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幾百年來,拿破侖這句名言激勵著無數有志之人。對于目前已是玉林市玉州區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的張冬森來說,盡管這么多年來從未想過做“將軍”,卻“無心插柳柳成蔭”,一步步從“小兵”的位置成長起來。若問有什么成功秘籍,她總說:“無他,唯有做好自己,站好每一班崗。像蒲公英一樣,即便渺小,也要時刻準備綻放。”
不待揚鞭,乘風起航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用臧克家這句名言來形容張冬森再貼切不過了。一者,多年來她始終以之勉勵自己;二者,從她多年的成長經歷來看,這兩句詩正是她成長歷程的最好總結。
1995年,張冬森懷揣著少年時代的夢想,到玉林市第三中學(以下簡稱玉林三中)就職,但由于自己所學專業與學校當時師資配備情況有差異,她未能如愿執起教鞭,而是作為一名檔案干事進入學校工作。這好似一盆冷水潑在她滿懷激情的身上。“畢業時就想著怎么上好課,做個好班主任,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期望。”張冬森說。當時的工作安排一度讓她感到喪氣。
張冬森曾想過下海經商,但每每念及自己的初衷,看著朝氣蓬勃的學生,她逐漸堅定了心中的信念:“只要堅持下去,像蒲公英一樣蓄勢待發,夢想定能實現。”此后,她在做好檔案工作之余,如饑似渴地學習教育理論,不僅訂閱了大量教育類刊物,還購買了一本又一本教育類書籍。只要學校里有公開課、接待課、研討課,她都從頭聽到結束,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有用的點,尤其是評課環節所講的內容,她都會詳細記錄下來。
聽課后,張冬森常思考:“這節課,如果是我上要怎么教學才更好?”“讓我來評這節課,我要從哪個點切入?重點評價什么?”她利用休息時間,制作教學設計,模擬課堂教學,就連評課環節也做了多次“演練”。“那時候做這么多,也不知道有沒有機會上課,就是覺得努力應該能實現夢想。”她說。
1998年,張冬森終于等到了人生轉折的機會。那時,玉林三中歷史組有一位老教師生病了,該校領導問她敢不敢去代課,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雖然只有兩周時間,但她用自己的教學能力“征服”了學校領導和學生,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終于,她正式走上三尺講臺,不久又接下代理班主任的任務,如愿以償開始班主任工作。
“張老師的班級管理很民主,我們有很多鍛煉的機會;張老師的課堂很有趣,讓歷史課變得生動有趣,我們很喜歡。”張冬森的學生梁建強說。經過兩年“蟄伏期”的張冬森,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對學生付出更多的愛、對教學投入更多心血。“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棵蒲公英,雖然微小,但只要有風,就能飛翔。”張冬森就這樣乘風而起。
十年耕耘,靜待花開
何曾雯是玉州區城北初級中學的一名學生,與張冬森產生交集是在2016年。當年,張冬森到該校支教,成了何曾雯所在班的歷史教師。何曾雯是個偏愛文科的學生,卻對歷史提不起興趣。“所幸,張老師來了,她拯救了我的歷史學科,她讓我愛上了歷史課。”何曾雯說。
何曾雯回憶,張冬森給他們上的第一節歷史課是《談談歷史》,這樣一節枯燥的課,經張冬森的生動講解、有效組織后竟“變得妙趣橫生,讓同學們難以忘懷”。課堂上,張冬森沒有跟學生大談特談歷史的概念、學習方法,而是通過幾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要事件,將泱泱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簡潔明了且鮮活有趣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她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學習歷史、如何看待歷史等問題。
“沒想到歷史課也能這么有趣!以前,我對歷史課的認識就是一堆時間、事件和人物,然后就是背背背,所以我對歷史沒什么興趣。但是,張老師教我們之后,我慢慢喜歡上了歷史,張老師總是能夠把枯燥的知識點講得生動有趣。”何曾雯說。
1998年正式走上講臺后,張冬森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她大膽創新,不斷嘗試、完善學校歷史組沿用的“五步教學法”,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方式,即“學生獨立閱讀課文—完成要點填空—分組積分搶答—練習鞏固提升—梳理總結回顧”五個環節。
“五步教學法是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分組積分搶答環節中,我沒能很好地把控學生的情緒和節奏,課堂吵鬧聲太大以至于干擾到其他班級上課。”張冬森說。面對諸如此類問題,她又開始摸索新的方式,但總不得要領。直到2004年,玉州區引進MS-EEPO有效教育模式,她開始接觸這一模式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那時雖然是在“偷師”中學到了一鱗半爪,卻極大地改變了她的課堂形態,過去種種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
不久后,玉林三中舉行畢業班復習研討課比賽,張冬森執教的專題課《改革的力量》獲得很好的反響,學校便安排她參加玉林市歷史教師優質課比賽。比賽中,她采用有效教育的平臺互動課型方式,憑借活潑有序的課堂、生動高效的教學而獲得第一名。此后,她便一發不可收拾,2018年11月參加廣西教師技能大賽獲得一等獎。
從1998年到2007年,張冬森不斷學習、探索,并主動加入有效教育實踐隊伍,逐漸形成了樸實靈動、豐富有效的教學風格。
懷揣夢想,播撒希望
2007年,是張冬森教育工作生涯的第二個轉折點。當年,玉州區教研室第一次公開遴選教研員,同事都鼓勵她參選,可是她猶豫了,因為考慮到自己還比較年輕,擔心不能勝任,更重要的是舍不得學生。時任玉州區教育局副局長李德慶的一句話,讓她茅塞頓開:“你在學校,惠及的是一個或幾個班。但在教研室,你所做的可以惠及千家萬戶。”
經過一輪嚴格的筆試、面試,張冬森成了玉州區教研室的歷史教研員。新的環境、新的平臺、新的任務、新的使命,她思考的不再局限于一個學科的教學問題,而是一個區域的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問題。2009年,為了進一步推進有效教育發展,張冬森再次主動請纓,從各學校中遴選69位教師組建了“毓秀班”,由她擔任班主任。期間,她和該班教師們共同研究、一起打磨、抱團成長,培養了一批有效教育本土專家。
“不管是做‘毓秀班班主任,還是做教研員,她仍然堅持回校上課,還去支教、到薄弱學校掛職。而且,學校的許多教研活動,她也會參加,帶領我們做課題、搞研究,我們都叫她‘鐵娘子。在她的引領下,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成長很快。”我區首批正高級教師林裕坤說。
張冬森帶領的“毓秀班”取得了成功,吸引越來越多教師報名參加,如今已由原來的一個班發展到五個班,成了玉州區教師隊伍培養工作的一張靚麗名片——“毓秀工程”。該工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教學新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其中不少教師成了有效教育地方咨詢培訓專家,他們就像蒲公英的種子,播撒著教改的希望。
進入玉州區教研室十余年間,張冬森始終不忘初心,站在區域教改的高度,為培養當地優秀教師、促進教育公平而努力著。“冬森就是這樣,她總是在工作著,白天進學校搞教研,晚上加班做材料。而且,她樂意分享。她要是有一杯水,就愿意拿出一杯水與你分享。她還很樂觀,感覺她總是有著源源不斷的干勁。”與張冬森相識二十多年,在“毓秀班”中獲得巨大進步的玉林三中教師李衛紅說。
進入教育行業二十多年來,張冬森就像蒲公英那樣,從學校檔案室飛到課堂、飛到教研室,每一次飛揚,都灑下新的希望。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