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巖
隨著信息化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快速普及,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越來越受到行業內部的重視。通過開設《企業信息管理》課程來提升相關專業學生的信息化水平和企業信息管理決策能力,是應用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內容。
隨著IT技術和信息系統的快速普及對各行業領域發展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把信息化融入企業日常管理和高層決策支持已得到企業高層和社會的共識,因此管理信息系統(MIS)在社會經濟組織和企業內部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越來越受到行業內部的重視,企業鏈條引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來改變傳統運營模式,使得企業急需既熟悉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又掌握企業管理業務的復合型人才。
《企業信息管理》課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為人力資源管理和電子商務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意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本門課程的培養對象為企業信息系統的用戶和管理者,這部分人群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成員。本課程輔導課時共計54學時,占3學分。從教學內容來看,采用“理論知識教學 + 任務驅動 + 項目(案例)教學”三位一體教學。
2.1 學科內容綜合性強
企業信息管理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管理學基礎、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個交叉學科,對于成人管理類學生學習這樣一門多學科交叉性的理論實踐一體課程,其難度可想而知。教學內容中加入了類似信息系統開發生命周期、數據流程圖等較為抽象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來了負面影響。
2.2 教學軟件具有局限性
企業信息管理需要一個具體的實用性軟件去支撐學習,由于成人學生工作分布廣泛的特性,導致了教學中使用的系統同企業使用的不能完全一樣,教學和相關實務無法無縫對接,專業學生學習課程后,還是要再次接受企業的重新培訓。由此可見,教學軟件資源的不足對“教育就業零距離”的人才培養效果造成很大的影響。
2.3 授課教師缺乏經驗
應用型的《企業信息管理》課程教學關鍵是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此目的,授課老師應具備在企業實踐工作經歷,需要能夠熟練的掌握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操作,而且能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講授信息管理系統給企業所帶來的實際作用及意義。但本課程大多數授課教師都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缺乏企業信息管理的實踐工作經驗。因此,在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只能停留根據教材和案例進行講述,不能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來教學,無法發揮信息系統課程的真正意義。
2.4 學生基礎薄弱
企業信息管理課程對學習者也有較高的要求,其中理論知識包括信息技術理論、運籌學和現代管理學,要求學習者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理論知識。在學習者基礎環節薄弱,不具備相關能力的時候,進行深入的學習,可能會讓學習者喪失學習興趣。
針對以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借鑒其他院校的有效方法,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嘗試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3.1 成立管理信息系統教學科研組
針對《企業信息系統》與其他課程內容交叉性強的問題,本人認為應該將企業信息管理課程作為管理信息系統科研組中的一個課程來進行學習,通過對比、分析和討論每門課程的開學前提交的教學計劃,來確定企業信息管理課程的具體實施教學方案,明確企業信息管理相關課程的前修和后續課程、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對該門課程有個系統的學習。
3.2 改善教學軟件資源
引入使用企業現有的信息管理軟件,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多種軟件進行比較,分析各類型軟件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實現學校教學與行業實踐的無縫對接,縮減成人學生在企業的培訓及人才培養時間。另外可以充分利用我校校企合作的優勢,借用企業的信息管理軟件應用效果,展示給學員。
3.3 豐富主講教師實踐經驗
企業信息管理的專任主講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學校的實際安排(自己教學任務安排的實際情況),深入到一線企業或者管理部門參與實踐工作,不斷豐富自身企業管理經驗,從而根據實踐經驗以及當前社會對該課程的需求來設計教學,以提高實驗教學質量與水平。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術交流、視頻會議等方式創造學習機會,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3.4 針對性教學,互動式溝通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針對不同學生的基礎情況進行有針對性教學,可采取分組教學、任務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果。利用現有通信技術(例如:QQ群,微信平臺等),與學生保持時刻溝通互動。
企業信息管理是一門新興課程,課程在理論與實訓環節相結合、信息管理軟件選用等方面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甚至是企業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斷的改革創新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為企業日常管理和高層決策支持提供人才支持,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單位:廊坊市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