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李萍



〔摘要〕?本文對2011~2017年見刊的以《資本論》為主題的2301篇中國期刊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結果表明:圍繞《資本論》的研究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且形成了以高等院校為主、科研院所為輔的核心研究機構,以及以《當代經濟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政治經濟學評論》和《學習與探索》等為主的核心學術期刊;作者主要以年長研究者為基本力量,但高產作者與高被引文獻作者大多并不交叉;研究中心主要位于北京和沿海發達地區,內地長春、成都和武漢等地較活躍。與此同時,中國《資本論》研究也存在著梯隊不健全、視角相對單一、注重研究方法但實證薄弱、缺乏制度性資金支持等現實問題。對此,本文提出推動中國《資本論》研究創新性發展“五個著力加強”的因應之策。
〔關鍵詞〕?《資本論》;中國期刊;文獻計量
〔中圖分類號〕F091.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1-0108-10
一、引言
20世紀初《資本論》開始引入我國,由此對中國社會諸多方面產生了極其重要的積極影響。〔1〕《資本論》既有助于我們科學認識現代資本主義,更有助于我們科學認識實踐中的社會主義,〔2〕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引?!?〕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中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資本論》更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和最重要的經典文獻,故而,探究中國《資本論》研究的最新進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資本論》研究理應在學術界尤其是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目前圍繞《資本論》進行的研究到底處于一個怎樣的狀態呢?這既是一個需要我們在對近期中國《資本論》研究狀況掃描審視的基礎上形成清醒認識的基本問題,也是一個為未來的研究指明方向的重要問題。檢視已有文獻,盡管葛揚和侯祥鵬(2012)分析了2000~2010年我國《資本論》研究的基本情況,〔4〕但是考慮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實背景和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有必要根據最新的研究動態,運用文獻計量學的分析方法來考察其在研究主題、隊伍、陣地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并總結其特征、指出其困境、展望其趨勢。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來分析中國《資本論》研究的基本情況。文獻計量分析法由俄國化學家瓦爾金1911年開創,其概念由英國學者阿倫·普理查德(Alan Pritchard)于1969年正式提出,是“以文獻數量為基礎,通過數學和統計學方法,論述與預測科學技術規律與現象的學問”?!?〕本文在概述《資本論》研究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分別從“誰在研究”(作者群和核心作者)、“研究什么”(研究主題)、“如何研究”(研究方法)、“在哪研究”(機構、地區和期刊)、“誰支持研究”(基金來源)等角度展開細化分析,并進行了一定的延展性討論。
2.數據來源及檢索說明
本文的研究對象重點針對學術期刊論文,而會議論文、專著、學位論文和報紙等在此不作分析。選定《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簡稱CAJD總庫)作為所需文獻的檢索來源,具體檢索條件如下:期刊發表年份是“2011-2017年”,來源期刊選擇“全部”,主題是“《資本論》”,文獻分類為“全選”,匹配模式是“精確”,其他為默認設置,以盡可能完整地反映中國《資本論》研究的基本情況,并著重從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研究隊伍和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機構、學術期刊、研究人員結構、研究區域分布、研究問題等多方面揭示出其新的特征。本文共檢索到文獻2301篇,檢索日期為2018年5月11日。
三、《資本論》研究總體情況與主要領域
1.《資本論》研究概況
