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部農業大省推進綠色興農的戰略框架與實現路徑研究

2019-06-11 22:09:26郭曉鳴廖祖君巨棟王倩
中國西部 2019年1期

郭曉鳴 廖祖君 巨棟?王倩

〔摘要〕?四川作為生態資源和農業資源極為豐富的省份,實施綠色興農戰略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事關美麗四川建設,事關數千萬人的當代福祉和子孫后代的永續發展。本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力求摸清四川綠色興農的資源環境基礎,梳理四川推進綠色興農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四川綠色興農發展的戰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關鍵詞〕?綠色興農;資源節約;國土空間管控;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1-0007-12

一、引言

近年來,四川農業現代化雖然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1〕從發展現實來看,四川建設全國農業強省,面臨著食品安全問題多發、環境退化風險高和鄉村衰落遏制難三大挑戰。從理論和實踐來看,推進綠色興農發展是有效應對這些現實挑戰的關鍵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四川是天府之國,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要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2〕要實現綠色興農,就必須明確綠色農業的內涵要義和實現路徑。學界對綠色農業的解釋主要分為兩類觀點,第一類認為綠色農業是以生產綠色食品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屬于相對狹義的觀點。王兵提出,綠色農業是一種以生產、加工、銷售綠色食品為軸心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3〕陳來生、霍學喜認為綠色農業是指人們能充分節約地利用自然資源,并且生產和使用對環境無害的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并加工銷售綠色食品為軸心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4〕嚴立冬等提出綠色農業是綠色食品或無公害食品的產業基礎。〔5〕第二類認為綠色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的農業發展形式,這是相對廣義的觀點。周新德認為綠色農業是指農業全產業鏈生產綠色農產品,是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農業模式。〔6〕譚秋成認為綠色農業包括良好農業規范、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保護性農業等。〔7〕關于綠色農業的實現路徑,學者們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詮釋。李由甲認為綠色農業發展需要從綠色消費意識、發展體系與制度、農業法治的科技支撐和資金投入等方面來著手。〔8〕楊燦、朱玉林提出綠色農業的首要任務是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強農業生態管理。〔9〕嚴立冬等從財政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兩個方面分析了綠色農業發展的思路及對策。〔10〕梁增芳等建立回歸模型,從農戶從業意愿的微觀視角分析了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情況及其影響因素。〔11〕

綜上,學界對綠色農業內涵做出了比較宏觀的探索,對綠色農業的發展路徑和影響因素也從微觀視角進行了分析, 但缺乏從中觀的區域性視角進行研究,未能將綠色農業與農村、農民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研究范圍還有拓展的空間。本文認為綠色農業是相對成熟的綠色產業發展模式,綠色興農是指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增加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空間優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穩定為基本路徑,以糧食安全、綠色供給、農民增收為基本任務,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為基本動力,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從而形成的一種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新格局。〔1〕西部地區是內陸地區、農業資源富集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四川是西部地區典型的農業大省,推進綠色興農具有良好的現實條件和后發優勢。本文從四川綠色興農的資源條件入手,結合四川綠色興農發展的基礎、潛力和現狀,提出四川綠色興農“2345”戰略框架,其中:“2”是指兩個定位,“3”是指三步走遞進目標,“4”是指四個著力點轉變,“5”是指五大戰略重點突破。

二、四川綠色興農的資源條件判識

四川是全國農業大省、人口大省、資源大省,生態資源富集,人文環境絕佳。綠色是四川農業發展的鮮明底色,綠色興農必須立足四川資源環境本底以及水土資源匹配性,真正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綠色興農之路。

1.四川綠色興農的資源優勢

(1)四川省綠色資源充足,綠色興農發展潛力巨大。全省高等植物種數約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芳香及芳香類植物種數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野生菌類品種數占全國的95%;藥材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獼猴桃產量居全國之首。擁有省級農科院1所、市州級農科院14所、農業科技人才近3000人、農業科技園區240萬畝,要素儲備普遍高于周邊省份。

(2)環境資源良好,綠色興農生態本底扎實。人均水資源量達4203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平的2倍。年降水量約為1000~1200毫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土壤資源豐富,土類和亞類數分別占全國總數的43.5%和32.6%。植被覆蓋率高,2017年全省草原植被綜合覆蓋率達到84%,高于全國水平近30個百分點。

