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作家,其成長和寫作的時期正處于美國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當時,美國國內經濟不斷發展,社會城鎮化進程迅速推進,到20世紀20年代初期,城鎮人口占美國總人口數一半還多。在歐·亨利的小說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當時美國社會的場景:不僅有繁華的街道,也存在著冷清的巷道;不僅有金碧輝煌的豪宅,也存在著家徒四壁的出租房;不僅有飛黃騰達的企業老板,也存在著忙忙碌碌的工薪階層以及困苦潦倒的青年人……小說里真實地反映了紐約經濟迅速發展下的城市場景,不僅描述了蓬勃發展背后的千奇百怪事件,也反映了社會底層人員凄涼并帶有希望的日常生活。
歐·亨利豐富的人生經歷為其小說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在歐·亨利的成長生涯中,他做過藥劑師、牧人、銀行職員;不僅進過牢房,也做過逃犯,與此同時在逃跑生涯中當過苦力、騙子,還結識了一幫兄弟,在歐·亨利的成長歷程中既經歷了榮華富貴,也感受到了貧窮潦倒,一生之中充滿了曲折離奇的故事,這也為歐·亨利小說的優秀創作奠定了基礎。歐·亨利的作品往往結構設計巧妙,思維縝密,語言描述幽默有趣,小說結尾成為了全文的點睛之筆,讓讀者在驚訝的同時又被其巧妙的布置所折服。歐·亨利被評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是美國的短篇小說之父,他和他的作品被評為“美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警察與贊美詩》是歐·亨利創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以此為例,探討了歐·亨利作品
的藝術風格。
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節
歐·亨利在作品創作中通過對情景巧妙安排來襯托與現實生活的反差,給讀者情理之中的情感傳達,同時也感到意料之外,悲喜交加、回味無窮。非常巧妙地將故事中的偶然事件和必然結果結合到一起,給人非常強烈的情感共鳴,在讀者感到不可思議的同時又不得不感嘆它的合理性。為此,本文從情節設置出人意料與細節之處設置伏筆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以便更加深入地認識到歐·亨利的藝術風格。
(一)情節設置出人意料
蘇比原本是一個擁有母愛、友情,有遠大抱負的有志青年,在成為流浪漢以后,為了能夠在寒冷的冬天有一個安身之所,想盡了各種辦法來制造違法犯罪的事情,希望能夠被關進監獄,以此來度過寒冷的冬天。然而,這么簡單的想法依然沒能實現,經歷六次不懈嘗試,他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作惡來吸引警察的注意力,但是最終都因為各種緣由、巧合而沒能如愿,讓常人看來都避而遠之的監獄在蘇比心里卻變成了遙不可及。在經歷了多次失敗后,放棄的蘇比無奈地站在街道上,認真傾聽著教堂里傳來的優美贊美詩,回憶起了自己曾經擁有過的幸福生活,并立志要站起來重新來過,這時卻無緣無故地被警察給帶走了,判了三個月的監禁。
小說的整體寫作風格風趣幽默,能夠很好地讓讀者沉浸在喜劇的氣氛中,同時對作品中的腐敗、荒唐的事情進行反思。蘇比在以一個流浪漢的身份思考過冬問題時,卻屢遭碰壁而不得如愿,在蘇比放棄時傾聽著教堂傳來的優美詩歌,立志要重新做人時,卻又“如愿以償”地被抓進了監獄,真實地揭露了美國警察不分是非、黑白的執法情況,這也是對美國底層勞苦人民凄慘生活的真實寫照。故事情感幽默好笑,卻又讓人無法發笑,故事的結尾給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印象,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尾”。當讀者在順著作品的思路鑒賞時,想象著必然出現的結果時,歐·亨利會在結尾部分話鋒一轉,讓人感到猝不及防,因為這樣的結局在小說情節設置上留有預示,也讓讀者感到也是情理之中的。
(二)細節之處設置伏筆
