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網絡游戲障礙(游戲成癮)首次在全球范圍內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網絡游戲成癮也稱為互聯網游戲成癮綜合癥,網絡成癮癥(IAD),最早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Ivan Goldberg)在1995年提出的,全稱為病理性網絡使用(PIU),也被稱之為網絡成癮綜合癥。過度沉迷于網絡游戲,使用者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亂,導致身心疲憊情緒低落,情節嚴重的甚至帶來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況的變化,青少年處于身體和心理成長的關鍵階段,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對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的研究主要涉及網絡游戲成癮的現狀、影響、原因及解決策略,其中對現狀和影響的研究比較深入,但治療策略研究還不夠。本文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通過深入分析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原因,通過對個案案例的干預得出結論并提出有效預防的建議,在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絡游戲成癮的同時在實踐中汲取經驗,拓展介入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的治療思路。
個案工作法。通過接案、預估案主的問題、制定服務計劃、介入、評估(過程評估及結果評估)、結案等過程幫助案主擺脫網絡游戲成癮,使案主逐漸回歸正常生活,恢復其社會功能。
青少年處于身體、心理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處于青春叛逆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容易受外界誘惑,容易網絡游戲成癮。
青少年所在的家庭父母關系緊張,家庭照顧不周,家庭結構復雜,父母教養方式不合理,父母與子女溝通不暢等因素。
學習壓力過大,在學校與老師、同學關系不和諧,得到老師的關愛較少,課外活動時間較少等因素。
黃某,男,高二的學生,目前退學在家。黃某的父母出于教學質量的考慮,讓其到離家較遠的寄宿制學校就讀,黃某上學一段時間后提出生活、課業壓力較大,想到離家較近的學校學習,父母沒有同意,同時黃某在文理分科上與父母產生摩擦。家長為其配備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和一部智能手機,逐漸沉迷于網絡游戲,成績下滑被老師沒收手機,玩網絡游戲影響同學被同學孤立,老師告知家長被父親責罵,由于屢教不改被學校勸退。從案主母親處得知案主居住的社區鄰里關系融洽,根據案主繪制生態系統圖如下:

1.預估:社會工作者在收集案主個人基本資料、心理需求、成長經歷等個人資料,了解其目前玩網絡游戲的時間,并收集其家庭狀況、社會環境等資料,全面了解其退學的主要原因、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參與社區活動的情況等家庭、學校、社會信息及目前生活狀態,評估沉迷網絡游戲的程度,制定詳細治療方案。通過預估發現,目前網絡游戲已經擾亂案主正常學習、生活,嚴重影響其社會功能。從優勢視角出發,案主黃某是主動求助的,說明其有擺脫網癮,改變自己的意愿。案主黃某的社區資源豐富,對其擺脫網絡游戲成癮有益。案主與父親關系緊張,緩解父子關系,使其互相諒解是本案例的重點和難點。
2.制定服務計劃和目標:社會工作者在預估之后制定服務計劃和目標。針對本案例,主要目標是:與案主建立關系,和案主一起制定合理上網計劃,使其逐漸減少上網時間。通過增強和父母的溝通,緩解矛盾,鼓勵其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及社區活動逐漸恢復人際溝通和社會功能。回歸校園,繼續學業。
1.第一階段(2018.11.5——2018.11.20)
第一階段目標是與案主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了解其基本信息,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及家庭信息。社工本著案主自決的原則協助其制定了戒除網癮的計劃。計劃共分為四個階段。
2.第二階段(2018.11.21——2018.12.15)
第二階段的主要目標是緩和案主與父母的關系,幫助其縮短玩網絡游戲的時間。同時緩和同父母之間的關系。在緩解與父母關系方面,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雙方換位思考同時制定了如一周和父母一起參與一次體育鍛煉,兩周與父母參與一次社區活動等具體可操作的計劃。在縮短上網時間方面,和案主一起制定半個月的計劃,明確了每天的用于玩網絡游戲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干預,發現案主與父母的關系有所緩解,能夠心平氣和的交談、溝通,互相傾聽,彼此理解。案主玩網絡游戲的時間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在父母的勸說下,案主表示有繼續學業的意愿并開始著手補習功課。
3.第三階段(2018.12.16——2019.1.5)
第三階段的目標是繼續控制案主玩網絡游戲的時間,幫助案主重返校園,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社會工作者幫助案主鏈接學校資源,協助案主的父母聯系附近學校,為其重返校園做準備。同時協助案主制定重返學校的學習計劃,鼓勵其通過努力學習實現人生理想。干預一段時間后,社會工作者發現案主每天在玩網絡游戲上花費的時間逐漸減少,每天在學習、鍛煉和人際交往上花費的時間逐漸增多。