(3)氣候資源優越,綠色興農條件得天獨厚。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雨量多、無霜期長,天然適合糧食綠色生產。川西南山地冬暖夏涼,干濕季明顯,光熱充足,天然適合芒果、石榴、葡萄等水果綠色生產。川西北地區多數屬高山峽谷地帶,冬寒夏涼,水熱不足,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日照充足,天然適宜種植反季節蔬菜等綠色產品。〔12〕

2.四川綠色興農的資源約束

(1)環境資源約束顯現,綠色治理任務繁重。據調查,四川耕地土壤的點位超標率為34.3%,其中,重度污染點位比例為1.20%,林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0.7%,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38.3%。來源于《四川省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省147個國、省控監測斷面中,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達27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僅為81.6%,除甘孜州外。低于貴州、重慶、云南等周邊省市5個百分點以上。來源于《2016年四川省環境狀況公報》。2016年四川地質災害發生227次,是重慶的2.36倍,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比為15%,高于重慶和云南的平均水平。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為近20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超過30%,是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最大的省和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

(2)土地資源支撐不足,綠色開發掣肘明顯。一是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四川人均土地面積只有0.6公頃,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70%。二是土地利用潛力不足。全省土地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占比僅為7.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土地利用類型以林牧業為主,耕地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13.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優質耕地占比水平則更低。三是土地林地保護壓力大。2016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僅35.22%,比重慶低3.21個百分點,比貴州低1.87個百分點,比云南低14.81個百分點。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7》整理而得。

(3)市場資源培育滯后,綠色產品知名度不高。一是地形復雜導致綠色農業市場開拓受制。綠色農產品產地大多處于交通不便、相對邊遠的地區,而四川省貨運鐵路不發達,農產品運輸主要依靠公路,物流成本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導致四川綠色農產品市場銷售難度較大。二是綠色農業產品開發相對滯后。綠色農產品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較低,品種相對單一,難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三是綠色農業的市場主體發展不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從事綠色農業開發的相對較少,財政涉農資金對綠色農業企業支持不夠。

三、四川綠色興農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通過對四川2010年以來綠色興農發展情況的縱向度量,以及與重慶、貴州、云南四省市相關數據的橫向比較,明確四川省實施綠色興農戰略的優勢和制約,以期在戰略推進中能夠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1.四川綠色興農的發展現狀

(1)綠色生產水平逐漸提升。農用物質利用效率有所提升,施用強度不斷下降,2016年四川萬元農業增加值所耗費的農藥24.3公斤,比2010年水平降低3%;單位耕地面積農藥施用量8.62公斤每公頃,比2010年水平降低6.7%。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逐漸提升,2016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0%,較2010年水平提高30個百分點。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升,2017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化利用率約為62%,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77.8%。農膜科學使用水平顯著提升,2017年全省農膜回收率達到72.5%,比2016年提高3.4個百分點。

(2)綠色開發布局初步確立。以四川盆地中部平原淺丘區、川南低中山區、盆地東部丘陵低山區、盆地西緣山區和安寧河流域“五大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建立農業發展基本格局,〔13〕據此確立平原地區、丘陵地區大部分和安寧河流域為優化發展區,盆周山區大部分和安寧河流域以外的川西南山地區為適度發展區,川西高原區和部分盆周山區為保護發展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功能定位與方向,重點推進川西“稻菜”輪作、優質奶牛蛋禽,川中檸檬產業、優勢禽兔,盆周山區名優綠茶、優質牛羊肉,長江上中游柑橘、獼猴桃和川西北優質牦牛、綿羊等優勢農產品主產區。

(3)綠色治理成效不斷顯現。農業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2016年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3.30%,比2010年提高16.92個百分點。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達到68589個,比2010年水平提高1.09倍。水庫數量達到8117座,比2010年增長20.1%,年均新建226座;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98萬公頃,比2010年水平提升41.9%。綠色防控治理能力逐漸增強,全省共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園區953萬畝、全國病蟲監測預警區域站50個、省級病蟲重點測報站60個、培育壯大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2000余個。農業抗災能力有所提升,2016年,四川省成災面積60.9千公頃,比2010年水平降低66%。

2.四川綠色興農的主要難點

(1)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壓力大。一是化肥、農藥施用強度高。2016年四川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達到369.8公斤每公頃,是貴州的1.6倍;單位面積農藥施用量8.62公斤每公頃,是貴州的2.85倍。二是化肥、農藥施用效率不高。2016年四川萬元農業增加值所耗費的化肥為104.2公斤,是貴州的1.2倍;萬元農業增加值所耗費的農藥24.3公斤,是重慶的1.2倍、貴州的2.1倍。三是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局部地區耕地土壤污染點位超標率達34.3%,輪作休耕不夠。