2011~2017年,發表于我國學術期刊的《資本論》研究相關文獻數量雖然在2016年略有回落,但是總體上依舊呈現較為明顯地上升趨勢(詳見表1)。主要由于受到國家政策的導向和現實經濟的需要,一些學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及其在中國應用的相關研究上,〔6〕而2017年出現的快速回升也因為這一年正是《資本論》第一卷出版150周年。2011~2017年間,我國平均每年發表《資本論》研究相關的期刊論文328.71篇,從論文的所屬類型來看,研究類文獻所占比重最大(1918篇,占83.35%),其余依次是評論(59篇,占2.56%),綜述(43篇,占1.87%)和其他(284篇,占12.34%)。??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評論類論文里主要以書評為主,比例高達83.05%(49篇),且在書評文章中有37篇都是圍繞《21世紀資本論》展開的,這也反映了近幾年圍繞《資本論》研究的專著或者說有影響力的專著相對較少。此外,商榷類論文只有10篇,表明在這一時期,學者對《資本論》進行學術思想的爭論較少,一定意義上也標示著《資本論》相關研究熱度有所下降。二是綜述類論文里面絕大部分都是會議綜述,而圍繞《資本論》本身及其某一研究領域進行的綜述僅有6篇,這既彰顯了《資本論》研究相關會議的蓬勃開展,也反映了相關深入研究尚付闕如。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第一,在全部2301篇《資本論》研究相關期刊論文中,發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面的論文有644篇,占比27.99%;發表在南京大學核心期刊(CSSCI)上面的論文有442篇,占比19.21%,總體來看,發表在核心期刊上面的論文數量的比重高于其它學科。第二,這些已經發表的論文總共獲得了357項基金的支持,其中,國家社科基金272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33項和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6項,但是其它各類基金尤其是地方性基金數量相對較少,這說明針對《資本論》研究的基金支持體系還不健全,主要還是停留在國家層面,既體現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地方的支持力度不夠。第三,從研究作者的群體來看,所發表論文的第一作者主要是中老年研究者,年輕學者相對較少,且年輕學者發表論文所在的期刊層次總體較低,這雖然與學科性質相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資本論》研究隊伍存在青黃不接的問題。第四,從總體引用與下載情況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的期刊論文被引用率相對較低,具體來看,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次數為1.196次,平均每篇文章被下載次數為231.76次,下載被引比為193.78。第五,從《資本論》研究的相關學會及會議舉辦情況來看。目前已經形成一批制度化的全國性和地方性的《資本論》研究學術研討會,例如: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學術年會、《資本論》與當代經濟問題學術研討會、四川省《資本論》研究會學術年會等。此外,通過整理相關會議綜述性文獻可知,2011-2017年全國共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39場,其中,全國性會議33場,占84.62%;地方性會議6場,占15.38%,沒有查到組織國際研討會的信息。
2.《資本論》研究領域與高頻關鍵詞
在分析檢索文獻關鍵詞的基礎上,我們還重點考察了《資本論》研究的研究領域。關鍵詞分析是文獻計量學的一個基本分析方法,主要特點是可以從一定的角度揭示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研究方向。〔7〕但當前學術文獻的關鍵詞標引并不規范,存在表述不清、過度使用等問題?!?〕因此,我們在進行具體分析時,還對關鍵詞進行必要的篩選和重組。
根據研究的需要,首先,我們將一些具有一定內在相關性的概念歸為一個更為基礎性、更具引申性、更富涵概括性的詞義之中,如把“資本”與“資本邏輯”歸為一個關鍵詞“資本”;將“價值”“勞動價值論”“勞動”“剩余價值”等歸為“勞動價值論”;把“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歸為“歷史唯物主義”;把“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歸為“生產方式”。其次,因“《資本論》”和“馬克思”與本文檢索的關鍵詞高度重合,為避重復故而在分析中不再納入。按照上述方法整理后得到的中國《資本論》研究的10個高頻關鍵詞(詳見表2)。
由表2可知,2011~2017年間,中國《資本論》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包括“勞動價值論”“資本”“生產方式”和“歷史唯物主義”等,出現的頻次分別為151、140、92和84。“勞動價值論”之所以成為中國《資本論》研究的高頻關鍵詞,主要是因為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不僅是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有效方法,〔9〕也是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理論武器。