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婷
摘要:在近幾年中,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讓粵劇等民間文化藝術不再受到人們的欣賞,更甚至年輕人已經放棄了對粵劇的傳承,讓粵劇的生存與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主要對粵劇的生存現狀進行分析,并探究粵劇的傳承發展的有效措施,旨在促進粵劇的現代化發展,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到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關鍵詞:粵劇;生存現狀;傳承發展
前言:
粵劇,又可稱其為廣東大戲,起源于南戲,是我國的傳統戲曲表現形式之一,長期在嶺南等粵人聚居地流傳,其主要是吸收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唱腔,與本地小調、歌謠等相融合,從而形成的戲劇。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粵劇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需要相關藝術傳承者將粵劇的傳統性與創新性相結合,推出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劇目,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粵劇,愛上粵劇。
一、粵劇發展的生存現狀
粵劇具有悠久的發展歷程,在這過程中由于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讓其有了一批忠實的擁護者,讓粵劇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受眾基礎。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今天,年輕人對于西方的文化更加感興趣,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式所知甚少,讓粵劇的發展面臨著眾多困難。
1.藝術的生存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隨著網絡媒體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現階段大多數人更加適應快節奏的精神生活,而對于節奏較慢的傳統文化不再關注,導致現在粵劇的欣賞已經成為“過時”“慢悠悠”的老人的專利,讓粵劇愈發受到年輕人的冷落,再也看不見曾經的粵劇的輝煌[1]。同時,不僅是科技的發展推動,粵劇過于老套的劇情、演員自身實力的不足、劇目缺少創新等也讓粵劇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變化。
2.人才的匱乏
對于大多數傳統文化藝術而言,都將面臨著觀眾老化市場萎縮的現狀,并由于這種情況導致的人才匱乏,大多數年輕人不了解粵劇,也就不能產生學習的興趣,現階段的粵劇已經在人才方面存在青黃不接的現象[2]。隨著老一輩粵劇藝術家的凋零,優秀的角色和傳統表演方式已經漸漸失傳,沒有觀眾的關注,沒有新鮮的血液,以往的廣東還有粵劇學院,但現在僅剩的舞蹈戲劇學院也正在面臨招生困難的問題,外在的環境與內部的弊端讓粵劇的生存危機一直存在。
3.傳統與創新的融合存在問題
盡管現在國家對非遺的傳承十分關注,想要推廣粵劇的發展,讓粵劇能夠實現“兩條腿”走路,其一就是在傳統節日上表演粵劇,送戲下鄉,但是劇團獲得的資金較少,不能自給自足。其二,就是將粵劇搬上更大的舞臺,刺激市場的需求,然而又出現了傳統與創新的融合問題。粵劇的主要受眾是中老年人,為了能夠讓年輕人也接受粵劇,廣東近幾年中出現了更多的創新劇目,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觀看,卻讓中老年粉絲對其頗有微詞。因此,需要一方面保留粵劇的傳統元素,一方面要在此之上進行創新,協調傳統與創新,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粵劇,在融合中探究粵劇更多的可能。
二、粵劇的傳承發展的有效措施
1.申遺的成功推動著粵劇的傳承
在2009年粵劇成為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粵劇被社會以及政府投入了更多的關注,促進的粵劇的傳承與發展。申遺的成功也對人們的信念理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建議當地政府加強對粵劇的投入,讓人們對粵劇能夠更加了解,走進社區和學校,促進粵劇的發展傳承。
2.建設粵劇隊伍
在粵劇的傳承中,對于粵劇的創新需要藝術繼承者主動創新研發,在優秀的領導者的帶領下,才能讓粵劇的創新道路走得更遠。
首先,就是改變原有的觀念,創新并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對創新路途中出現的風險正確看待,讓粵劇的帶頭人以開放包容的眼光看待粵劇的創新,推動粵劇傳統與創新的融合。
其次,培養更多的青年粵劇演員,提高青年演員的專業素養,可以聘請老年藝術家指導演員的拍戲,推出更多的省級比賽和市級競賽,讓新人也能支撐起粵劇的發展,鼓勵粵劇演員在職學習,為我國的粵劇發展提供一大批人才,全面提升粵劇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素質[3]。
最后,就是對粵劇編導人才、營銷人才、點評人才進行培養挖掘。在粵劇的創新發展中,對于粵劇的現代化創新需要有準確的把握,既要了解粵劇的傳統特點,也要熟悉現代的審美元素,這就需要有更多粵劇編導人才的出現,在這方面可以吸納民間力量,與專業院校合作,建設戲劇編導專業,展開粵劇劇本、微電影的競賽,利用現有良好的政策,吸引創新人才;創新的粵劇劇目并不落后于時代,但是營銷方式的落伍讓粵劇的推廣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培養具有營銷背景的專業人才,跟上現代化的營銷方式,推翻傳統的粵劇管理模式,專門進行粵劇的包裝經營,利用互聯網等科學技術,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粵劇,了解粵劇;盡管在近幾年中有不少的創新劇目出現,但是其點評對象更多的是老年藝術家和觀眾,很少存在青年觀眾的觀點,讓粵劇的創新主要是根據以往的表演經驗。因此,需要有更多客觀的評價才能讓粵劇的創新得到促進,這就需要挖掘粵劇點評人,可以將粵劇放在網絡之中,吸引年輕人的參與。
3.培養觀眾
戲曲創新的動力就是觀眾,粵劇的發展需要有品味的觀眾。目前觀眾對于粵劇的印象是年齡高,收入低,很少有年輕高學歷的鑒賞人員存在,若是不能改變觀眾這一印象,將會極大的影響粵劇的發展。并且,對于粵劇的創新并不僅是滿足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觀眾對粵劇審美的提高。年老觀眾對傳統粵劇更加喜愛,其創新可以在改寫多余劇目以及落后唱詞方面,如曾小敏力推的粵劇《白蛇傳·情》和《夢·紅船》;年輕觀眾除了受到家庭熏陶或者戲劇學院的影響,很少存在主動走進劇院的情況,對于此類觀眾,就需要對粵劇大膽創新,利用3D、威亞等方式,創造出視聽盛宴,吸引年輕觀眾的視線。
總結:
總之,在近幾年發展中,粵劇的整體生存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眾多因素影響了粵劇的發展。但是,我國國力的上升讓國家愈發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為粵劇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需要相關藝術繼承者把握時機,通過多種方式創新宣傳粵劇,將傳統與現代有效結合,從而推動粵劇的進一步傳承發展,讓年輕人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江琳.粵劇的生存狀況及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6 (1):106-107.
[2]畢海榮.粵劇的生存狀況及傳承與發展[J].音樂時空,2016 (9):29-30.
[3]趙耀文.粵劇傳承、創新和發展的策略探討[J].戲劇之家,2018,No.278 (14):42+60.