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儀
“我代表我的祖國”——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徐悲鴻在巴黎留學時,以優異的成績和精湛的畫技,震驚了歐洲畫壇,使嘲笑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的洋鬼子們目瞪口呆。小小一支畫筆畫出我中國人之骨氣,為祖國贏得了尊嚴和榮譽。
其實,此例子遠不止徐悲鴻一個。早在宋代人們就體會到“書畫者成教化,助人倫……”;①(宋)韓拙《山水純全集》,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卷,人民美術出版社。著名的領南派元老高奇峰主張美術“去感格那混濁的社會,慰藉那枯燥的人生,陶淑人的性靈”;國畫大師黃少強也認為“繪畫要譜家國之衰愁,寫民間之疾苦”……②《美術鑒賞》奚傳績編著,人民美術出版社P102。
可見,美術與德育總是聯系在一起的。蔡元培曾提出過把德育融于美術之中,以美術教育來完成德育的任務;又如著名的美學家王朝聞所言:“德育、智育、體育與美育的關系不是一種加法而是一種化合,前三者離不開美育,美育的作用滲透前三者。”美術雖不可能完全代替美育,但它以生動深刻的藝術形象去影響人和感染人,潛移默化地陶冶情操、純潔心靈,它無疑是輔助德育實施的最佳手段之一。
現代的美術教育從以往陳舊的程式里走了出來。我們要求學生認真地探索、感受,大膽地表現,展現個性美,這是“求真”。我們引導學生表現美麗的色彩,描畫美好的心靈,這是“求善”。我們鼓勵孩子嘗試多種繪畫手法,用各種材料表達;我們要求孩子有一對靈巧的小手,把靜的變成動的。我們還訓練孩子有一雙時代的眼睛,跟上時代的脈搏,善于表現時代精神,棄惡揚善、驅假求真,這就是“美”。
人類幾千年文明史上豐富多彩、目不暇接的藝術瑰寶,璀璨奪目、美不勝收的傳世精品,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技能,而且通過藝術美的熏陶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及藝術修養,使他們樹立正確美好的理想。如人教版《中國優秀工藝美術作品》一課,從兩千多年前技術精湛的青銅器到現代精致絕倫的微雕,都充分地向學生展現了祖國文化的歷史悠久和輝煌成就。上課時我利用錄像、實物投影及搜集一些實物工藝品結合具體直觀化的講解(把一些朝代具體時間化、工藝品的結構尺寸用數字及對比說明),使學生身臨其境。《長信宮燈》的古樸、靈便,《蓮鶴方壺》的清新流暢、纖巧,象牙雕的玲瓏精巧……學生都看得津津有味,不可思議地贊嘆著。青銅器發展史、景德鎮瓷都的精湛技藝、繁艷華麗的景泰藍、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對我國藝術瑰寶的瘋狂掠奪,同學們都聽得如癡如醉,隨著激奮的驚嘆,隨著失去的憤概。再如湘版小學美術教材的每一冊封底都是民間美術作品欣賞,如木雕、紙扎、皮影、面塑等,這些都是離我們遠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把他們再現在學生面前,近距離的觸摸它們時,同學們都不免發出驚嘆——原來勞動人民可以制作出這么精美的工藝品!此外,我編寫的校本教材《民間藝術教程》里面還收編了許多教材里沒涉及的鄉土特色藝術欣賞。如南獅、龍舟、唱龍舟、鑼鼓柜、飄色、粵劇、廣繡等,這些特色文化雖然就在我們身邊,但孩子們對她們的了解甚少。當一幅幅鮮活、絢麗的畫面飄過眼前時,孩子們已被深深吸引,無需更多的言語。
其次,在欣賞和學習前輩作品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藝術家。古今中外,品格高尚的藝術家不乏其人:法國著名的立體派畫家畢加索,在德國納粹占領法國期間,他閉門作畫,拒絕了法西斯的利誘,還表示:“繪畫絕不是為了裝飾住宅,它是抵抗和打擊敵人的戰斗武器。”再如我國清代畫家鄭板橋剛正不拘,雖清平卻不攀權貴。為官清正廉潔,關心人民的疾苦,常以畫蘭竹以寄情懷。正如他的詩所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周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又如前面提過的徐悲鴻,他一生都用畫筆激勵人、鼓舞人,死后還把自己的畫和所收藏的逾千幅名家精品無償地捐獻給祖國。用周總理評價他的話最恰當了——不論西洋畫、中國畫,有氣節有正義感的還是徐悲鴻。還有18世紀荷蘭畫家凡高,他一生窮困潦倒,但他從未放下過畫筆,哪怕眼睛快瞎了還坐在烈日下描繪那金色的太陽。他的畫筆觸豪放、色彩對比強烈,每一筆顫動的色塊都仿佛向人們展示著畫家那顆熾熱的心。
此外,美術作品中的內容也蘊含德育。如李燁的《怒潮》,可以從中了解到舊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使學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引發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古元的《人橋》,何孔德、鄭洪流的《廣州起義》,雷坦的《飛奪瀘定橋》等革命歷史畫,可以使學生認識黨的偉大、正確。再如欣賞傅抱石、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可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等。
經常帶學生去寫生。大自然所呈現出的純、真、美是無可倫比的。春花秋葉、樹海山林、鳥獸魚蟲……大自然優美的景色在孩子們腦海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他們從小就培養熱愛大自然的美德。帶學生到建筑工地、繁街鬧市去寫生,社會建設的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經學生耳聞目睹,在那幼小的心靈深處便萌發出許許多多的想象,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其次,組織出外寫生本來就是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的良好途徑。
創作的前提是讓學生深入生活、觀察周邊的事物,這樣使學生從小養成關心社會、獨立自主的好品格。創作課程包括繪畫、設計、手工、綜合制作等。這些課程的德育資源是多方面的。如利用制作手工,變廢為美。利用合作繪畫、分組設計比賽、自由組合辯論等培養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利用設計生活用品或公共設施(如設計水瓶、服裝、筆筒、植物園、公園平面圖等),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再者,我編制了《版畫藝術教程》,把版畫引入課堂,版畫特有的綜合性和制作性,讓學生在畫、刻、印的較長過程中體會堅持、耐心、艱苦與喜悅,感受成功與付出的必然聯系。
美術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如我校有以點帶面的各個美術活動小組:版畫組、攝影組、剪紙組、中國結組。另外我們每學年都有面對全體學生的活動:如迎國慶百米長卷繪畫活動、新年和圣誕賀卡設計比賽、環保手抄報比賽、愛心義賣攝影比賽、心愿卡設計展示。還有組織全校學生參加市創文手抄報設計,區禁毒漫畫比賽、交通安全繪畫比賽,街道元宵燈籠設計比賽、環保手袋設計比賽等。這些活動中或有價值的認識、或有美的熏陶、或有自信的鍛鑄、或有快樂的宣泄……所有這些促使學生的精神世界不斷的升華。
德育在美術教育中無孔不入,“以美輔德”它的優點在于直觀具體,比抽象的說教更容易打動學生的心靈。再者,美術本身就是情感藝術,情感是美術作品的靈魂,美的情感、高尚的靈魂將富于我們的美術教育更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