因此,“勞動價值論”自然成為《資本論》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若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等都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相關內容的話,其出現的頻次會最高,也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起到的是方法論的意義,因而也是分析諸多現實經濟問題的一個重要指導?!吧a方式”之所以成為關鍵詞,主要是因為其是分析中國諸多現實經濟問題的必要手段,具體體現在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雙向互動關系來解釋經濟現象和解決現實問題。“資本”之所以成為《資本論》研究的關鍵詞,是因為《資本論》本身就是論資本的,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沒有資本也就沒有剩余價值問題。
四、《資本論》研究作者及研究方法
1.《資本論》研究的高產作者
2011~2017年間,中國《資本論》研究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15位的作者共發表了210篇相關論文(人均每年2篇)(詳見表3)。其中,發表論文數量前三位的依次是王慶豐教授和許光偉研究員(年均3.14篇)、白剛教授(年均3篇)。從他們的職稱來看,全部都為教授(研究員),且大部分高產作者都具有教授級職稱,這既說明了《資本論》研究需要更長時間的前期積累,也反映了《資本論》研究領域內年輕學者發表論文的難度較大。從其所處的區域來看,高產作者有接近一半來自北京(共有7位),這也佐證了北京作為中國《資本論》研究的中心地位。??進一步分析發現,我國《資本論》研究高產作者存在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平均年齡為51.72歲,中老年學者居多,青年學者缺乏。但對比2006~2010年中國《資本論》研究的高產作者,平均年齡為56.38歲,呈現一定程度的年輕化趨勢(平均下降了4.66歲)。
2.《資本論》研究的高被引作者
通常情況下,文獻被引率越高,表明其所形成的學術影響力越強。但從中國《資本論》研究高被引文獻的基本情況可知,高產作者大多數不是高被引作者,只有王慶豐、孫正聿和魯品越3位作者是重合的,這說明高產作者的論文引用率乃至質量不一定就高。因此,如何促進中國《資本論》研究質量的不斷提升,是擺在中國《資本論》研究者面前的一個重要現實課題。
進一步,本文以前50位高被引文獻來考察高被引文獻與期刊綜合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紤]到篇幅問題,具體文獻在此未列出。可以發現,在樣本文獻中,被引次數最多和最少的分別為58次和11次,平均為18.16次。高被引文獻對期刊綜合影響因子的回歸系數為0.5957,呈正向影響關系,但在統計學上并不顯著(p=0.2157),換言之,期刊影響因子高,文獻被引用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就更大。這表明對中國《資本論》研究的高被引文獻來說,文獻本身的質量可能比期刊的影響因子對其被引用率起到的作用更大。
此外,還因為發表有關《資本論》研究的相關期刊多是綜合類或者馬哲類期刊,其本身影響因子就相對偏低,這也說明了發表論文不能單看期刊的影響因子,也要看其在學科類的地位與重要性。從前15篇高被引文獻作者的年齡結構來看,同相關研究“高產作者”類似,中老年學者居多,高被引文獻第一作者的平均年齡為62歲,其中,60歲以上10人,40歲以下3人,最小38歲,最大為82歲(喬爾·科維爾教授)。這說明《資本論》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的影響力相對較小,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學者加入到《資本論》研究隊伍中來仍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另外,從前15篇高被引文獻涉及的領域來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題的研究文獻最多(8篇),說明研究《資本論》的高引用論文目前以哲學為主,反映了中國《資本論》研究與中國改革實踐的聯系仍不緊密,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從前15篇高被引文獻作者所在地區分布來看,北京的人數最多(有5位),上海和長春分別為4位和3位,廣州、福州和重慶各1位??梢?,北京、上海和長春依舊是中國《資本論》研究最具學術影響力的城市。
從合作研究來看,跨機構研究以及研究者之間合作還相對較少,在前15篇高被引文獻中只有3篇為合作研究,1篇為跨機構合作研究,1篇為跨國合作研究;而在前50篇高被引文獻中,合作研究和跨機構合作研究也分別僅有12篇和5篇,其余均為獨立完成。
3.《資本論》研究的主要方法