(2)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程度不高。一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低。四川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僅62%,50%左右的畜禽養殖廢棄物未得到無害化處理,顯著低于周邊省份水平。二是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提升緩慢。特別是油菜、豆類、薯類等秸稈綜合利用率則相對較低,部分偏遠地區技術設備相對落后,存在污水處理難,沼渣、沼液利用不配套,二次污染突出等問題。三是農業綠色開發的科技支撐和應用不足。新型農用可降解地膜研究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需求,當前可降解地膜存在拉伸強度、降解時間與農藝要求不匹配,使用成本高等缺點,尚無法大面積推廣應用。

(3)農業綠色生產制度不健全。一是綠色農業標準建設不完善。全省尚無統一的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標準,全程檢測體系和執法問題需統一協調,綠色技術標準能否被廣大農戶所接受與應用也尚待考察。二是綠色農業監管體制不健全。對綠色農業的監管范圍僅限于終端產品,缺乏對生產過程的全程監控,導致假冒侵權行為時有發生。三是綠色農業市場運作機制不規范。相當多的農產品企業還未形成綠色營銷觀念,只注重眼前利益,追求一個“綠色”賣點,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4)農業的綠色功能開發不足。一是農業的多功能開發水平較低。農業尤其與旅游、文化和服務等第三產業的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健全。二是鄉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處理率普遍低于30%,難以為綠色農業提供優良的生產環境。三是對農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農業教育功能的載體建設不足,特別是成都平原地區等都市農業發達地區的“窗口農業”作用和“知識傳播”作用不明顯。

四、四川綠色興農的戰略框架與重點突破

堅持“生態優先、質量提升、小農為基、全鏈打造”發展思路,結合四川綠色興農發展的基礎、潛力和現狀,構建四川綠色興農“2345”戰略框架,其中:“2”是指兩個定位、“3”是指三步走遞進目標、“4”是指四個著力點轉變、“5”是指五大戰略重點突破。

1.兩個戰略定位

(1)全國綠色農業發展先行省。力爭在涉及綠色農業發展的主體參與、標準建設、激勵約束等一系列重大體制機制方面先走一步、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創新探索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載體梯次輻射帶動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擴散的示范帶動機制。先行探索貧困地區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機制和綠色農業開發機制,形成具有四川特色和全國示范效應的綠色農業發展路徑。

(2)全國綠色農業經濟強省。努力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擴大綠色農業覆蓋面和區域,將四川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完善綠色農產品研發鏈、加工鏈、營銷鏈,實現農業價值產出大幅提升,打造成為全國領先的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深度挖掘農業的多功能和新業態,打造成為全國聞名的生態休閑養生農業示范區。

2.三步走遞進目標

(1)到2020年,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普及取得積極進展,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農業產業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逐步匹配,總體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撐體系和體制機制的總體架構。

(2)到2035年,建成綠色農業發展先行省。科學合理的綠色農業生產力布局體系基本成型,建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綠色農業產業體系,〔14〕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生活富裕、鄉村美麗宜居。

(3)到2050年,建成全國綠色農業經濟強省。綠色農業成為全省農業的主體形態,小農戶充分融入現代綠色農業經濟體系,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綠色農業發展新格局。〔15〕

3.四個著力點轉變

(1)由注重農業生產功能向生產與生態功能協調并進根本性轉變。要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尊重農業發展規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農業發展全過程。〔1〕

(2)由注重農產品保供給向保供給與促增收融合共促根本性轉變。要切實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重點提高綠色農產品供給占比,構建農業綠色發展產業鏈價值鏈,培育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態綠色農產品品牌,加快構建貧困地區生態價值轉化機制。特別是要以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和生產水平的持續提升,確保小農戶分享農業綠色產業鏈價值增值。

(3)由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向創新與制度改革雙輪驅動根本性轉變。推進制度創新,構建以資源管控、環境監控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推動科技創新,開展農產品綠色生產、加工、運輸、存儲全產業鏈科技聯合攻關,推動綠色生態農業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培育以綠色科技為引領的農業發展新動能。〔1〕

