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
引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有關心理健康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經常的心理訓練等提出一些認識,以便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工作。
全面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和主旋律,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就有關心理健康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經常的心理訓練等提出一些認識,以便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工作。
1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亦是旺盛生命的重要標志。人作為一個整體,其身體與精神相互依存、彼此制約。人們一般對生理上的健康非常熟悉也能自覺重視,但卻較少注意心理健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疾病和虛弱現象,而且是一種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態。因此健康是一個整體、全面、綜合的觀點,包括生理、心理上和社會適應等幾個方面。
心理健康標志著人的心理調適能力和發展水平,即人在內部和外部環境變化時,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是諸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下運作的綜合體現。所以,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
2 增強心理機能,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1 進行有效地心理訓練
為了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有必要讓同學們了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及正確處理心理問題的方法,提高應對能力水平,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數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漸漸累積而成,而良好的心理調節功能也是在成長中不斷增強的。因此,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須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學習、了解和掌握心理訓練的基本知識,增強心理機能,也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之一。
對于相同的壓力環境,心理狀況不同的人,對壓力的處置方式會完全不同,甚至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體現出人的心理素質的差別。
所謂心理訓練,就是在心理學的科學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有組織、有系統的心理活動,指導人們不斷增強并保持心理機能,培養心理技能,養成良好的心理活動習慣,最終使以往的心理與行為發生積極而持久的改變,以提高心理活動效率,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礙的困擾。
增強心理機能是指通過訓練,使某項心理機能達到新的水平,心理機能包括承受挫折的能力、記憶力、注意力、意志力等。
心理技能是通過訓練訓練可以形成的,對發揮心理機能有著重要意義,如語言技能、情感識別技能等。
心理訓練與心理治療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心理訓練不關注“健康心理—病態心理”或“正常心理—非正常心理”這樣的二元對立,而是關注心理機能的強弱。通過內心活動領域的意志、認知、情緒、行為等進行不間斷的自我訓練,達到提高社會交往技能、增強問題解決能力等目的,實現持續的人格整合,建立個體與環境的協調關系。
在許多專家及專業人士多年努力下,目前心理訓練方法有許多種,從來源上看可以分為專業的心理方法、移植方法、借鑒方法等;從訓練形式上可分為內省心理訓練、有形心理訓練、無形心理訓練三大類;根據訓練時的成員組織形式,又可分為完全的自我訓練、伙伴互動訓練、團體訓練等。
總的來說,心理訓練是個系統工程。一般認為壓力應對是心理訓練的重點,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實際上只有解決了意、情、知、行等基本機能,才能有效地處理工作壓力。
所以心理訓練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多樣化的,可以采取各種方式對人的意志、情緒、認知、行為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進行訓練。如在情緒訓練中,請記住類似以下的警示:
(1)當你感覺到你就要對自己的情緒失去控制時,請用離開的辦法避開你不快的環境,或者站在另一個人的位置上考慮一下,或設想未來,使你看到問題得以克服的前景,或者向一個同情者加以傾訴。
(2)記住失敗和失望是偽裝下的祝福。它們可以告訴你目標可能并不適合你,或者救你于未來更大的失敗之前。吃一塹、長一智,遭受挫折后說一句“我犯了個錯誤”,再繼續前進。
這樣就逐步培養了自己理性抑制不正常情緒的能力。
2.2 人格整合及人生意義
人格是指持久而獨特的思想、情感以及行為模式,它表現了個體是如何適應這個世界的。是個人在不同情境、不同時期都保持一貫的心理品質。
從機能意義的原則出發來解釋,人格是個體適應環境的工具,越到現代社會,人們越要有個性,否則就無法在許多雜亂、彼此矛盾的壓力中作出選擇。通過學習意志、情緒、認知、行為能力、互動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心理訓練的理論及方法后,人們就應該將這些基礎知識綜合運用,進行人格整合訓練,以解決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打造堅實的心靈。
人格也是意志、情緒、認知、行為的統一體,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由于人們吸收了各種信息、觀念,要處理各種問題,作為人格素材的各種元素是多元的。隨著心理的發展,人格各方面逐漸向和諧統一變化的動態過程,稱為人格整合。人格整合是持續終生的活動,而心理訓練的目的,就是建立穩定成熟的人格特征,找到真正的人生意義。
心理學中的人生意義是人格中最核心的部分,每個人的人格不同,所以不存在統一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是個體從社會對你的接納和需要中體會到的。
真正有價值的人生意義非但不會和日常生活對立,反而能夠提升日常生活。人生意義是人格整合的最終目標,擁有人生意義的人格穩定堅固、百折不摧,人們會覺得這樣的人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往往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確立生活目標,明確人生意義是人格整合的主動過程。一個人真正找到人生意義,也會變得更加寬容,就會發現周圍的一切在自己的眼里變了個樣。東西還是那些東西,人還是那些人,但它們的意義發生了變化。如今在校的青年學生就應該開始選擇自己的生活目標,為今后更好融于社會做好準備。其實,很多心理問題也只有一個原因,當事人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所以,解決心理問題不是解決表面的具體問題,而是從根本上幫助當事人樹立對人生的進取態度。這樣,不但讓眼前的問題得到解決,而且以后即使風浪再大他都有能力自己去迎接。
2.3 重大生活事件對人格的影響
重大生活事件也會促使人們開始新一輪的人格整合。生活中發生重大變故肯定會對心理造成極大影響,必須及時進行調整個人的情緒。
重大生活事件是涉及個人生活幾乎所有重要方面的事件,是個人以前從未經歷過或雖然經歷過,但未達到如此嚴重程度的,均給個人心理帶來極大沖擊。
重大生活事件給一個人帶來的沖擊是全方位的,直接沖擊著一個人的情緒,也會很大程度上改變他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重大生活事件更直接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力。許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重大生活事件的襲擊變得意志薄弱。
通過心理訓練應該具備應對重大生活事件的心理素質,對待重大生活事件的正確方法是,當事件結束后,要理性分析自己遭遇事件的成因、過程。盡可能理性地得出結論,并調整相應的感情。
總之,在心理訓練這個系統中,人的自知力是前提,心理機能的四個要素(意志、情緒、認知、行為)時基礎,互動能力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功。問題解決能力和人格整合是各種心理機能的綜合運用,確定人生意義是心理訓練的最終目的。
通過課程學習和訓練,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貴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