《資本論》研究乃至政治經濟學的主流研究方法依舊是規范分析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治經濟學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資本論》創作的立足點是階級分析,根本目的是批判資本主義制度。〔10〕盡管實證分析這一方法論術語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還未出現,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的研究方法就只強調規范分析。事實上,馬克思本人是十分重視實證研究的,〔11〕尤其是其所主張的歷史與邏輯統一的研究方法,更加體現在其于《資本論》中運用的大量數量分析和案例論證中。更有研究者指出,馬克思的歷史分析法就是一種“動態實證”分析法?!?2〕
整體上講,當前中國《資本論》研究的相關文獻,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還相對較薄弱。具體來看:以“《資本論》”+“計算”和“《資本論》”+“實證”為關鍵詞檢索出的文獻總共只有53篇,但是事實上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文獻只有26篇,這些實證多是進行理論上的推導,且運用中國數據檢驗的很少,運用中國數據檢驗《資本論》相關理論的文獻僅有4篇,分別是趙峰等的《國民收入核算的政治經濟學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第8期)、李海明的《一個古典——馬克思經濟增長模型的中國經驗》(《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11期)、榮兆梓和陳的《轉形問題B體系:模型與計算》(《經濟研究》2014第9期)、靳清等的《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第3期)。同時,圍繞《資本論》進行實證研究的學者也很少,僅少數幾位學者,如陶為群、孟捷等,且多有理工類學科研究背景。
五、《資本論》研究的主要期刊、科研機構及基金支持情況
1.《資本論》研究的主要期刊
通過檢索發現,《當代經濟研究》是發表《資本論》相關研究論文數量最多的,2011~2017年間一共發表相關研究成果123篇,是唯一一個發文量過百的期刊,占檢索文獻總數的5.34%。其次分別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政治經濟學評論》和《學習與探索》,分別發表80、74和51篇,各占3.47%、3.21%和2.21%(詳見表4)??梢?,《當代經濟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經濟學家》《政治經濟學評論》和《學習與實踐》等期刊是中國《資本論》研究最具學術影響力的刊物。
從主要期刊的地區分布來看,北京有8家,已經成為中國《資本論》研究期刊的重要聚集地,哈爾濱有2家,成都、石家莊、濟南、長春和昆明各有1家。此外,2011~2017年,發表《資本論》研究成果最多的15本期刊一共發表620篇(占26.94%),說明中國《資本論》研究成果發表的積聚現象明顯。??2.《資本論》研究的主要機構
從中國《資本論》研究的主要機構看,發文數量最多的單位是中國人民大學,共計147篇,占6.39%,其次是吉林大學,94篇,占4.09%,第三是南京大學,85篇,占3.69%(詳見表5)。排名前15位的研究機構一共發表論文902篇(占39.20%),這反映了中國《資本論》研究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部分研究機構由于對《資本論》研究的投入和產出都不足,《資本論》乃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確有被邊緣化的趨勢?!?〕
從主要研究機構的地區分布來看,北京7家,上海2家,南京、長春、武漢、南昌、天津和福州各1家,這與中國《資本論》研究期刊的區域分布大體一致,反映了《資本論》的研究機構與研究期刊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存在協同發展的關系。研究機構和高產作者的地域分布,都表明中國《資本論》研究存在明顯的區域集聚特征,北京、長春和上海等地已經成為中國《資本論》研究的區域中心。??3.《資本論》研究的基金支持情況
2011~2017年, 中國《資本論》研究得到基金支持的期刊論文共438篇,占文獻總量的19.03%,其中,得到省級、國家級的基金項目支持分別占10.04%和89.96%,沒有檢索到市校級基金支持論文。從整體上講,得到基金項目支持的論文比例有所提升,由5.61%上升為22.01%,在數量上也有明顯的增加。由于學科專業背景、研究方法和數據獲取方式等存在差異,得到基金支持的論文是否具有相對較高的學術影響力目前在學界還莫衷一是。〔13〕本文主要從發文的覆蓋面和被引用情況兩個維度來考察基金資助的實際效果。2011~2017年,檢索到的438篇基金論文中,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共394篇論文,占總數的89.95%,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共發表得到國家級基金支持的論文349篇,比例為79.68%。在被引率方面,2011~2017年,受基金支持的論文被引率為57.63%,篇均被引2.18次;而同期非基金論文被引率為36.75%,篇均被引0.47次。綜合分析,盡管基金論文的影響沒有非基金論文的范圍廣(主要是篇幅相對較少),但從被引率和篇均被引次數來看,基金論文的影響深度要優于非基金論文。
六、結論與對策
