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載升
【摘要】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
容。語文閱讀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基本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然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于每一篇閱讀課文反復閱讀、講解,會導致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越來越低。同時筆者注意到,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于詩歌、古詩的興趣明顯大于對閱讀課文的興趣。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覺得可以借助這一途徑來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對于閱讀的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閱讀教學; 閱讀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材是以幾十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主體,這些作品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典范,是識字的有效途徑,是學習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傳統、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鍛煉思維能力的憑借。語文課中,閱讀教學占的比重大,用的課時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投入的精力大,花費的時間也多。因而,人們一提到語文課,往往想得較多的是閱讀教學,不難看出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了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簡單來講,就是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指導學生,讓他們與“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而達到語文文字的訓練。
故此,作為語文老師常常抓住每一篇精讀課文,結合教師教學用書,精心地“耕耘”著每一篇的精讀課文、每一節的閱讀教學。
但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特別是高年級的語文教學,為了讓學生揣摩每一篇課文表達順序常?!笆茏琛薄TS多課堂中,許多教師都是重復單調地引導學生,但是經常會出現問這個學生不會、問那個學生也不會的那種費時又費力的現象,同時學生的興趣就越來越少,這一節閱讀教學往往就得不到好的效果。
一、詩歌是學生的最愛
詩歌,特別是古詩,是我國燦爛的文化,一直深受眾人的“寵愛”。無論是離開了校園的成年人還是正在學習的學生,都能隨口背誦幾首古詩。但是讓他們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某篇課文或某個片段,卻“搖頭冥思”。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古詩這一種文學形式是我們中國人最樂而接受的。
我永遠都記得十多年前聆聽著名教師支玉恒老師執教《第一場雪》時的情景。支玉恒老師在教學總結時,結合學生的詞語板書,巧妙地連成一首簡短的詩歌:“驟然寒風冽,雪寂山村夜。江山粉玉積,豐年及時雪?!碑敃r詩歌一呈現,馬上引起全場的轟動,把課堂推向了高潮,短短四句詩,既是對課文條理的梳理,也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令人折服。這樣的形式,何嘗不值得一學呢?9月一開學,我就在六年級的第一篇課文《山中訪友》進行了簡單嘗試,借助自己所編的一首詩歌結合了教學:“獨自空手訪群山,古橋樹林似舊友。山中盡數好風景,雨停歸家懷友情?!碑敃r我把詩歌呈現出來時,全班的學生大為驚奇,個個興趣突起,而且在反饋練習中效果不錯,第一節閱讀課就令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在日后的閱讀教學中,我借助詩歌的形式來進行教學,用于提高每一節閱讀教學的效果。那這一種形式,效果如何呢?
二、借助詩歌形式是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一)借助詩歌形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指引學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通過抓住文章的關鍵字詞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能夠更加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這有利于大大地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效果。
在教學《小英雄雨來》第一節時,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
教師:“誰來告訴我這一節課文寫了什么?”
學生:“這一節段寫了雨來的家鄉還鄉河很美,雨來很喜歡游泳?!?/p>
教師:“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是誰?那這一節主要寫了他的一個什么特點呢?”
學生:“是雨來。主要告訴我們雨來的喜歡游泳,而且本領很高。”
教師:“對,那么,你可以把你的這一句話濃縮成7個字嗎?”
學生:“雨來游泳本領很高?!?/p>
教師:“7個字,能嗎?”
學生:“雨來游泳本領高?!?/p>
教師:“對,就是這樣……”
在我一步一步引導下,學生終于編成了以下一首小詩:
雨來游泳本領高,夜校學習因愛國。巧救大叔卻被捕,
勇斗鬼子不屈服。有志少年誤已死,河里冒頭成英雄。
整節課,學生們都在興奮中,都在思考中,都在理解中。當他們完整地讀出他們所歸納的詩歌時,使得課程推向了高潮,就便是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果。
(二)借助詩歌形式,深化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到,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師在執教閱讀教學時,特別是中高年級,語文教師的語言引導,其實就是讓學生“走進”每一篇課文,體驗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總結時,我利用所創作的一首詩歌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情:
決心冒險取火種,宙斯得知氣敗壞。忍受痛苦不屈服,終獲自由成英雄。
為什么普羅米修斯要冒險?
為什么普羅米修斯要忍受痛苦?
為什么普羅米修斯不屈服?
為什么普羅米修斯成了英雄?
在我利用詩歌連續不斷地追問下,我班的學生被感染了,他們的感情被調動了,課堂一下就成了“高手林林”,他們結合詩歌用自己的語言述說他們的體驗。
然后,我接著追問:您能用您的感情去讀一讀這一首詩歌嗎?于是全部學生都在嘗試利用這一首獨特的詩歌來表達他們閱讀課文的感情與體驗,就便是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果。
(三)借助詩歌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詩歌用簡練的語言卻能概括出體驗和思想,語言精練、節奏鮮明、易于憶記。這剛好就是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好“陣地”。在教學《北京的春節》時,我利用詩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除夕燈火亮通宵,鞭炮日月響不絕。
正月初一忙不停,廟會表演最有趣。
元宵夜燈是高潮,眨眼十九才結束。
教師:“你覺得這首詩歌應該用怎樣的感情去讀才好?”學生:“應該用高興、喜悅的感情去讀,才能表達出作者幸福的感覺。”教師:“那哪些詞,最能表達這一感情?”學生:“亮、最……”教師:“那同學們,請你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一首詩歌吧!”……
我這一首摘錄課文詞語編成的詩歌,富有一定的詩意,學生通過朗讀這樣的詩歌,課堂就會收到事半功倍、潛移默化的效果。因為詩歌的分行分節、斷句換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朗讀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生更能感受到朗讀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就便是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果。
(四)借助詩歌形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最大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全面性的,是綜合性的,而借助詩歌的形式,就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在《巨人的花園》里:“那里,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
我問道:“巨人的花園美在哪?”學生答道:“春夏秋冬都美?!薄澳沁@時間,我們可以概括成什么?”“四季?!?/p>
于是就生成了:花園四季真漂亮,常年洋溢歡笑聲。
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中,我問道:“哪些詞最能表現法庭上的父親?”學生回:“鎮定、沉著?!?/p>
我接著問:“這鎮定、沉著靠的是什么?”學生:“是信心。”
“是怎樣的信心?”“是忠于革命的信心?!?/p>
于是就生成了:鎮定沉著靠信心,忠于革命最偉大。
這一個個的例子,其實就是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在和教師完成詩歌的時候,從易到難,既是理解,也是語言文字的表達,就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時候,就便是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果。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借助詩歌形式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去,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閱讀理解的能力,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實踐告訴我,借助詩歌的形式是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途徑。
參考文獻
[1]吳曉輝.古典詩歌教學中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培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4).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