語,不應暴力干涉,徹底否定。一旦這樣做,很容易激起逆反心理,適得其反。但也不可任由其自由發展,讓粗俗不堪和暴力語言侵害學生的思想。因此對待網絡語言,我們應該不能進行簡單的否定和禁止,而是應該加以積極必要的控制和引導,引導學生在使用網絡語言時,要分清交際場合和交際對象,要適合具體的語境,而不應隨意濫用。
2.3 擴大宣傳,強化意識,營造規范有序的語言環境
利用學院的各個社團組織以及宣傳資源,強化語言文字規范化意識,通過廣播站和社團活動,發揮其活力,起到示范、引導等作用。把學院宣傳與各教研室宣傳有機的結合起來,督促學生自覺地加入到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中來。設定年度計劃和學期計劃,有條不紊的按照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開展相關工作。增加社團活動中語言文字規范化使用的比重,舉辦相關講座,使學生更系統、更有效的把握相關知識,拓寬學生的人文知識面,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文字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要想建設好言語文字規范化建設,不僅依靠教師的努力,也憑借學院的大力支持與推進。在社會步入互聯網+的時代,要想建設好語言文字規范化,還需我們繼續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