4.第四階段:(2019.1.1——2019.1.10)
第四階段的目標是鞏固前三個階段介入的成果,為結案做好準備。這一階段案主已經能夠按照制定的計劃控制自己玩網絡游戲的時間,并能夠把精力集中在學業上,逐漸平衡學習和娛樂。據社會工作者觀察,案主和父母能夠保持良性溝通,能積極參加社區活動,逐漸恢復社會功能。社會工作者后續將對案主黃某進行跟蹤回訪。
評估分為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
過程評估:過程評估是指在介入過程中,根據案主的表現,定期總結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制定的計劃進行及時調整。
結果評估:介入結束后,對整個治療結果進行評估,全面評估案主的變化狀況及自己的工作狀況。根據結果評估發現:案主能夠控制玩網絡游戲的時間,成癮癥狀得到緩解。玩網絡游戲時間由每日12小時以上縮短到每日2小時以內。案主與父母的摩擦消除,能夠較好的溝通。案主已經找到新學校并積極準備入學考試。
通過四階段的介入,案主已經能控制玩網絡游戲的時間,較好的平衡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基本擺脫了網絡游戲成癮。能夠做到與父母相互理解、體諒,實現家庭生活的良性溝通。目前案主正在為進入新學校的入學考試做準備,對未來有了明確的規劃,同時案主能夠積極參加社區活動,社會功能逐步恢復。鑒于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下,介入計劃已經完成并達到預定的介入目標,社會工作者告知案主結案。在結案階段,社會工作者和案主一起回顧總結四個階段介入的成效,鞏固強化已有改變,鼓勵其保持科學合理的作息習慣,增強與家人、老師、同學的溝通,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案主在高中階段來到寄宿制學校后,逐漸脫離了父母的監管和照料,生活環境及生活節奏也發生了變化,被父母強迫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學科,造成與父母關系緊張,產生了厭學情緒,逐漸沉迷于網絡游戲。
社會工作者運用個案工作的專業工作方法,通過接案、預估、計劃、介入、評估、結案等社會工作實務的通用過程,采用個別化的方法幫助案主制定科學合理的干預計劃,使其逐漸戒除網癮,緩解其與父母的關系,明確下一步繼續學業的計劃,促進其個人發展及與社會環境的協調。
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本著接納、非評判、個別化、保密、案主自決的實踐原則,運用系統理論、優勢視角等理論分析案主個人變化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基于系統理論,在改變案主個人的同時改變其生活的環境,包括案主與家人、老師、同學、鄰里等的關系,盡可能幫助案主爭取到更多有利于成長的社會資源。基于優勢視角理論找,發掘案主自身優勢及社會資源等環境資源,更加積極地看待案主,從而更好的達到預定目標。
1.個人層面:青少年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要集中時間和精力學習知識,增長本領,要認識到網絡游戲成癮危害,制定合理的上網計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廣泛的興趣愛好。要增強與家人、老師、同學的溝通交流。
2.家庭層面:父母要改變不良的教養方式,增強與孩子的溝通,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時刻關心其心理需求,互相尊重,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多采納孩子的意見。同時,在玩網絡游戲方面做好示范,注意控制孩子玩網絡游戲的時間,對孩子上網做好指導與監控,一旦發現孩子有網絡游戲成癮的癥狀傾向,盡早采取措施。
3.學校層面:學校要積極宣傳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的危害,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學校要發揮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注重班級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建立互助團結的同學關系,增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努力提升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減輕學生學業壓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4.社會層面:完善網絡游戲監管的法律法規,全社會積極營造文明上網的良好氛圍。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民族的希望和未來,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個案工作方法針對具體案例幫助一名青少年擺脫網絡游戲成癮,使其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的案例較多也較為復雜,解決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問題需要依靠社會工作者、青少年自身及其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