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46年中共張家口市首屆參議會共通過14件議案,其中,經濟議案包括發展毛皮、旅蒙業、調節稅收、通過生產解決街、村款等方面。中共張市政府成立后,在參議會的領導下,積極實施了經濟議案,促進了張市經濟的發展,改善了政府的財政收支。
關鍵詞:張市參議會;經濟議案;稅收議案
中共張家口市首屆參議會于1946年5月11日正式成立,至10月11日中共軍隊撤出張家口結束,歷時5個月的時間。期間,在中共張市參議會的監督指導下,張市政府積極實施了參議會通過了經濟議案,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一、中共張市政府的成立
中共張市參議會于5月9日開始選舉參議會正、副議長;市府委員與正、副市長。大會采取了參議員自由聯署的方法提出議長候選人,共提出劉秀峰、陳儒仁、張海3人。經候選人逐一登臺演講后,在監選人安宅仁先生的監督下,開始投票選舉。選舉結果,劉秀峰以75票當選議長,陳儒仁、張海分別以70、59票當選副議長。《張家口市政府組織條例》規定,市政府委員會由7名政府委員組成。根據以上規定,大會共提出12位候選人,經激烈的競選,楊春甫、張孟旭、惲子強、李靖南、王榮仁、權哲民、洪子良7人當選政府委員;張國堅與李秋圃2人當選候補委員。但選出的9名政府委員中,有4名為共產黨員,不符合“三三制”原則,故張國堅自愿辭去了政府委員的職務,其位置由中間人士李杰三代替。正、副市長由大會在政府委員中選舉產生,經選舉投票,楊春甫當選市長、張孟旭當選副市長。
中共張市參議會選出政府委員后,政府委員會即于5月16日上午11時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會議主要議題為決定市府秘書長與各局正、副局長的人選。經各委員認真商議后決定,蓬飛擔任市府秘書長;惲子強擔任教育局局長;權哲民、戴新民分別擔任社會局正、副局長;李靖南、郝沛林分別擔任財政局正、副局長;江石之、洪子良分別任衛生局正、副局長;張國堅、張建屏分別擔任公安局正、副局長;王榮仁、李杰三、賈庭三分別擔任建設局正、副局長。市府秘書長與各局正、副局長于5月20日上午11時到市政府就職。至此,中共張市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它在中共張市參議會的監督指導下,開始全面實施參議會通過的議案。中共張市參議會在大會討論中共通過了14件議案,下面詳細介紹說明經濟議案的執行,并議論執行后達到的效果。
二、經濟議案的執行
(一)發展皮毛、旅蒙業議案
因張家口市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了塞外地區主要的商業集散地,在清朝康乾時期被稱為“塞上商埠”、“塞外皮毛”、“鑲嵌在草原上的明珠”,毛皮業、旅蒙業的發展十分繁榮,直到近代依然如此。為促進皮毛業與旅蒙業的發展,中共張市參議會通過了“扶植與發展皮毛業”、“進一步發展旅蒙貿易業”兩案。三區中共干部為貫徹執行這一方針,于1946年5月17日召集全市皮毛經理與全區100多名工人開會,商談發展皮毛業的有關事宜。參議員李靖南認為,“皮毛行業的困難是來不了原料,沒有本錢,不好銷售,現在政府都注意了,并且做了要扶植皮毛業的發展決議,咱們應好好的努力干。”[1]參議員劉全法認為,皮毛行經理都是工人出身,所以工人與經理更應團結,希望經理大膽雇傭工人,加緊制造,工會保證工人生產提高效率,節省原料。會議結束不久,“三區16個毛皮工人自動參加了工會,接受適當的教育和進行生產;有幾家皮毛業增添了12名工人。”[2]經中共張市參議會提議,晉察冀邊區政府給予了皮毛業、旅蒙業資金上的支持。如,晉察冀邊區政府于1946年5月份,在發付張市工商貸款100000000元中,貸給皮毛制造業70000000元;于6月份,貸給皮裘業51戶款項12600000元;貸給粗皮業2戶,款項1100000元;于7月初至19日,貸給皮裘業12戶,款項2020000元;貸給粗皮業15戶,款項6470000元。在邊區政府的幫助下,張市于7月末已有104家皮裘商戶、31家粗皮商戶開工。對于旅蒙業的發展,“晉察冀邊區政府于6月份給予旅蒙實業公司貸款25400000元,于七月份繼續給予大量貸款。”[3]截至7月25日,在31家旅蒙商號中,完全依靠政府貸款成立的有4家,經政府貸款扶助后獲得發展得有13家。
(二) 稅收議案
為貫徹執行參議會關于稅收問題的決議,市政府于6月1日上午11時召開全市各業聯合會主任及委員聯席會議,討論工商業稅征收問題。財政局長李靖南認為,市政府采用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財政方針,號召干部對工商業者認真宣傳,如實填報信息。各區干部根據市政府的指示,紛紛開展了營業稅填報工作。如,六區干部于6月6日動員了各行業中的積極分子,以面粉業與豬鬃業為試驗點,開展營業稅填報工作;一區政民干部在參議員的協助下,動員各業聯合委員會委員,于6月9日完成了餅面、承攬、煤炭、面館、魚菜、等六種行業的填報工作。填報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實報模范商戶,如,“德玉垣的孫經理去年的營業額只報了270000元,而今年則報了2800000多元”[4];茶葉行天一香經理齊鳳韶去年營業額僅報了1630000元,而今年自動報了7230000元。但在實際填報中,也存在著假報的現象,如,“面粉業玉臣泰店員司如明、段生貴、魏喜隆告發經理司和玉假報賬目,指出去年該行5個月的營業額為49855130元,但司和玉只報了1252400元。這次準備把今年1月到5月的營業額7400000元假報為2900000元”[5];皮毛業德泰祥經理高祝三去年營業額僅報了14159元,政府發現后,他又報了150000元,實際他去年的營業額為1627200余元。