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 要】 目的:探討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當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當中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創傷骨科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當中利用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使用微創治療技術,對比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傷口愈合時間以及術后換藥次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要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創傷骨科臨床治療過程中利用微創技術的效果良好,有效改善患者手術情況,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 微創技術;創傷骨科;臨床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243-02
利用微創技術與專業醫療設備,為患者提供手術治療,出血量低、創傷小,手術精準度高。微創技術對患者提供治療,加快患者恢復健康,緩解患者疼痛。微創技術治療當中,加上專業的護理,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創傷骨科治療當中,微創技術的應用優勢不斷顯現出來,治療當中要充分考慮患者實際情況提供對癥治療[1]。文中將具體探討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治療當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當中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創傷骨科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為(56.50±7.10)歲;觀察組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為(56.51±7.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未發現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當中利用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使用微創治療技術:手術之前要針對患者的患處利用石膏或者支架固定制動4-12天之后展開手術。首先為患者提供全身麻醉;其次,在患者患肢前外側做切口,在切口內置入內窺鏡,利用動力系統來處理影響視野的物質;然后,觀察半月板前后、軟骨、交叉韌帶位置是否出現損壞或者卡壓等情況;接著,在無菌狀態下,對骨折端復位;然后對患處異物及時進行清理;之后利用0.25%的復方氯霉素地塞米松紗條來提供給患者引流[2];最后利用無菌棉墊包扎患處,每兩天換藥,一直到傷口愈合。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
(2)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
顯效:患者創傷位置疼痛感消失,能夠正常活動,可以正常進行日常生活與工作;有效:患者創傷位置疼痛感部分消失,可以基本活動,基本上展開日常生活與工作不受影響;無效:患者創傷位置的疼痛感依然存在,不能正常展開活動,生活工作依然受到約束。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等于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來進行數據處理,利用百分比來表示計數資料,利用(x±s)來表示計量資料,利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情況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傷口愈合時間以及術后換藥次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治療效果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要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微創技術屬于新型的醫療治療技術,創傷較小、副作用少、精準度非常高是典型的特點。微創技術能夠重視骨骼的生物學特性,幫助對病人的患處進行固定[3]。避免傷口恢復緩慢的情形產生,有效降低并發癥出現率。最近幾年來,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其應用到創傷骨科疾病治療過程中,提高疾病診斷、手術成功率等方面,發揮出非常關鍵的作用[4]。
上述研究結果表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傷口愈合時間以及術后換藥次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要高于對照組(P<0.05)。
總而言之,創傷骨科臨床治療過程中利用微創技術的效果良好,有效改善患者手術情況。
參考文獻
[1] 韋慶,袁煒慶,楊昆,周游,曾子騰,張琨.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30):80-81.
[2] 蔡波濤.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2):19-20.
[3] 郝強,滕家松,喬添柱.淺談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6):23-24.
[4] 邱柱雄.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