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有為
目前,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礎教育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正經歷著重要的轉型時期,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學資源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下,互聯網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各行各業,為很多領域帶來了改革和創新。教育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忽略的課題,有學者指出,“小學階段的學習狀況影響到學生后續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甚至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成就和整個國家人口的教育水平,因此小學教育是國家教育的重點。”
在互聯網時代,小學語文教育沐浴著高科技的春風,無論在教學方法還是學習模式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1 教學資源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在互聯網的時代,教師獲取知識的渠道擴寬了。教學資源也從單一的課本、參考書逐漸輻射到各類網絡資源。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既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也可以及時更新已有的教案內容。從學習心理理論來看,當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越高,學習效果就會越好。網絡世界中的聲光電影等形式,可以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各類感知器官。
1.2 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知識儲備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從而達到“知情理行”四位一體的教學效果。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在提高。例如,教師布置預習新課的內容,學生會通過搜索網站獲取相關知識,而不是像傳統學習模式一樣,僅僅從課本獲取內容。此外,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時,也會通過網絡完成解答。教師不再成為課后作業解答的唯一依靠。這種變化對教師和學生來講,無疑都是巨大的挑戰。
1.3 教師逐漸意識到網絡教學資源的重要性
如今,小學教師結構隊伍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很好地接受網絡資源,并且積極地去是適應這一新興教學模式。在傳統的備課模式中,教師主要依靠教材和教參,知識結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網絡時代,輸入關鍵詞就可以獲得成千上萬條與之相關聯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寬了教師的視野。
2 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育設備有限,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電腦、投影儀、網絡技術等軟硬件教學設備已經基本覆蓋我國各大城市的小學學校中。借助這些信息資源,師生可以快速獲取課堂知識,提高課堂效率。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沒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
2.2 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熱情不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課堂提問、作業批改以及課堂檢測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中國絕大多數學生從小就是接受這種“填鴨式”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比較少,學生不能體會到語文的真正樂趣。而語文作為其他學科的基礎,如果學生失去了興趣,還有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興趣。
2.3 網絡資源紛繁復雜,學生分辨能力有限
誠然,網絡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資源,還不能分辨出哪些是積極資源,哪些是消極資源。這些干擾網絡資源很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但達不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反而會給學生造成負面的影響。
3 加強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3.1 充分利用新媒體,獲取語文教學前沿知識
近幾年來,新媒體為大眾提供了便捷及時獲取信息的渠道。例如“塔塔語文”、“小學語文識字”、“語文同步學”等APP可以為教師提供很多教學思路。關注“小學語文”、“小學語文名師”、“小學語文視頻教學”、“小學語文教師交流”等微信公眾帳號,教師可以掌握小學語文教學的前沿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QQ和微信群,發布教學資料、作業、班級活動通知等信息等。
3.2 以學生為主體,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是新課標的重點。因此,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自主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例,這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收知識。而“翻轉課堂”,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課本知識并且搜集與課堂知識有關的材料,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之間共同交流合作,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小學生正處在一種思維活躍的年紀,“翻轉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3.3 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設備,構建“合作學習”模式
針對目前我國小學教育設備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有條件的學校應該大力引進交互式電子白板。它是一種與計算機連接,在特定的應用程序的支持下,通過投影儀屏幕,對文件實行編輯、注釋、保存等操作,構建交互式教學環境的現代教學設備。在傳統的板書教學中,受黑板面積的局限性,教師會不斷地擦除上課內容,知識體系無法完整呈現出來。而交互式電子白板強大的記憶和漫游功能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單位:重慶市為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