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康健 葛雷 徐偉巖
我們正處在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的重要歷史階段,全人類更為重視創造力與創造精神的發展,因此高校間協同發展、共同培育創新創業人才成為大勢所趨。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協同發展模式”的開展情況,基于結果分析提出具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對策。
1當前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發展現狀及不足
1.1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的政策保障和激勵機制缺失
當前,政府、高校等出臺了許多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政策,但在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各階段卻缺少配套政策支持,相對具體的保障措施還處于探索研究階段。如在創業保障機制方面,相關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創業前期,而對大學生創業過程和創業相關權責保障的制度規范較少,制度性保障的缺失,容易使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捉襟見肘。
1.2創業服務平臺構建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預期成效不明顯
各地為促進大學生創業,出臺了許多舉措。如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等,但是,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及創業效果仍未達預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關的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實,管理主體不清,具體負責部門沒有對實施效果進行對照和反饋,后期的跟進及優化更是少見,從而造成創業政策“打水漂”。夏人青等通過對近20年中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回顧,認為政府在對待大學生創業方面,主要是把它當作是一項政治任務而并非一項公共政策,多數還停留在“扶貧式”模式,導致創業政策缺乏對創業需求端和效果反饋的考察。
1.3社會參與角色單一,各方的支持力度有限
目前,我國對大學生創業的保障,主要是由國家提供,社會、企業等的參與和支持比較有限,缺乏相應的風險防控機制。對大學生創業的保障,應該要有多方的參與,如社會力量可以幫助一些大學生優質的創業項目進行投融資,給予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企業可以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方案支持和經營管理等。
2協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對策
2.1明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意義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是應有之義。但盲目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也是不可行的。若要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教育的導向作用,必須明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意義:第一,明確其科學地位,即創新型人才培養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第二,明確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際意義,如提升入學率、就業率、高校品牌效應等。
2.2聯合構建實施多樣性人才培養方案,不斷適應市場和社會需求
市場和社會需求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導向,人才培養質量直接決定就業質量。在傳統的學生到企業實習形式的基礎上,我校遵循與產業需求對接的培養目標、與產業結構對接的課程計劃、與市場需要對接的師資隊伍的原則,主動邀請產業、行業、企業專家能手以及創業優秀校友等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突出多專業融合、多學科交叉等特點,實現“產”、“學”的無縫銜接。
2.3校地協同育人方面,以項目為依托,大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校地協同育人方面,主要是以項目為依托,如在省科技廳與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學院與某網絡有限公司合作,聯合開發基于集群的點播系統。通過校地合作模式,在學生未出校門時就與當地政府和企業接軌,有針對性地培養地方應用技術型人才。
2.4協同與創新的合作方式拓展
協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要從政府政策牽引、對方主動聯系、自己主動加入三方面出發,再進行深入化的發展。首先,可以嘗試與合作高校進行融入性拓展合作,例如: 每個班級設立校友工作委員,形成“學校、學院、學院校友聯絡服務中心、班級校友工作委員”四位一體的校友工作體系。其次,開展網絡聯絡平臺建設,借助網絡來進行自主選擇。另外,高校合作的過程中可實施“導師制”校友育人模式。聘請校友擔任在校生成才導師,是推動校友參與學校協同育人工程的有效途徑。
2.5高校協同創新的模式
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與協同發展的高校共同申請重大研究項目;雙方共同組建集體的創新人才培養中心; 雙方共同組建創新人才的教育團隊; 雙方建設重點的科研研究實驗室; 不同高校之間開展跨學科研究工作; 雙方共同出資出人力進行基地建設; 高校共建產學研戰略聯盟。首先,開展基礎性的合作,形成人才交流和發展。其次,進行學科集群和產業集群的合作發展,完成項目方式的改進。再次,整合多種研究活動的發展,從被動發展轉變為主動發展,保證可持續性的協同發展格局,保證雙贏和體制的完善。
總之,創新創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的主旋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重要的推動力,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大潮中的生力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只有不斷推進高校與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協同育人,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平臺和實踐渠道,才能切實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創業,才能為國家發展壯大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和新引擎。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計劃,課題類別,省重點。課題編號,GBB1317087。
(作者單位:1.黑龍江財經學院;2.哈爾濱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