(4)由注重政府推動向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兩手發力根本性轉變。建立健全生產經營者責任制度,通過市場激勵和政策引導逐步讓新型經營主體、廣大農民形成綠色農業生產方式,落實執法監管和政策支持,形成農業綠色發展的正向激勵。要積極創新綠色農業發展的投融資模式,有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綠色興農發展。

4.五大戰略重點突破

(1)突破綠色農業發展空間失序的制約,典型推動一批綠色興農試驗示范。嚴格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主體功能區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立足水土資源匹配性、農業多功能性、經濟發展協調性,構建“一圈、一帶、兩片、多園”的綠色興農核心空間布局。

“一圈”是指環成都綠色科技農業示范圈,即以成都市二、三圈層為核心,以德陽、眉山、資陽部分區域為拓展,以溫江區、郫都區、蒲江縣、金堂縣、廣漢市、仁壽縣等為重點,以綠色農業的科技研發應用和綠色農業的教育宣傳為探索方向的都市綠色科技農業示范圈。

“一帶”是指安寧河谷陽光農業示范帶,即以安寧河谷地帶為基本范圍,以攀枝花市、西昌市、冕寧縣、喜德縣、德昌縣、米易縣、鹽邊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等為重點地區,以綠色農事體驗和森林旅游康養發展等為探索方向的陽光農業示范帶。

“兩片”是指川西北原生態農業示范片區,即以川西北高原地區為基本范圍,以甘孜州的康定市、瀘定縣、九龍縣、丹巴縣、雅江縣、爐霍縣、德格縣、稻城縣、理塘縣、巴塘縣以及阿壩州的馬爾康市、阿壩縣、茂縣、理縣、松潘縣、小金縣、汶川縣等為重點地區,以綠色農牧產品種養和開發為探索方向的兩個高原生態農業示范片。

“多園”是指丘區山區種養循環農業示范園,即以川南丘陵地區和盆周山區為基本范圍,以川北的三臺、射洪、南部、蒼溪,川東的通江、宣漢、武勝,川南的合江、敘州、榮縣,川中的中江、資中、安岳等縣市區為重點地區,以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為探索方向的多個種養循環農業示范園。

(2)突破綠色農業發展要素緊缺的制約,重點暢通一批城鄉要素流動渠道。暢通城市工商資本下鄉渠道。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協同推進財政投入制度、社會資本引導制度和農村金融保險制度改革。創新鄉村投融資機制,構建城市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帶動鄉村要素共同助力綠色興農的重要機制。全面構建涉農財政資金整合長效機制,加快推進城市工商資本與鄉村資源融合,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暢通現代農業科技應用渠道。圍繞鄉村農業科技需求,全力打造農業品種資源庫、品種創制、技術體系、推廣轉化和成果應用的環環相扣的農業科技創新鏈條。圍繞綠色農業的生產加工、產品貯藏、綠色防控、新品推廣和綠色儲糧等關鍵環節的技術攻關和試驗推廣,構建支撐綠色興農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農技人員集中培訓力度,組織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進村入戶,開展“五新”包括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械、新肥藥。的推廣工作。

暢通專業發展人才進入渠道。以建立鄉村人才吸引、培育和使用機制為核心,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針對人才實際需求提供精準激勵,突破城鄉人才雙向自由流動瓶頸。增強鄉村對城市人才的吸引力,建立鄉村人才長效引進機制,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借用”城市人才扎根鄉村做實事。根據各地鄉村發展現實需求和長遠目標,深化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培育制度改革。

(3)突破農業綠色發展環境趨緊的制約,著力打響一批生態環境治理戰役。打響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戰。深入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掌握重點行業企業污染地塊分布及環境風險情況,建立完善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檔案。通過切斷污染源,改進耕作方式與種植結構,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穩步推進重點典型區域耕地污染治理綜合示范區建設,在龍門山斷裂帶石亭江流域、川南土壤酸化區、川西南礦產富集區和盆周礦產富集區等重點區域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打響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從源頭上減少化肥用量。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鼓勵施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大力推進畜禽糞污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的“四化”綜合處理和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的“五化”綜合利用。完善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多種回收利用機制,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網絡。圍繞沱江、岷江等重點流域區域,建設一批跨區域、跨流域、涵蓋農業面源污染全要素的綜合防治示范區。〔16〕

打響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戰。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推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加快實施休牧、劃區輪牧圍欄、退化草地改良、人工飼草地、牲畜棚圈等建設,開展若爾蓋等國家草原公園建設試點工作。加強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嚴格執行禁漁期制度。關注生態退化區生態恢復與治理,重點加強川西藏區生態修復與保護、水土流失、水源涵養,對巖溶地區石漠化問題實施綜合治理。實施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加強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

