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湘林
【摘? 要】 高中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方面。
【關鍵詞】 高中化學? 學科素養? 考向分析
化學平衡、電離平衡以及難溶物的溶解平衡是考查學生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最好載體,下面我從平衡常數這一知識點和考點來看看近幾年高考中基于核心素養而確立的考綱以及在高考中如何落實化學素養考查的。
一、考綱要求:
第一,化學平衡中,對平衡常數的要求是:了解平衡常數(K)的含義,能利用平衡常數進行相關計算。
第二,電離平衡中,對平衡常數的要求是:理解弱電解質在水中的電離平衡,能利用電離平衡常數進行相關計算。
第三,難溶物溶解平衡中,對平衡常數的要求是:理解溶度積的含義及其表達式,能進行相關的計算。
二、基于核心素養而產生的考向變化
化學思維素養的培養中要求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等能力。
從近三年的高考試題中可以看出,平衡常數的考查,繼續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概念、表達式以及基本計算的考查,都保持了不變,數據的呈現方式也基本上以圖形圖表的形式給出,同樣保持了不變,但是,在不變的過程中卻悄然發生了另一方面的變化,比如壓強平衡常數的出現,速率常數的出現都從更深層次加強了學生判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考查,體現了化學思維素養的培養目標。比如:
第一,在2015年四川卷中以及在2018年的高考中,不管是全國卷I,還是全國卷II,在注重雙基考查的同時,考查到了壓強平衡常數。
第二,在2015年全國卷I、2016年海南卷、新課標卷II、2018年全國卷II、III,在注重速率基本計算能力的考查外,引入了速率常數的知識,要求學生根據引入的知識進行判斷、推理最終達到應用的目標。
第三,在2015年福建、2017年天津、江蘇以及全國卷III中,考查了電離平衡常數的計算與應用,從考查內容來看基本保持了原有考查方式。
第四,難溶物的溶度積常數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工業流程題中。其考查方式主要為:一是,是否有沉淀生成的計算或者通過計算進行分析判斷;二是,沉淀生成與完全沉淀時的pH值范圍的計算。同樣的,難溶物的溶度積常數的計算與應用也保持了原有的考查方式。
在上述高考真題中,可以看到高考不僅考查了信息加工利用能力,也同時考查到了學生的知識判斷推理等能力,以及面對不可知問題時的“問題處理意識”。高考不僅僅是一場選拔性考試,蘊含的更是學生在人生道路上,當同樣面臨問題或困境時,如何淡然而又有序處理問題的能力的一次考查。
三、常見錯誤與應對策略
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基本上反應了學生學科素養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方面,信息利用不足,不能夠找到答題要點而按要求作答,從而答題不夠全面。另一方面,創新應用能力不足,不能夠準確的對引入知識或者信息進行判斷與推理,從而在答案中呈現出似是而非的狀況。
第一,指導形成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比如,面對今年的疫苗事件,我們可以查找相關疫苗信息,以疫苗事件為題干,結合相關信息,考查蛋白質和酶的相關性質。這樣,既可以進行學科的融合考查,體現多學科融合,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對學生進行一次思想道德的正確指導,使學生明白做人以德為先。又如: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可以說是各種材料和各種新技術應用的高度體現,我們可以以此為背景,設計電化學防腐知識,從而考查電化學相關知識,也可以設計題目,在海底隧道中空氣凈化問題及汽車尾氣處理問題,從而可以設計平衡相關題目。通過以上背景的描述,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激情,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更可以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同時也可以考查學生的信息利用能力。
第二,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形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對化學概念和理論進行觀察、分析、綜合并依據所學進行推理、猜想、假設,從而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我們可以通過搜羅學生在考試中的問題,來進行集中分析,也可以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加強題目關鍵詞的理解與把握。
對我們的教育現狀,錢學森曾提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原因是我們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太少了,始終缺乏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缺乏創造性思維、原創能力等的培養。
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以開放性實驗為基礎的問題情境性實驗教學模式。而不是局限于傳統的教學過程。只有通過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火花,才能促進學生思考的能力,只有提供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才能夠做到“實踐出真知”這一不變真理,或者說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讓學生真正體現在學習中的地位和價值,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總之,基于學科素養和學生發展需要而提出的核心素養問題,在近年來高考化學試題中以及新高考改革后的選拔性考試中,都將會更加突出素養的考查問題,因此,作為教師,更加要在今后的教學中,立足學科思想,樹立學生科學發展觀意識,加強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交流合作,培養學生探究、創新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林曉嫚,衷明華.化學平衡的考察形式特點及解題思路[J].江西化工,2015(03):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