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堯
摘要:“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模式,契合中等職業教育特性,有利于提升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剖析“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推進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嘗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做學教合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4C-0077-03
職業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種教育類型,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與普通教育不同的教學要求,必須從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實施,轉向基于職業工作過程的、模塊化的課程設置和偏重實踐性的教學實施,以適應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效益要求。“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契合職業教育特性,為職業學校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本文旨在探討“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在中等職業學校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嘗試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內涵和職業學校實施的必要性
(一) “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內涵
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論主張“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先生在1927年的演講中就提到:“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寶山縣立師范學校竟把教學做合一改為做學教合一,這是格外有意思的。”后來陶先生的學生徐德春在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思想。
把“教學做合一”改成“做學教合一” 是“教學做合一”理論長期實踐的結果,是為了進一步強調教學中學生“做”的核心地位,“做”是“學”的出發點,也是“教”的基礎和目的。從“教學做合一”到“做學教合一”都是在強調“做”的重要性,都是學生通過“做”的過程和方法,在學“做”的過程中接受教師的指導,達成學會“做”的目標。在“做學教”模式中,“做”、“學”和“教”三個要素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線性的,而是有機的融合。
(二)職業學校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職業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其人才培養的主要特性表現在專業性、實踐性和實用性等方面。職業教育不僅承擔著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文化素質的任務,更側重在專業技術和技能的教育,通俗的說法,就是培養以“做”為主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做學教合一”以“做”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與職業教育教學要求高度契合。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從80年初開始建立,很大一部分學校是由普通中學改建而來,且由于長期受社會對普通學校的認知影響,普遍以“教學組織有序、教學方法規范、教學進度統一、質量檢測傳統”為主流。造成一些職業學校教學缺乏活力,教學質量不高,教學管理乏力,社會認可度不高,影響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實施成當務之急。
二、中職校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二)考核評價偏重物質條件和結果,缺乏對教學過程的關注
教學考核評價是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標準,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教與學的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以確定教學目標達成度的過程。傳統的教學評價以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學效果的優劣,依據分數對學生進行排名、劃分等級等,關注教學結果,確定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為獎懲提供依據,是一種終結性評價,忽視了評價的診斷與改進功能。但由于其相對簡單易行,能在短時間里對大規模的受試者進行評價,具有較強的規模效益,實行“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社會上有廣泛的認同。盡管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多元評價機制,發展性、過程性評價都在被逐漸重視和采用,但終結性評價還占有絕對主要位置。在普通中學,中、高考成績是剛性指標,有著普遍而廣泛的社會認同度。這種思想也影響著職業學校,職業學校跟普通中學在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上有諸多不同,但為了簡便易行,又顯得“公平”,不少職業學校采用傳統模式進行考核評價,對教學過程關注不夠。中職學校教學成效很難用一個剛性指標衡量,質量指標涵蓋的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合格率、雙證率、對口高考成績、技能大賽成績、畢業生就業率以及受用人單位的歡迎程度等指標,沒有一個指標占有絕對的首位度,教育系統內和社會上的評價標準雖有差異,但這一點是相同的。有指標才有評價,有評價才有差別,中職校普遍看重的是規模、設備、設施和一些難以形成共識的質量指標,而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的革新沒有放到核心位置。“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更加注重教學過程,考核評價花費的人力、物力相對較大。由于改革結果不可能短期顯現,因此,學校在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時,容易瞻前顧后,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
(二)教學普遍遵循傳統教學理念,缺乏改革創新的動力
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學依靠教師,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學生學;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普遍的常態。“做學教合一”強調體驗式、項目式教學,“做”字當頭、“學”貫始終、相機而“教”。按照“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這才是真做、真學、真教。“做學教合一”的教學的效果優于單一的傳授式和灌輸式,但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從“做學教”方案設計到場地、資料、器材準備,再到課程實施與總結反思,均充滿挑戰。不僅對教師的知識水平要求提高,而且對教師教學管理、策劃、操作等能力也有較高要求。相較一般的課堂教學,教師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而其效果很難對教師評價產生顯性影響,因而教師不愿主動實施,缺乏改革創新的內在動力。
(三)學校管理制度不配套,缺乏條件保障
“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有好的效果,必須考慮“為什么做”“做什么”“用什么做”“怎么做”等諸多問題。因為“做”涉及材料、工具、設備、場地等物質因素,這些因素無不與“錢”直接相關。職業學校往往有多個專業,各專業又有多門專業課程,專業之間、課程之間差異較大,設計課程時需要申請的經費很難把握,在強調預算管理的學校財務部門較難審核通過。由于“做學教合一”課堂外的工作量很大、學生管理難度也增加,教師的工作投入很難量化,文化課、專業課教師之間,不同特點專業課之間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性;一體化教室不足,實驗、實訓室及器材、工量具、儀器等備損耗和消耗品的管理等,這些因素無一不制約著教學模式的改革。沒有配套完備的制度和到位的執行力度,實施“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困難重重。
三、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應對策略
(一)政策引導,試點先行
實施改革,需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政策,出臺措施,積極鼓勵學校進行“做學教合一”教學改革,并加強督導考核,把教學改革作為考核各地、各學校的一項重要指標,分層量化。教研部門要指導幫助學校開展教學改革,建設“做學教合一”改革實驗點、實驗校,及時發現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組織研討、分析解決,并總結經驗在區域內推廣。同時,通過組織專題考察學習,開展專項課題研究等,建立交流平臺和長效機制,不斷把實驗推向縱深。學校要把突破阻力,在人員、經費、設備設施上,對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予以保障,在績效考核、評優晉級等方面實施政策傾斜,激勵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實驗,加強團隊建設,形成合力,營造氛圍。
(二)加強培訓,重點推進
“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更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并在實踐層面持續探索。因此,必須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工作,全員培訓和重點團隊培訓相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相結合。鼓勵教師研讀陶行知、杜威等名家原著,廣泛開展校本教研,設立校級研究專項課題,建立定期考評機制,把“做學教合一”教學改革的目標、任務、要求逐一落實,列入教師教學質量考核項目。學校應遴選骨干或特色專業,有計劃、有步驟重點推進教學改革,對改革試點專業有相應考核和激勵措施,促進形成經驗成果。
(三)依靠教師,適度放權
教學改革,教師是關鍵。學校要做好頂層設計,推動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實踐。改革是有陣痛的,不同年齡、不同類別、不同專業的教師有不同的考量,教師之間、教師與職工之間也會有不同看法。充分發揮有膽識、有能力、有干勁的教師的積極性,對改革團隊適度放權,在加強預算管理的前提下,在課題選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材料準備等方面給予實驗團隊充分的自主權,靈活掌握,在教師工作量核定、考核等方面適度寬松,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主人翁精神。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在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雖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相信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積極開展實驗,持之以恒穩步推進,“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在中職學校必將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從而提升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責任編輯:徐麗華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of "practi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of "practi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tegration of practi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