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適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轉型,為了拓展專業知識和提高應用能力,進行了較少學時下土木工程專業體現趣味性和應用性的結構力學教學改革,改革主要從五個方面的進行了探索。最后,根據試點班級的反饋的信息,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之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與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 地方本科 結構力學 趣味性 應用性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在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出臺《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精神的指導下,為了適應院校教育轉型,我校重新修訂了教學培養計劃,土木專業《結構力學A》授課學時由80學時減少為64學時,使得學時少內容多的矛盾更加突出。
眾所周知,結構力學作為土木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學生的專業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學好結構力學至關重要。因此正確認識并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在主要問題是關鍵。多年教學經驗中總結出如下六個主要問題: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對學習《結構力學》大都存在畏難情緒,學習僅停留在被動接受上;對作為《結構力學》重要基礎的《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一知半解;每年考前背題記答案等機械性應付現象頻出,且卷面不及格率居高不下;考研的學生對歷年結構力學部分的題目感到困惑,無從下手;部分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能靈活運用結構力學基本方法來分析問題,學以致用的能力有待加強;師生間缺乏足夠的互動。為了切實解決或緩解教與學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為了夯實結構力學基礎知識,拓展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改革改革勢在必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改革旨在結構力學課程趣味性和應用性方面下功夫,實現向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增強學生學習結構力學的興趣,培養具備扎實力學基礎的“現場工程師”。針對結構力學課程教學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五個方面的改革探索。
1整合和優化教學內容
1.1教學大綱微調整指導教學
通過在一些應用型本科土木類院校中進行結構力學教學現狀的調研,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撰寫新中英文大綱和植入課程設計的教案。如在學習易懂的內容時,增加課堂討論環節,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結合工程背景展開講解。了解微課程和試題庫在結構力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特點及在結構力學教學中的優勢與劣勢針對課程知識主線,優化結構力學課程內容,制定更適合應用型本科學生掌握的知識體系。
1.2課程和課堂組織設計主導教學
將課程和課堂組織設計首次植入課程教案。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進行“施工組織”設計,即課程的整體設計和每節課的課堂組織設計,主要包括課堂組織形式(如增加課堂討論)、課堂講述內容、時間控制、課堂紀律及如何提高學生注意力和積極性等。
2微課程助力教學
以微課程為載體,突顯多媒體優勢,用學生喜歡、熟悉的方式將課程的學習融入到生活中,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展現力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以此為資源建設課程的微信公眾平臺,使微課程成為第一課堂的重要助力。
制作與推廣微課程。微課程主要形式:PPT式視頻和講課式視頻,視頻時長5-10分鐘。依據課程難點與重點,結合微課程的特點確定選題;制作視頻等影音資料,并以此為資源建設課程微信公眾平臺。
3專題講座補充教學
鑒于學生對實際工程知之甚少,每學期邀請有豐富工程經驗的結構工程師進行專題講座,該專題講座有別于常見的學術報告,講座遵循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原則,針對結構力學課程知識主線上的重點內容,就其工程實例進行專題講座,主要展現力學的應用性,培養學生力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使為結構力學量身定做的專題講座成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
4模型設計實踐教學
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為增強結構力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程意識,以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為依托,在每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增加教學實踐環節——舉辦結構力學模型大賽作為實踐活動,通過增加素質學分的方式大力支持學生參與,提高學生對結構力學的學習興趣,并通過此項實踐活動加深對理論知識理解。
5試題庫建設檢驗教學
教學改革是否能到達預期的效果這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根據教學大綱,針對每個知識點擬題,題型要多樣化,實用化。考試試卷通過從試題庫里抽題組卷形成,大大降低試題的重復率,規避以往學生考前背題記答案得機械性應付。考后認真進行試卷分析,根據失分情況,分析失分原因。
最后,根據試點班級的反饋的信息,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之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與時代的要求,使學生更具有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競爭力和本領。正所謂:“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這些是筆者在結構力學教學改革方面的一些粗淺的認識,以期與各位同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學校提高創新能力引導項目和專項資金管理項目。
作者簡介:賀麗麗,(1980- ),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力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