本文對2011~2017年見刊的以《資本論》為主題的2301篇中國期刊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結果表明,2011年以來國內學者圍繞《資本論》的研究勢頭較強,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主要表現出幾個方面特征:一是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政治經濟學協同發展的研究熱點。二是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核心研究隊伍,且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社科院和黨校。三是形成以高等院校為主的核心研究機構,以及以《當代經濟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政治經濟學評論》和《學習與探索》等為主的核心學術期刊。四是擁有一批堅實的中老年研究者,但高產作者與高被引文獻作者大多并不交叉。五是研究中心主要位于北京和沿海發達地區,內地成都、長春和武漢等地也較活躍。
與此同時,也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資本論》研究隊伍不健全,核心研究者存在老齡化問題,年輕學者的培養亟待加強。二是研究重點主要還是圍繞《資本論》解讀進行的,參考文獻對外文相關著作涉獵極少,并且缺乏對國外最新文獻的追蹤。三是現有的研究絕大部分都是規范性分析,實證研究相對少見,造成了研究成果的實踐性和影響力的不足。四是制度性資金支持較為缺乏,基金項目支持體系不夠健全,尤其是地方性支持資金的匱乏。五是國內相關學者與國外《資本論》的研究者互動較少,不僅體現在合作進行研究上面,也體現在國際會議學術交流方面。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推動中國《資本論》研究創新性發展“五個著力加強”的因應之策。一是著力加強和完善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建設體系,大力培養青年研究者,并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發展空間。二是著力加強對《資本論》研究的制度性資金支持,尤其是要完善地方和高校的相關基金支持項目。三是著力加強對最新文獻的追蹤,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前沿追蹤,并強化對外文馬恩著作的翻譯與引入。四是著力加強圍繞《資本論》的實證研究,尤其是運用中國數據進行的檢驗,以此來強化政治經濟學的解釋力。五是著力加強與國外相關研究者的互動,積極召開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加強相關學者尤其是鼓勵年輕學者與國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從而與國外學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參考文獻:
〔1〕宋?濤,胡?鈞,劉鳳義,馬曉強.《資本論》(中文版)的翻譯、理論傳播及其運用和發展[J].東南學術,2002,(01).
〔2〕洪銀興.論《資本論》的生命力[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01).
〔3〕何元鋒,李香菊.《資本論》在當代中國的現實意義和重要價值[J].甘肅社會科學,2014,(01).
〔4〕葛?揚,侯祥鵬.《資本論》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2,(06).
〔5〕郭金子.基于CNKI數據庫的文獻計量分析工具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4,(04).
〔6〕周春平.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現狀與趨勢——基于CSSCI(2000~2015)來源期刊的文獻考察[J].當代經濟研究,2016,(11).
〔7〕李姍姍,張國強,徐桂芬.基于關鍵詞分析的ERP系統研究熱點評述[J].情報科學,2012,(08).
〔8〕王丹丹.科技論文關鍵詞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出版發行研究,2013,(04).
〔9〕程恩富.科學認識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J].高校理論戰線,2001,(09).
〔10〕孟曉穎,李明非.當代中國經濟學:從規范性走向實證性[J].學習與探索,2010,(01).
〔11〕高?偉.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實證研究綜述[J].教學與研究,2009,(02).
〔12〕葉險明.馬克思超越規范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對立的邏輯及其啟示[J].哲學研究,2010,(09).
〔13〕李?洋,溫亮明.國家社科基金論文學術影響力分析——基于國內圖情類核心期刊刊載論文[J].圖書情報研究,2017,(01).
(責任編輯?肖華堂?廖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