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慶
摘要:竹笛是我們國家傳統的樂器之一,有著悠長和豐富的樂隊實踐史。但是自從近代以來,在西方音樂的影響之下,竹笛在樂隊中存在的問題開始日益顯現。本文在當下豐富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深入反思竹笛在傳統樂隊和交響民族的運用之中兩個存在的問題。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需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需要發揚文化自覺的意識。
關鍵詞:竹笛? ?樂隊? ?運用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070-02
竹笛之所以成為竹笛,是因為其由竹子所制成。竹子個頭雖然不大,但是當年人民音樂家聶耳就是被竹笛的優美旋律吸引才開始跟隨者木匠學習竹笛,與竹笛開始了一段美好的旅程,走上了革命音樂道路。學術界對竹笛的歷史存在爭議,日本學者林謙三認為竹笛來源于印度。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卻對此持反對觀點,他認為觀察湖北出土的文物,竹笛在我國古代就出現了,歷史悠久。宋元以來,戲曲不斷發展走向頂峰,竹笛在各種戲劇中都被廣泛運用,例如柳子戲、梅林戲等等。早前盛行的“二人音樂臺”只有一支竹笛伴奏,雖然有時也承擔協奏的角色,但是實際上都是一些伴奏的作用。直到到了近現代之后,竹笛開始有了曲笛和梆笛之分,而后“新派”出現[1]。新中國成立之后竹笛才正式作為一種獨奏的樂器登上音樂舞臺。
一、竹笛和傳統民族樂隊的淵源
長久以來,我們都對民族樂器缺乏正確的認識,竹笛當然也不例外。總是用西方交響樂隊的標準來衡量和比較民族樂隊,對民族音樂存在鄙夷心理,認為民樂音域太過狹窄,音色刺耳,用“赤裸裸”西方的眼光來審視中國民樂。我們不能否認,早期建立民族樂隊的探索者為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彭修文同志在這方面深有造詣,有效推動了中國民族樂隊的發展。但是,我們有必須承認它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某些民族樂隊在演奏中混雜“竹笛、二胡”等等個性樂器,使其不“純”。但是,這是一種誤解,這種做法反倒是民族樂隊的特色所在,不能一概而論。就像竹笛具有較強的親和性,所以能夠被廣泛使用。
竹笛在傳統音樂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傳統樂隊并不像今天我們仿照西方樂隊的模式,有嚴格的處理過程,在嚴格配器的處理之下獲得總譜,并且按照其只會樂隊協作進行表演。傳統樂隊在條件的限制之下,是無法聘請那么多人的,司鼓兼任樂隊的指揮。所以,就算梅蘭芳這樣的大明星也是不敢隨意得罪司鼓員的。從前的樂隊譜曲,依照大概的旋律框架進行演奏,實際上卻不可能是齊奏的,因為不同的民族樂器很難發揮出自身的優勢。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采用“死譜活奏”的方式,在其他樂器的配合之下、主旋律即興式加工,從而在共同努力之下達到最佳的效果,這也是民族樂隊的一種特有優勢所在。從總體上來說,竹笛在傳統樂隊中的技巧可以概括成為“引、承、托”。但是在某些具體的劇種當中區別更為細致[2]。例如,昆曲中的竹笛和江南的竹絲就有不同的演奏規則。總而言之,竹笛這種民族樂器,需要在有氣氛的時候進入,起到烘托陪襯的作用,在唱腔的時候退出。但是在唱腔的前奏、過門和尾奏的時候依舊需要進入,在演員正式開始演唱的時候退出,在演員演唱達到高潮的時候需要立即進入。民間的一句諺語“巧胡拙笙浪蕩笛”正是對竹笛作用的恰當形容。二胡靈巧、笙笨拙,竹笛與這兩者相比較,有更明亮的音色和極強的表現力。像極了樂隊中一個“浪蕩君子”,不僅僅可以進行靈活的獨奏,擁有優美的旋律,而且可以在演奏的過程當中隨意的穿梭進行表演。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正式成立。隨后,一支新型的民族樂隊迅速的建立起來。剛剛建立起時,這支隊伍的方正是建立其有特色的樂器。但是,這支隊伍同樣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和落后的地方。如果想要有效發揮集體的巨大力量,僅僅使用特型的民族樂器使遠遠不夠的。想要追求和聲的立體效果,需要對一些樂器進行鈍化,有效克服各種不同的樂器音律上存在不統一的情況。在管樂器的運用方面,就需要采用“十一孔的半音笛”,并且在參照“十二平均律”的模式來設置音孔位置。雖然對外說是借鑒優秀的經驗,但是實際上是現今我們看來的較為典型的“西方音樂中心論”的思想。當然,在這同時,很多傳統的樂隊都被稱作是“業余樂隊”而大量的存在并且不斷發展著。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幸好這些民族樂隊都沒有被“科學化”,否則我們當前可能不能享受到這么美妙豐富的民族樂曲。