(4)突破綠色農業發展業態單一的制約,探索創新一批綠色資源轉化模式。創新農產品品質提升模式。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及生物農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精準施肥技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健全與市場準入相銜接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建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1〕推廣“生態養殖+沼氣工程+綠色種植”“林(草)-沼-畜(禽)”、稻魚(蝦、蛙)綜合種養等循環發展模式和技術,建立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集約化現代農業經濟循環體系。

創新農業融合發展模式。探索“農業+”的多種模式,促進農業與文化、商業、旅游、體育等多元產業、多種功能深度融合。發展鄉村旅游業,利用農業農村優美景觀,打造農業觀光帶和觀光景區。發展休閑體驗,開發養心益智、康體健身、健康養老、民俗體驗等體驗項目。發展科普教育,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科技園為載體,打造一批農業科普教育基地。發展文化創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農業景觀和文創產品,推廣文創農事活動體驗。

創新生態資源產業化模式。開發生態資源的生產性功能,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林下經濟,形成“林、農、畜”協同發展模式。開發生態資源的生活性功能,推廣自然體驗、自然教育、生態旅游、康養度假等新型業態。開發生態資源的生態性功能,積極推進區域性碳匯交易、水權交易、排污權交易制度建設,使隱性的、潛在的生態資源轉化為顯性的、現實的市場價值。

(5)突破農業綠色發展認可度低的制約,強力實施一批農業品牌培育工程。實施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設工程。依托網絡通訊、系統集成及數據庫應用等技術,建立質量檢測追蹤信息化系統,對農產品產業鏈的種養殖、加工、物流到最終消費每個環節進行全程跟蹤、記錄詳細情況,實現產品“生產可記錄、安全可預警、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存儲、身份可查詢、責任可認定、產品可召回”。〔17〕

實施農業品牌建設主體培育工程。聘請相關專家定期向龍頭企業授課,支持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樹立品牌意識。從綠色興農引導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對獲得綠色認證產品給與獎勵。完善“三品一標”認證登記保護政策,強化產品防偽標識使用和證后監管。

實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工程。以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示范場、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為載體,打造一批“川字號”千億級農業產業;進一步做響做大川酒、川茶、川果、川菜、川豬、川藥、川油、川煙、川薯等“川字號”農產品區域品牌,將其鑄造成為全球聞名的金字招牌。深入發掘農產品中的歷史文化元素,推進成都天府源、內江甜城味、廣元七絕、資陽資味、遂寧鮮、眉山東坡味道等農業區域公共品牌建設。

五、四川綠色興農的政策支撐體系

建立健全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在頂層規劃、體制改革、資金保障、產業發展等方面完善政策支持機制,調動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四川綠色興農發展。

1.構建綠色興農投融資體制

一是由省政府牽頭設立綠色興農引導基金,建立財政注資、金融支持、抵押擔保等多種投融資方式協同推進機制,引導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綠色發展,力爭五年左右實現100億元基金規模,累計投資規模2000億元。二是積極整合惠農資金和涉農補貼,最大限度發揮惠農政策的綠色導向作用和激勵效應。三是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引導金融機構瞄準綠色農業發展需要,對綠色、低碳、循環農業領域的涉農客戶予以傾斜。四是研究出臺適應涉農特點的排污權、碳排放權、節能環保知識產權等新型抵質押擔保方式辦法。五是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積極發展多險種合作模式,重點探索綠色生態農業險、農村環境污染責任險等新型險種的拓展和衍生思路。

2.深度推進農業和農村改革

一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扎實有序做好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開展承包土地經營權和收益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地經營權抵押融資試點,通過深化改革明確集體資產歸屬、增強資產權能,健全集體產權交易服務機制,讓鄉村要素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更為順暢地流動。二是統籌推進農業農村相關改革試點。縮小土地征收范圍,探索土地“征轉分離”制度,允許更多地區自主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多元入市路徑。加大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力度,創新宅基地和農房利用方式,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閑置宅基地為鄉村旅游、度假康養、文創農業等新業態提供用地。三是積極創新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繼續做好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支持通過土地托管、土地入股、農業共營制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盤活土地資源。