今年1月到5月,他代理店的營業額為486800余元,販賣業營業額為6435900余元。但他報的結果,販賣業一項只報了174300余元。商人隱匿營業額的辦法多種多樣,如,只報門市營業額,不報批發營業額;只報生意零落的月份,不報生意興隆的月份;偷偷做暗門生意。等等。對此,政府采用了組織干部、積極分子等建立評議會的方法,實地調查商人的填報情況,反復評議,如實者表揚,不實者教育其如實填報,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如,“皮革業開始填報的營業總額為56000000元,經評委會調查后,實報營業額達137000000元”[6];評議會于6月16日對綢布、新雜貨、面粉等行業進行了評議。經深入動員,綢布業其中的10多家商戶紛紛自動補報,營業額多報了11000000多元。其中尤以會寶昌補報最為徹底,將其做金子買賣的55500000多元的營業額也補完了。有些商人欲欺瞞評委會,但在評委會調查下,最終如實填報了營業額。如,評議會發現皮毛業義順成營業額報的太少,但該號掌柜開始不但不承認,還立字據哄騙評議人員,說如果假報,甘愿大家懲罰。但在評委會成員的追查下,承認了自己虛報的事實。對于多次假報的商人,政府則直接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如,面粉業的玉臣泰紀與皮毛業的德泰祥,曾多次匿報營業稅,后政府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方才改正。評議工作于6月15日開始,到6月20日結束。這一過程中,多數評議人員都能盡心盡責,有些還起到了帶頭模范作用,為政府合理征收營業稅奠定了基礎。
為規范張市小商營業,增加政府稅收,中共張市參議會對小商牌照稅問題做出了決議,為小商一律發給牌照,按其收入劃分等級,按月征收牌照稅。為踐行參議會決議,張市政府于7月13日公布了《晉察冀邊區小商營業牌照暫行條例》,規定,“凡本市經營小商者,不論納稅免稅,均需取得牌照方可營業。”[7]同時規定,各區組織評議會,評定小商牌照等級劃分與納稅的標準。各區根據上述規定,開始進行小商登記與等級劃分工作。其中,四區可謂張市九個區中的佼佼者,于7月14日首先完成了此項工作。過程中,四區多數街干部進行了深入宣傳,為登記工作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九街干部不僅在登記前,而且在登記中,都隨時進行了宣傳解釋,使一般小商深刻了解了政府稅收的意義和作用,登記填報工作得以順利完成。”[8]同時,四區以小商實際情況為依據,劃分了具體等級。如,一街賣破銅爛鐵的李承英報每日毛利潤為3000元,已具備了三等小商的標準,但由于家庭負擔重,大家評她為四等;六街的宋英泰,大家提出他本小,身體弱,沒有經驗,故免了稅。從以上內容可知,中共張市政府干部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積極走群眾路線,團結了群眾,獲得了人民有力的支持。經干部的不斷努力,其他區也順利完成了小商登記與劃分等級工作。
(三)生產議案
為踐行市參議會通過“以生產的方法解決街、村款問題”一案,參議會召開前已采用此方法的街、村,現繼續擴大生產,并逐漸解決了街、村公所的各項開支問題。如,“一區五街干部在街長何誠、副街長王寶生領導下,共招股390000余元,于3月份成立了煤炭廠。不到3個月的時間,煤炭廠已完全解決了本街和附近許多群眾的燃料問題。期間,共賣出135000斤,得毛利500000余萬,除解決了兩個街干部的生活問題和街公所三個月的開支外,并已有了存款190000余元,減輕了群眾的經濟負擔。”[9]會后采用這一方法的街、村,則開始積極募集資金,建立盈利機構。如,八區柳街屯村已決定向群眾募集資金,擴大該村合作社,由生產解決村款開支。募集辦法以群眾自愿為原則,不按地畝攤派。群眾基金入到合作社后按期分紅,群眾與村公所按七三分所得紅利。村公所將紅利作為村公款和教育經費開支,如有節余,作為村公款再入合作社,待積到所得紅利足夠村款開支時,將原來募集資金退回各戶。此辦法得到了群眾的擁護,三天內共募集1000000元。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共張市參議會在運行過程中,積極協助政府實施經濟議案,在兩者的共同努力下,張市經濟得到了穩定和發展,同時,也調節了張市政府的財政收支,增加了財政稅收,為張市市政建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三區參議員座談皮毛業》,《晉察冀日報》,1946年5月21日,第2版.
[2]《張市毛皮業有發展前途,三區皮行增添工人》,《晉察冀日報》,1946年5月27日,第2版.
[3]《民主政府扶持下,張市旅蒙業恢復三十余家》,《晉察冀日報》,1946年7月27日,第2版.
[4]《張市稅收填報剛剛開始,即涌現實報模范商戶》,《晉察冀日報》,1946年6月8日,第2版.
[5]《稅收填報中兩種現象》,《晉察冀日報》,1946年6月13日,第2版.
[6]《張市稅收調查評議》,《晉察冀日報》,1946年6月16日,第2版.
[7]《晉察冀邊區小商營業牌照暫行條例》,《晉察冀日報》,1946年7月14日,第2版.
[8]《四區小商營業稅登記填報完成》,《晉察冀日報》,1946年7月16日,第2版.
[9]《一區五街集資生產,街款開支圓滿解決》,《晉察冀日報》,1946年5月27日。
作者簡介:
劉國峰(1991-),漢族,河北省滄州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國近現代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