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不僅要受限于學前機構的教育,而且還要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今社會,家長普遍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而忽略幼兒的心理健康;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培養。本研究通過對幼兒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原因,給予適時的引導,提高幼兒家庭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家庭教育;分析;建議
兒童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也會不同。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引導,為今后幼兒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一、 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意義
兒童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在這段時間的社會性發展狀況對他們將來能否適應社會,能否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能否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起到重要作用。而家庭作為幼兒第一個生存環境,家長是幼兒第一個交往對象。家庭成員的教養方式形成幼兒與他人交往的重要途徑。所以家庭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二、 家庭教育對幼兒社會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建議
(一) 幼兒家庭的生活結構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核心家庭主要是由父母和孩子兩代人所組成的家庭,而擴大家庭主要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孩子等三代人所構成的家庭。
現在的家庭環境通常是這樣一種現象,有些父母親在工作日時和孩子一起住在祖輩家長那里,周末時再帶著孩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孩子的衣食起居幾乎都是祖父母輩負責。就連班級重要活動“家長開放日”前來參與的祖輩家長們也占絕大一部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有幾個方面。
分析:
1. 社會競爭的激烈,工作時間的不穩定,無暇看管孩子,祖輩家長便義不容辭承擔起這一重任;2.
祖輩家長退休后的生活比較單調,孤獨,因此,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吃同住,可給他們增添一點生活的樂趣,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不同的家庭結構類型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起著不同的影響作用。在核心家庭中,由于只有兩代家庭成員,家庭結構比較簡單,所以家庭成員之間交往增多,容易形成親密感情,這種親密感情是父母對兒女實施教育的基礎。對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影響較大。但由于家庭成員較少,孩子交往單一,不利于形成較強的交往能力。擴大家庭與核心家庭相比,家庭人際關系更為復雜,這對幼兒特別是獨生子女的成長來說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如果祖輩的文化層次較高,會理智地管教孫輩,寬嚴適度,這樣自然對兒童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如果祖父母對孫輩嬌慣溺愛,教育無方,甚至與孩子父母的教育態度不一致,形成分歧,就無法使兒童形成正確的是非判斷能力,缺乏獨立性,自控性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等。這樣對幼兒的生長與發展是尤其不利的。
建議:
家長要根據家庭結構的特點,選擇好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幼兒,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二)
幼兒家庭教育方式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在幼兒園里,有的幼兒出現特意撒謊的情況如:個別幼兒吃水果的時候他吃的很快,吃完后發現有其他的果盤沒有小朋友吃,他便說自己還沒吃,來騙取水果。還有的孩子出現做事懶散的情況,無論是吃水果還是脫衣服睡覺都比其他孩子動作慢。還有的孩子出現是非能力判斷差等情況,這些都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分析:
家庭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不同形式的家庭教養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不同的社會性形成。
1.
圓夢補償型家庭,孩子在情緒情感方面容易緊張,孩子學習越被動,家長越失望。
2.
順其自然型家庭,缺乏父母的正確引導,幼兒的認知能力比較薄弱,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責任感也較弱。
3.
追求完美型、圓夢補償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壓力過大,容易撒謊。
建議:
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家長應該根據幼兒的特點與興趣愛好,運用各種教育方式,全方位地提高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能力。家長要正確引導與教養幼兒,給予幼兒理解與尊重,平等地對待幼兒,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適時的幫助,引導幼兒逐漸成長為一個能掌握一定的行為規范,道德標準,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適合社會的人。
(三) 幼兒家庭的生活環境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生活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社區的人文環境等等,都影響著學前兒童的社會化進程。
分析:
幼兒的生活經驗,行為習慣及簡單的社會性交往都依賴于生活環境。農村孩子的物質資源相對缺乏,但居住場所較為廣闊,玩耍的空間較大,在農村很多兒童一起玩耍,這樣可以促進同伴間交往。相比較而言,城市的孩子接觸事物多,視野寬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各種各樣的傳媒文化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但城市居住條件擁擠,獨門獨戶,限制了兒童的戶外活動和鄰里之間的交往,影響了兒童與同伴的交往。而兒童正是與同齡伙伴平等、密切的交往中,學會遵守規則、合作、團結、理解、體諒他人等,這些都是將來進入社會必不可少的品質和能力。
建議:
家庭必須因地制宜,根據具體家庭的生活環境情況開展兒童的社會性教育。我們倡導不要過多地保護孩子,而是要適當放飛孩子,讓孩子在藍天下自由翱翔。
三、
總結
社會性發展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俗話說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幼兒過渡到社會環境的起點。幼兒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性、思想態度都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和感染。這個時期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與將來社會交往、個性的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及智力發展等密切相關。所以,父母必須重視對幼兒家庭教育,必須正確認識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通過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侯莉敏.兒童的生活與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2]劉劍玲.幼兒家庭教育觀念[J].幼兒教育,2003.
[3]寥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魏燕.幼兒問題行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
作者簡介:
趙丹婷,遼寧省營口市,遼寧省營口市育才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