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偉

文章編號:WHR2018071010
【摘 要】 目的:對以呼吸窘迫為首發表現的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臨床特征進行分析。方法:選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02例早發型敗血癥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以無呼吸窘迫為對照組(n=62),有呼吸窘迫為觀察組(n=40),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兒并發癥、炎癥指標。結果: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實行并發癥對比,對照組感染性休克發生概率0.00%低于觀察組7.50%,對照組顱內出血發生概率16.13%低于觀察組35.00%,對照組肺出血發生概率1.61%低于觀察組20.00%,對照組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發生概率1.61%低于觀察組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實行炎癥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呼吸窘迫為首發表現的早發型敗血癥患兒易發生感染性休克、顱內出血、肺出血以及支氣管肺炎發育不良等,血常規白細胞計數較其他無呼吸窘迫患兒更常見。
【關鍵詞】 呼吸窘迫;首發表現;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臨床特征
在新生兒時期常見感染性疾病中,新生兒敗血癥是其中較為嚴重的一類。當新生兒血液被病原體侵襲,產生、繁殖毒素,致使患兒出現全身性炎癥反應。在新生兒敗血癥中,通常缺乏典型臨床表現,但是因為進展較迅速[1],新生兒敗血癥具有病情險惡的特點。本文以收治的102例早發型敗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分別對無呼吸窘迫以及有呼吸窘迫為首發表現的患兒進行臨床特征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收治的102例早發型敗血癥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對照組無呼吸窘迫首發表現,患兒62例,觀察組有呼吸窘迫為首發表現,患兒40例。納入標準:1)入院30天內;2)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敗血癥。排除標準:1)產重、胎齡等信息不全;2)發病時間超過3天。對照組中男患兒36例,女患兒26例;年齡在出生至35d。觀察組中男患兒28例,女患兒12例;年齡在出生至31d。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行實驗室檢查,其中包括特異性、非特異性檢查。特異性檢查方法如下,對于應用過抗生素的患兒,需在消毒情況下將橈動脈血進行抽取,行血培養;如患兒未用過作用于細胞壁的抗生素,則應用高滲透培養基,開展L型細菌培養,時間需控制于7~14d;非特異性檢查方法如下:細菌感染指標為白細胞小于5×109/L,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比例超過0.2;敗血癥診斷可能出現血小板小于100×109/L;CPR在炎癥出現后6h或8h內有升高趨勢,其大于等于15μg/mL提示敗血癥,可以幫助感染早期診斷。對臨床指標進行觀察并依據敗血癥診斷標準行診斷。
1.3 觀察指標
1)觀察患者并發癥,包括感染性休克、顱內出血、肺出血、支氣管肺發育不良;2)觀察患者炎癥指標:包括白細胞、血小板。
1.4 統計學分析
將所收集到的數據納入SPSS 19.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s)及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以率作為統計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的并發癥比較
對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實行并發癥對比,具體分析見表1。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炎癥指標對比
對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實行炎癥指標對比,具體分析見表2。兩組患者炎癥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因為新生兒免疫功能較差,系統還未發育成熟,所以發生感染的情況較常見,而且在出現感染后局限較難,致使出現全身炎性反應,且較為廣泛[2]。其中常見為早發型與晚發型,在早發型中,多表現在出生后7天內發病,出生之前以及出生時感染發生性較高,病原菌主要以G-桿菌為主[3],多數系統受累,病死率高,病情較為兇險。晚發型是在出生7天以后發病,出生時以及出生之后感染發生性較高,病原體通常以肺炎克雷伯菌以及葡萄球菌較為常見[4],常有局部感染病灶,如肺炎、臍炎,與早發型敗血癥相比,病死率較低。其臨床早期表現常不典型,特別是對于早產兒。表現為抗拒母乳,進奶量減少,情緒煩躁,哭聲較小,也可表現為面色蒼白、體重不增加等非特異性癥狀[5]。如出現下列情況應高度懷疑是否出現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黃疸,其有時也被認定為是敗血癥唯一表現;肝脾大,一般表現為輕至中度大;出血傾向;休克,血壓下降,尿量較少或出現無尿現象;呼吸窘迫、嘔吐等[6]。新生兒呼吸窘迫,通??梢员憩F為以下情況?;純憾酁樵绠a兒,在剛出生時哭聲無異常,在6~12h之間表現為呼吸較困難且持續加重[7]。伴呼吸暫停,且無規則,由于缺氧,面色開始變為青灰色或灰白色。出現右向左分流后青紫明顯,供氧無法減輕[8]。體征,胸廓開始時隆起,鼻翼出現搧動等。本文以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實行并發癥、炎癥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以呼吸窘迫為首發表現的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并發癥出現率較高,且血常規白細胞計數較其他無呼吸窘迫患兒更常見。也有相關研究證明,早產兒更易出現早發型敗血癥。綜上所述,對以呼吸窘迫為首發表現的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臨床特征進行分析,發現感染性休克、顱內出血、肺出血以及支氣管肺炎發育不良等并發癥較為常見,且血常規白細胞計數與無呼吸窘迫的早發型敗血癥患兒相比,更為常見。對其進行臨床分析可以為醫生對患兒行早期合理診治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靖,郭璐,李智.本院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及藥敏結果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5):4554-4555.
[2] 蒙丹華,黃麗萍,韋秋芬.48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0):2195-2197.
[3] 汪淑香,鄭聰霞,黃玉萍.康派特醫用膠在新生兒臍部殘端愈合中的應用效果[J].浙江醫學,2016,38(03):226-227.
[4] 李麗霞,蔣葉均,李海靜.極低出生體重兒晚發敗血癥27例危險因素分析[J].浙江醫學, 2016,38(12):1010-1013.
[5] 蔣曉宏,王柏林.新生兒晚發型敗血癥34例臨床及病原學特點分析[J].安徽醫學, 2011,32(06):754-755.
[6] 陳娟.以黃疸為主要表現的新生兒敗血癥40例[J].臨床醫學,2011,31(06):91-93.
[7] 余小紅.新生兒黃疸315例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醫學,2014,34(01):96-97.
[8] 郭艷梅,劉翠青.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析[J].河北醫藥,2012, 34(15):2262-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