在小說的整體布局與細節處理上,《警察與贊美詩》也反映出細節之處有伏筆、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情節布局。作品中反轉的情節要讓閱讀者感到符合邏輯,這就需要對小說寫作中的細節部分設置伏筆,它是歐·亨利小說藝術風格的重要體現。作品的開始部分對蘇比的以往生活進行簡單的講解,為蘇比進監獄過冬做鋪墊。在蘇比傾聽著教堂里的優美詩歌,想放棄現有生活、重新做人時,小說對蘇比心理變化的描寫與開始部分遙相呼應,使得看似平常的開局敘述變得回味無窮。讀者開始反思這么一個優秀的青年最后怎么獲得了這樣的結局,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制度導致的。再如,蘇比扮成瘋子在警察眼前騷擾一個婦女,認為這樣做一定能夠被抓進監獄,事實是騷擾的那位婦女是一位娼妓,盡管事情的結局出現了大反轉,但是細節之處設置了許多伏筆,讓人又覺得情理之中。
二、“帶笑的眼淚”
曾經身處在社會底層的歐·亨利對底層人民格外地關注,尋找他們心靈深處的想法。作品中對社會底層人民的描繪都包含了作者對這類人群的同情,并將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通過小說記錄下來。正是由于歐·亨利對底層人民真實的描繪,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變態。歐·亨利在對勞苦人民的凄慘生活進行描述時,在悲哀之中摻雜著幽默,以喜寫悲,這樣的藝術風格看似風趣,實則辛酸。
對《警察與贊美詩》進行通篇閱讀后,讀者可以發現,小說是幽默的:破壞房屋窗戶希望被捕,卻被認為是旁觀者;膽大包天,騷擾婦女,可是婦女是個娼妓,被警察看作是一對;竊取別人雨傘,沒想到該傘主人也是從別人那里竊取來的……這一件件反轉的劇情讓人哈哈大笑。在嘲笑的同時,讀者不禁開始反思美國的法律是如何的是非顛倒。
在歐·亨利的作品中,幽默風趣是其主體思想,不僅能夠從場景的描述上可以看出,在寫作風格上也能清晰感受到。作品中的幽默風格是對底層勞苦大眾心靈的慰藉,與讀者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使人體會到生活的本質。
在寫作手法上,歐·亨利擅長運用比喻、擬人等技巧烘托出幽默風趣的效果。
(一)比喻恰到好處
小說一開始就使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語言幽默風趣。
當大雁在夜空中高鳴,當沒有海貂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親熱起來,當蘇比睡在公園的長椅上輾轉反側時,種種跡象表明寒冷冬天就要來了。一張凋零的樹葉飄落在了蘇比的腿上,這是杰克·弗羅斯特的名片,每當冬天到來之時總會和蘇比打個招呼,他佇立在麥迪遜廣場的十字路口將名片遞給了“露天公寓”的管理員,比便于房客能夠準備充足。
小說開篇,歐·亨利通過“當大雁在夜空中高鳴,當沒有海貂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親熱起來,當蘇比睡在公園的長椅上輾轉反側時”來烘托蘇比的困難處境,麥迪遜廣場、名片以及露天公寓這些比喻顯得非常幽默風趣。當作品中假象的喜悅情緒遇到無情的現實時,這更能體現蘇比的困苦,讓讀者感受到悲上加悲、苦上加苦,將幽默手法帶來的藝術效果表現得淋漓盡致。作品中的比喻都來源于生活,通俗而又有內涵,將事物的本質屬性表現得通徹清晰。
(二)形象精準的遣詞造句
蘇比不斷地違法犯罪,警察卻無動于衷。在騷擾了婦女后,仍然沒有如愿以償地進入監獄,蘇比的心情糟糕透了,“命中注定,無法掙脫自由的厄運了”。在這些語言描述中,歐·亨利將相對立的“自由”和“厄運”兩個詞放到了一起,很明顯蘇比非常不情愿擁有這個“代表著死亡”的自由。另外,在對故事中“警察”進行特征描繪時,小說以蘇比作為第一人稱進行敘述:三個月不用愁吃愁喝,還有一幫兄弟左右相伴,不再受到“藍制服”們的打壓;蘇比呆呆地站立在那里,雙手放在兜里,看見了那顆黃銅紐扣,情不自禁地微笑起來。小說運用“藍制服”“黃銅紐扣”來反映出“警察”這一特定的角色,語言表達顯得妙不可言。歐·亨利運用形象精準的遣詞造句來實現故事情節的構造、人物性格的表達、文章思想的闡述。這樣的遣詞造句襯托出幽默風趣的效果,同時對底層人民凄涼生活的同情、警察無所作為的嘲諷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結語
《警察與贊美詩》是歐·亨利經典短篇小說作品之一,小說通過巧妙的情節設置、出人意料的劇情反轉、生動形象的幽默表達,將歐·亨利獨特的藝術風格顯現出來,傳達出了對現實社會的理解和感悟。“歐·亨利藝術”在世界文學界獨樹一幟,是值得廣為流傳的珍貴藝術。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陳硯(1988-),女,四川萬源人,本科,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