3.加快綠色農業標準建設進程

一是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健全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收儲運銷全過程的質量標準體系。〔19〕推動建立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進一步加大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力度。建立健全全省綠色農業地方標準、技術規程以及質量監管制度。創建一批國家和省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森林食品基地。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參與全國有機產品認證扶貧試點。二是實行全鏈條信息化質量監管。搭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建立紅黑名單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貼標上市。〔1〕三是成立全省綠色農業標準化聯盟。以標準化為紐帶,整合產業鏈上各行業環節資源,吸納各類型農業經營主體、科研單位及社會團體等加入,共同制定本產業行規行約和各類標準。

4.建立綠色農業負面清單制度

一是建立綠色農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明確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分類推進重點地區資源保護和嚴重污染地區治理。〔1〕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不能以旅游開發為名破壞生態環境,嚴禁破壞、污染、圈占閑置耕地和損毀農田基礎設施。二是建立農業投入品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明確列出各類禁止使用的農藥、肥料、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和限制使用的農藥目錄,定期抽查農資使用情況。三是建立綠色農業發展一票否決制度。確保農業發展沒有重大生態破壞、食品安全事故、環境污染事故、超量使用化肥、農藥和資源過量使用等問題。對造成資源環境破壞的企業納入“黑名單”,實行永久性禁入。

5.完善綠色興農發展激勵政策

一是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的農業生態補償政策。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工作基調,避免農業長期使用農藥化肥對水環境的嚴重污染。對上游的生態補償應重視扶持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民不用農藥化肥造成的減產減收給予補償。二是制定完善綠色農業發展扶持政策。完善基金扶持政策、財稅補貼政策和金融保險政策。進一步落實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為主的“三補合一”政策,提高糧食等綠色優質農產品補貼標準,建立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結合聯動機制。三是實施綠色農產品品牌創建和農產品質量認證獎補政策。對川酒、川菜、川茶、川果等農產品品牌的創建,給予大力支持和獎補。

6.出臺《綠色興農行動指南》

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和要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編制《綠色興農行動指南》。一是要加強銜接性,推動《綠色興農行動指南》與農業相關規劃、城鄉規劃、產業規劃、環保規劃的高度銜接,保持與各規劃的統一性和協調性。二是要增強指引性。結合已經出臺的與綠色興農相關的政策文件、各個層面綠色興農的創新舉措和典型案例、綠色生產與綠色生活行動等,編制面向政府、涉農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綠色興農行動指南》,為推進全省綠色興農發展提供指引,切實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EB/OL].(2017-09-30).http://www.gov.cn/xinwen/2017-09/30/content-5228960.htm.

〔2〕中共四川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托奮力推進四川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N].學習時報,2017-09-27(01).

〔3〕王?兵.赤峰市敖漢旗綠色農業發展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3.

〔4〕陳來生,霍學喜.我國綠色農業發展途徑和體系建設探討——以青海門源盆地為例[J].開發研究,2006,(08).

〔5〕嚴立冬,張亦工,鄧遠建.綠色農業理論體系與組織管理方法初探[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11).

〔6〕周新德.綠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內涵、特征與效應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3,(11).

〔7〕譚秋成.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的綠色農業[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08).

〔8〕李由甲.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7,(03).

〔9〕楊?燦,朱玉林.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湖南農業綠色發展對策[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

〔10〕嚴立冬,何?偉,喬長濤.綠色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03).

〔11〕梁增芳,肖新成,倪九派.三峽庫區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的意愿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01).

〔12〕趙雯宇.四川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運行機制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6.

〔13〕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N].四川日報,2016-08-05(03).

〔14〕雷銀霄.“互聯網+”下的商城農業[C]//河南省農學會.2015年河南省農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5.

〔15〕施建霞.堅持“五個新實踐”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18,(07).

〔16〕四川省人民政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四川農業創新綠色發展行動方[EB/OL].(2016-11-1).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6/11/14/10403737.shtml.

〔17〕張道明.聚焦“四化”方向打造“四優”農產品[N].河南日報,2017-04-14(09).

〔19〕農民錢袋子更鼓米袋子菜籃子更優[EB/OL].(2017-02-07).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2-07/8143240.shtml.

(責任編輯?肖華堂?廖祖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91热爆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亚洲成a人片7777|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久草视频精品|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在线| 久久无码av三级|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欧美黄网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尤物国产在线|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午夜免费小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第一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欧美97色|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一级不卡毛片|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婷婷|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欧美高清三区|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女主播|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激情99|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欧美一道本|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