二、竹笛和現代民族樂隊之間的故事
在現代的民族樂隊當中,為了促進樂隊的交響性,竹笛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首先,雖然是被組成“民族樂隊”,但是在樂隊不斷的發展過程之中,逐漸融入了很多的西洋樂器。在這種情況之下,竹笛必須要考慮如何才能夠與這些西洋樂器相互融合共處的問題。例如,在黃梅戲中加入長笛,竹笛與長笛之間存在很大的演奏區別,兩種樂器相處起來幾位困難,并且缺乏融合經驗的引導,所以在融合的過程之中必須經過縝密的考察和思考。事實證明,如果演奏者能夠有效掌握這兩種不同樂器不同的演奏風格,特別是能夠靈活運用技巧,在一定程度之上,還是能夠做到相互融合、和睦共處的。這對演奏員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條件。在日常練習的過程之中,需要在氣息、技巧和口型等等方面都做出不同的反復吹奏練習,才能夠同時駕馭好這兩種獨具風格的樂器。當然了,如果說一個人不是同時演奏這兩種樂器,這種問題就不存在了。但是,這個時候,需要考慮如何才能夠發揮出兩種樂器的優勢特征。例如,在吹奏長笛的時候就必須要凸顯出其“柔情似水”的特征;在進行竹笛演奏的時候,就需要凸顯竹笛“嘹亮、明快”的特色風格。有效發揮出這些樂器不同的風格即可,與傳統的樂隊不同,竹笛在演奏的過程之中自始至終都擔任著貫穿全曲的作用。
另外,樂器的定律問題則涉及到音準這方面。民間流傳著一句諺語:“死笙活笛沒良心的嗩吶”。笙具有比較穩定的音準,相比之下,嗩吶的音準最不穩定,也就是諺語中所說的“沒良心”。竹笛的音準雖然較笙較差,但是強于嗩吶。諺語中的“活笛”,意思也就是竹笛的音樂不穩定、容易發生改變。從前的民族樂隊樂器的種類并不豐富,樂隊音準主要依賴人的經驗和實踐來統一。在這種情況之下,竹笛盡管音準容易變化、不穩定,但是也擔負起了統一音準的重任,即我們所說的“定音”。現在的樂隊普遍實行西方的標準,按照“國際標準音”來進行統一音準。竹笛在20攝氏度的周邊環境之下,可以不費周章的吹出這個頻率的音高。但是,因為竹笛是由竹子制成的,性質不穩定。遇到冷、熱,或者是過于干燥和潮濕,笛膜的松緊會發生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竹笛的音準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這些原因,我們的祖先早已規定過,必須依據“孔子生日、泰山之陽(山南)、日行正中立竿無影”等條件才可以進行定黃鐘。中西方之間思維存在很大的差別,西方注重數理化的學習,而中國則十分注重實踐,但是中西方所表達的意思卻是一致的。例如,中國的說法之中,對日期、位置、地點等的規定與西方的440赫茲相似。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中國也朝著科學化的進程不斷發展,人民慢慢地摒棄了原來的做法,統一采用“十二平均律”。所以,在這個背景之下,很多手藝人都對樂器進行了層出不窮的改良和實驗。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也存在欠缺,不是很合理。中國應該保留傳統的精華和優秀文化,不應該一律的采用西方律制。
再者而言,竹笛在樂隊當中的平衡性問題也需要人們的關注。西方的樂隊建制經歷了上百年的時光,我國在樂隊建制上也有自身的習慣和經驗。但是,就如何按照西方建制來做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竹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高、中、低,但是畢竟還是與國外存在差別。竹笛的個性較強,比較容易在樂隊的合奏之中凸顯出來。所以,需要演奏人員從氣息進行控制,找到各種樂器之間的和諧點。
第四,需要加強合奏的有意識的練習。一些初學者單獨進行竹笛演奏可以很棒,但是一旦和樂隊進行合奏則不盡人意。其實,現代樂隊對于進行伴奏的竹笛的需求更為旺盛。
三、結語
藝術的競爭本質上還是人才的競爭。面對世界日益緊密的聯系,我們所需要面對的不只是中國的百姓,而是整個世界的聽眾。因而,世界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在文化知識、藝術知識和技能上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朱玉珍.試論竹笛演奏過程中的情感表達[J].戲劇之家,2015,(15):87.
[2]榮衛.竹笛演奏過程中情感表達淺析[J].音樂時空,2016,(0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